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公交站,站台上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等车:一个是浑身发抖的老人,必须尽快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最后一个则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里只能坐下一个人,现在,你要做出选择,带上谁?
选择至少有三种,理由都充分。带上老人,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带上医生,因为人都有知恩图报之心;带上梦中情人,因为人都有为自己谋取幸福的心。
其实无论你做出哪种选择,都会留下遗憾。但在王阳明看来,倘若良知光明,你做任何事时都不会留下遗憾。那么,为什么这三种选择都不完美呢?
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无论做哪种选择,车里永远都有一个“我”,我不会下车。因为有“我”,所以我们只能再带一个。
如果我们无“我”呢?也就是说,为何不是我下车,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我陪伴梦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车?
显然,这是个绝妙的办法,办法的玄机只是“有我”转换成“无我”而已。所谓“有我”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肯放下“我”。正如你不肯下车,就不可能有完美答案一样。
在王阳明看来,“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现就是“傲”。他说,人生千罪百恶皆从“傲”来:身为子女如果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人臣如果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父母如果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如果傲慢,必然不守信。
所以他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
人心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只是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他有位叫孟源的弟子就很傲慢,特别自以为是、贪求虚名。有一天,王阳明才教训过他,恰好有位朋友谈了自己近来的功夫,请王阳明指正。孟源在椅子上向后一仰道:“这正好找到了我过去的家当。”(意思是,“你犯了我以前犯过的毛病”。)
王阳明板起面孔,看向他:“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孟源闹了个大红脸,正想为自己辩解。
王阳明看定他:“你的老毛病又犯了!”接着开导他,“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打个比方吧。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了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对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想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孟源的表现就是一种“有我”,时刻想彰显自己,时刻想让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崭露头角。
在王阳明的学生里,有一位比孟源要“有我”十倍!他就是王艮,我们前面提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话语的主人公王艮。
王艮原名王银,出生于儒家大本营山东泰州,父亲靠煮盐维持全家生计。王艮7岁开始学习理学,4年后辍学继承父业,25岁时成为当地富翁。由于经济条件许可,王艮重新回归理学,他的天分和刻苦成就了他,29岁的某天夜里,他从梦中惊醒,浑身大汗如雨,突然感觉心体洞彻,万物都成一体,确切地说,他悟道了。
其实,即使朱熹本人诈尸,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里悟透理学之道,王艮的悟道只是他没有深厚的理学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思想负担,一番胡思乱想后就很容易让自己误以为悟道了。王艮自悟道后,就四处讲学,他的讲学有个特点:不拘泥陈说旧注,而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以经证心、以悟释经,说白了,就是望文生义,但因为可以言之成理,所以他的听众越来越多。37岁时,王艮已在泰州名声大振,他把自己塑造成当地的一朵奇葩:按古礼定制了一套冠服,帽子叫“五常冠”,取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义,衣服是古代人穿的连衣裙“深衣”。穿戴完毕,他捧着笏板,行走时迈的步子经过精致的测量,坐时一动不动,和死人唯一的区别就是还有气息。
王艮还有一特立独行之处,就是嗜酒如命、嗜赌如命。1520年他到江西挑战各路理学大家并且百战百胜,他最后狂傲地宣称,天下没有人可以当他的对手。当有人告诉他,江西有个叫王阳明的在学术上很厉害时,他冷笑。
王阳明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后,派人隆重地去邀请。王艮没有时间,他正在喝酒赌博。王阳明不停地去请,王艮不停地在喝酒赌博。
王阳明的弟子劝王阳明:“这种人还是算了,他既然不想来,强求不得。”
王阳明说:“据说这人很有‘狂’气,我非要他来见我不可。”
弟子们问:“难不成去绑架他?”
王阳明笑了笑,找出几个学习力强的人专门学习喝酒赌博。这几名弟子学成后就跑到王艮面前,先是喝酒,把王艮喝得大醉三天,又和王艮赌博,王艮输得一塌糊涂。王艮深深佩服对方,对方却告诉他,他们不是自学成才,而是有名师指导。王艮问是何人,他们就把王阳明的名字告诉了王艮。
王艮大吃一惊,说:“想不到王阳明这老儒还会这些东西!”
这些赢家就说:“我们老师非腐儒,而是能灵活变通的圣人。”
王艮打了几个酒嗝,推开牌局,说:“那我要去见见他。”
王艮戴上了他的复古帽,穿上了他的非主流衣服,捧着笏板来见王阳明。二人开始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王阳明:“你戴的是什么帽子?”
王艮:“舜帝的帽子。”
王阳明:“穿的什么衣服?”
王艮:“春秋时道家代表人物老莱子的衣服。”
王阳明:“为什么穿这样非主流的衣服?”
王艮:“表示对父母的孝心(舜和老莱子都以孝著称)。”
王阳明:“你的孝道贯通昼夜吗?”
王艮:“当然。”
王阳明:“如果你认为穿这套衣服就是孝,那你脱掉衣服就寝时,你的孝还在吗?”
王艮:“我的孝在心,哪里在衣服上!”
王阳明:“既然不在衣服上,何必把衣服穿的如此古怪?你是想把孝做给别人看?”
王艮:“……”
就这样,王艮做了王阳明的弟子。王阳明觉得“银”有金字旁,金乃狂躁流动之物,于是把它去掉,名为王艮,字“汝止”。这是提醒王艮:别飘,懂得止于“无我”之境。
但王艮虽然拜了王阳明为师,却仍然是个“有我”的极品。
有一天,他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
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都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地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他还应该再加一句:“谁也不比任何人高明!”
“有我”是恶,“无我”是善,“有我”是良知不明,“无我”就是致良知。当我们放下“有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你都会得到更多。正如开篇的那个测试题,可谓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