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叫鞅,姓公孙。按当时以国名为姓的习惯,他又叫卫鞅,改称商鞅是以后的事情。

卫鞅出自名门望族,见多识广,加上自己勤奋好学,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干。卫国地处交通要道,特别是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城市,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当时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各种观点竞辩短长。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开放文化环境的熏陶、滋养下,年少的卫鞅逐渐形成了他高远的志向、宏大的抱负,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想,他最青睐法家。

卫鞅对法家学说产生兴趣,是受到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吴起的影响。

吴起也是卫国人,一度在鲁国做将军,后又西去魏国,参与李悝的变法,政绩显著。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因受魏武侯大臣的排挤,离开魏国进入楚国。当时,楚悼王正力图振兴国势,就任用吴起为令尹(类似宰相的职务,为楚国最高行政长官,兼握军权),主持变法改制。吴起全力推行新政,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使楚国出现一派新气象。吴起又善于治军练兵,从而增强了楚国的军力。为此楚军曾挥师北上,进攻中原。但吴起的变法时间很短,新法在楚国还没有很好地推广和巩固,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就死了。随即楚国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便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被乱剑刺杀,又遭车裂之刑。楚悼王和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也就失败了。

卫鞅长大后,为了谋求发展,离开了业已衰落且为强邻欺辱的卫国,来到法家政治思想影响较大的魏国。当时魏国的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任命法家人物公叔座为相,卫鞅入魏后,就被收在公叔座门下。

公叔座非常欣赏卫鞅的才能,但还没有来得及推荐他,就病危了。这时魏惠王来探视公叔座,说:“公叔的病如果有意外,国家将怎么办?”

公叔座说:“我的弟子公孙鞅,年纪虽然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驱走旁人又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接着公叔座召见卫鞅,抱歉地说:“刚才大王询问我能够担任相位的人,我推荐了你,但看大王的脸色没有同意。于是我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又对大王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掉他。

大王答应了我。你得赶快离开了,不然将会被害。”

卫鞅说:“大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掉我呢?”

卫鞅始终没离开。而魏惠王离开之后,就对左右说:“公叔座的病很重,可悲啊,他要我把国事委托给公孙鞅,难道不荒谬吗?”

公叔座死后,魏惠王并没有把公叔座的话放在心上。他既没有任用卫鞅,也未派人杀掉他。卫鞅在魏国一连住了几年,正在为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郁郁不乐时,传来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消息。于是卫鞅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卫鞅几次向秦孝公献策,最终以法家的改革主张取得了信任。据说,在卫鞅前两次献策时,为了试探秦孝公的意图,他介绍了一些其他学说。

第一次卫鞅以“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秦孝公毫无兴趣,卫鞅一边讲,孝公一边打起了瞌睡。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引见卫鞅的景监发怒说:“你的客人就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哪里值得任用呢?”

景监也责备卫鞅。第二次卫鞅向孝公说以“三王之道”,孝公仍感到厌烦,没有采纳。卫鞅又第三次求见,说以“五霸之道”,这一次,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可以跟他交谈了。” 商朝人面纹铜方鼎卫鞅又一次进见秦孝公,向他鼓吹“强国之术”。孝公越听越有劲,不知不觉挪动膝盖到卫鞅面前,如此交谈了几天,毫不厌倦。随后,卫鞅就被任命为大夫,留在了秦国。对此,景监不解地问卫鞅:“你凭借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特别高兴啊!”

卫鞅说:“我用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劝他跟三代相比,但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的时候扬名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由此,我用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说服国君,国君就特别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