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是国际上认可的唯一能为恒星和各类天体分配与指定名称的机构。在IAU成立之前,许多恒星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多数的恒星在被提到时还是没有名字,只能用星表中的编号来称呼。

在西方,大多数肉眼可见明亮的恒星都有传统的名称,有许多源自阿拉伯语,但也有少数源自拉丁文的。但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只是几颗特别亮的恒星的名字,其余明亮的星主要采用拜耳命名法的名称。

拜耳命名法,又称巴耶命名法,是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拜耳(Johann Bayer)在17世纪初创立的。根据这种命名法的规则,一颗恒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恒星所处的星座,另一部分是一个希腊字母。例如猎户座α、狮子座β、天蝎座γ。原则上一个星座之中最亮的那一颗星就会被称为α,第二亮的就会是β,接着就是γ、δ……按希腊字母表的顺序命名,以此类推。但是由于17世纪初的观测条件很有限,精度不够,不能准确测定恒星的亮度,所以实际上在很多星座中,α星未必就是最亮的那一颗星。不仅亮度次序错误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星所处的星座跟其名字所显示的并不符合。虽然如此,这些名字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所以至今它们仍被广泛使用。有些星共同拥有一个拜耳名称,如一些双星、聚星,这时就会在名称中的字母右上方加上一个数字去区分它们,比如白羊座γ1和白羊座γ2。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亮星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中文名称。例如织女星、牛郎星,它们的名字就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天蝎座α,又称心宿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大火星”。这一传神的名称来自《诗经》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指农历七月黄昏看见大火星,天气就要转凉了。还有一些恒星是根据中国星官命名的。例如,根据四象二十八宿命名的参宿四、毕宿五等;根据三垣命名的五帝座一、天枢等。今天,这些名称在天文学界依然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