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三岁多就会背唐诗,上一二年级时,几乎可把语文书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升了四年级,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陡然大增,除了课本,还增加了一本课外读物,据说一学期总共要背50多篇文章。起先我也不在意,背就背嘛,反正女儿“背功”十分了得。

有一日替女儿背课外读物中的一篇,不想她背了近两小时仍疙疙瘩瘩背不清楚。我火了,骂她:你怎么那么笨啊?女儿哭了。我心中疑惑:莫非女儿真的比小时候愚笨了?

我决定做个试验, 自己将那篇文章背一遍,看看我要用多少时间。不料反复诵读,竟连一段也背不下来。那文章行文繁琐,没有节奏感,文意逻辑性不强,难怪九岁的女儿背不清楚,就像吞食一枚酸涩的梅子,难以下咽。试举一例:“那就是北窗下那一丝红玫瑰了。”短短一句中两个“那”字,小孩子读起来近乎绕口令。于是我决定叫女儿不要背这篇文章了。可女儿不肯,非要背,说是背不出就不能得小红星了。女儿教室的墙上贴着一张表格,每个小朋友得了多少红星都公开印在表格上。女儿不甘落后。

隔几日,女儿在背童趣盎然的长诗“帽子的秘密”,仅读两三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了。

我并不反对背书,中国人历来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传统。然而给孩子们背诵的文本一定要谨慎选择,从小印在脑子里的东西有时候会影响一生的。我在想,背诵课外读物,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挑选、背自己喜爱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