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静坐作用巨大,但纯靠静坐还不能彻底根除私欲成为圣贤,而且静坐有可能引发弊端,走入枯禅之境。王阳明针对此症,提出第二个方法论,这就是事上磨练。他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练”是王阳明心学的顶级方法论,它不是阳明心学的补充,而是和阳明心学理论息息相关,浑然一体。为什么必须要到事上磨练?王阳明说: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眼耳鼻口只是客观存在着,那它只是个器官。眼睛之所以是眼睛,是因为它能看万物之色;耳朵之所以是耳朵,是因为它能听万物之声……
眼耳鼻口要证明它存在的价值,必须要和万物产生联系,而作为眼耳鼻口的主宰“心”存在的价值也是要和万物产生联系,否则它也不过是个器官。
那么,事上磨练,练的到底是什么?很简单,由于“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所以我们去事物上练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心!
正如磨刀,你的目的是让刀锋利,而不是让磨刀石锋利。
如此看来,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处富贵,自会喜,但不可大喜若狂;处贫贱患难,自然哀,但不可哀伤欲死;遇生死,自会恐,但不可吓得六神无主、失魂落魄。
你的良知自会告诉你应对人情事变的方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人情事变中去努力地保持“和”,反过来,你在人情事变上的表现又进一步筑造了你的心,呼应了你良知给出的方法,让你的内心变得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