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

——《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

乾隆二年(1737),板桥由北京回到了扬州,一直到乾隆六年(1741)第三次入京前,他都是在扬州和兴化度过的。在此以前,板桥在扬州的住处经常变更,他曾在大盐商汪边璋园子里住过,在盐商兼藏书家马曰家住过,在城北竹林寺和一些寺院中也住过。这次回扬,新中了进士,他的画名、书名、诗名、狂名再加上科名,可以说是远近闻名了。他就定居在李氏小园。板桥《怀扬州旧居》题下注云:“即李氏小园,卖花翁汪髯所筑。”按钱祥保《甘泉县续志》卷十三云:“勺园在北门外,种花人汪希文宅也。希文吴人,善歌,乾隆初来扬州卖茶枝上村,与李复堂、郑板桥友善;后构是地种花,复堂为题‘勺园’额,板桥为书‘移花得蝶,买石饶云’联句。有水廊十余处,湖光潋滟,映带几席,为是园最佳处。今绿杨村茶肆迤东,即其故址。”可知李氏小园即扬州城北的勺园。板桥处于这样幽美宜人的环境中,又新娶了年轻美丽的饶氏,生活是颇为适意的。后来,他在山东任上写有《怀扬州旧居》:

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

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签拂蠹鱼。

谢傅青山为院落,隋家芳草入园蔬。

思乡怀古兼伤暮,江雨江花尔自如。

表示了自己对勺园生活的眷恋。此外,板桥还写有《李氏小园》四首,对小园邻居的贫穷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刚回到扬州,板桥就遇到了好友顾万峰,他们一起游览了梅花岭史公祠等名胜,顾万峰写诗赠板桥:

……亦有争奇不可解,狂言欲发愁人骇。下笔无令愧六经,立功要使能千载。世上颠连多鲜民,谁其收之唯邑宰。读尔文章天性真,他年可以亲吾民。

(《澥陆诗钞·赠板桥郑大进士》)

在顾万峰眼里,板桥那种狂气和才气并没有变,只是由于中了进士,似乎加强了“得志泽加于民”的责任感。的确,考察板桥这段时期的交往和诗文,不难发现他更加关心国计民生了。这里举两件事即可说明。

其一,乾隆二年(1737)春夏间,高邮知州傅椿驾舟至兴化访板桥,他们“一谈胸吐露,数盏意周旋”,甚为相得。傅椿,号毅斋,满洲镶黄旗人,监生出身。《高邮州志》谓傅从雍正九年(1731)任高邮知州,至乾隆五年(1740)去职,十年任内,廉明勤干。板桥写有《赠高邮傅明府并示王君廷》,称颂了傅在乾隆元年(1736)救灾中的卓越贡献,并表明了自己对为官之道的看法:“出牧当明世,铭心慕古贤:安人龚渤海,执法况青天……生死同民命,崎岖犯世嫌。”可知他是以“明世”“安人”“执法”作为做官的准则,并以傅椿这样的贤明官吏作为效法的榜样的。

其二,乾隆三年(1738)江南大旱,板桥随安徽布政使晏斯盛的学生拜谒晏,作有《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七律四首》。晏斯盛,字虞际,江西新余人。据《清史稿·列传》,晏是康熙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贵州学政、鸿胪少卿、安徽布政使、山东、湖北巡抚等职,“究心民事,屡陈救济民食诸疏”。大方伯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尊称。安徽布政使衙门设江宁,故称江南大方伯。在这四首上给清廷高级官吏的诗中,板桥是以积极干预时政的姿态出现的。如第三首结尾云:“赤旱于今忧不细,披图何以绘流亡!”按《宋史》载自熙宁六年(1073)七月至熙宁七年三月大旱不雨,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安上门小吏”郑侠一贯反对新法,于是借此机会,将旱灾归咎于新法,他命画工描绘灾民拴着铁链砍树、颠沛流离的《流民图》,找机会献给了神宗。神宗看后叹息不已,下了责躬诏,废除了方田、保甲、青苗等十八条新法。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郑侠是站在大地主阶级的立场攻击进步的新法,然而,板桥用这个典故,是提醒晏斯盛,并希望晏能进谏皇帝,不要忘记江南嗷嗷待哺的饥民,表示了板桥急于加泽于民的襟怀。这种襟怀是那么急迫,以至第四首全诗向晏畅述了自己匡世救民的热望,“架上缥缃皆旧帙,枕中方略问新猷”,隐约地请求晏为自己吹嘘引荐。末二句云:“手把干将浑未试,几回磨淬大江流”,跃跃欲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了。

乾隆六年(1741)九月,郑板桥第三次进京。这次进京可能是奉吏部之召,也可能是自己去进行谋官活动。在北京,他结识了慎郡王,并受到特殊的礼遇。

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康熙皇子,乾隆皇帝的叔父。他与乾隆同年,当时只三十一岁。《清史稿·圣主诸子》谓:“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谓:“(允禧)勤政之暇,礼贤下士。画宗元人,诗宗唐人,品近河间、东平,而多能游艺,又间、平所未闻也。”允禧很敬慕板桥,他作了一篇五百字的骈文,要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送给板桥,表示仰慕之意。板桥到慎郡王府后,允禧亲自操刀割肉,送到板桥席前,说:“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与板桥来往数次,允禧将自己的《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送请板桥指正并求作序。板桥读后,欣然撰跋。在跋中,板桥说允禧“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下笔无一点尘埃气。专与山林隐逸、破屋寒儒争一篇一句一字之短,是其虚心善下处,即是其辣手不肯让人处”。

可能是由于慎郡王的斡旋,很快,板桥就被选授山东范县知县。行前,板桥特地写有《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

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

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

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

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

第一次明确地歌颂了清廷的统治者,允禧也作有《紫琼崖主人送板桥燮为范县令》:

万丈才华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

朝廷今得鸣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

四廓桃花春雨后,一缸竹叶夜凉初。

屋梁落月吟琼树,驿递诗筒莫遣疏。

允禧除了表示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外,更主要的是勉励板桥报效朝廷。后来,板桥还写过《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画兰寄呈紫琼崖道人》《与紫琼崖主人书》等诗文,表示自己的眷念和知遇之感,并在《刘柳村册子》《板桥自叙》中都感激涕零地记载了慎郡王的礼遇。所以,我们认为板桥的出仕得力于慎郡王,是极其可能的。

就这样,五十岁的郑板桥怀着对“圣世”的幻想和对郡王恩遇的感激,怀着“安人”“执法”、解民于倒悬的理想,踏上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