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面对上游日益进逼的湘军和近在肘腋的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力图在战略上取得突破。太平军首先与皖北的捻子加强合作,以发展壮大自己的有生力量。接着太平军又“谋定而后战”,取得了再破江北大营的胜利。三河之战,更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部,进犯安庆的湘军被迫遁走。最后太平军出奇兵,奔袭杭州,迫使江南大营调动精锐兵力往救,从而一举攻破江南大营,并乘胜东征苏、常,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虽然太平军在进攻上海时遭受挫折,但其先后发动的这几场战役,不愧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得意之笔。
一 与捻子的合作
捻子又被称为捻党,取“群聚为捻”之意。皖北方言口语中即称一部分、一支、一股为“一捻”。捻子起源很早,长期活跃于以皖北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一带。《清实录》中最早出现“捻子”之名是在1815年1月1日(嘉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据御史陶澍奏称:在河南南汝光一带及安徽颍、亳等处,“向多红胡匪徒”,“近来日聚日多,横行益甚。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成群结队,公肆抢劫,或夺人赀财,或抢人妻女,甚至挖人目睛,且有头目指挥。”
捻子不是宗教组织,不崇尚某一具体的神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教义和仪式。它没有固定的群众和固定的组织,甚至也没有固定的领袖,“聚则为捻,散则为民”,因而还根本说不上是什么秘密组织。其成员也十分复杂,既有白莲教徒,也有镇压白莲教后被裁撤的乡勇,还有船民、私盐贩子、走江湖者,但更多的是破产农民。皖北地瘠民贫,贫苦农民往往整村整族地参加捻子,所以也有人认为捻子是“饥饿农民的武装组织”。捻子以行侠尚义、劫富济贫相号召,经常对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各路捻子纷纷起而响应。起义后的捻子因形势所迫,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1855年(太平天国乙荣五年)秋,皖北和豫南的各路捻首100余人在安徽蒙城和亳州交界的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并以龚得树为军师,苏天福、王冠三为先锋。各路捻子又统编为五大总旗:张乐行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侯士维领红旗,苏天福领黑旗。领总旗者称大趟主。王冠三也领黑旗,却又独立于五大旗之外。捻子揭帜而成为捻军之后,既无明确的斗争纲领,又无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在清军的不断进攻下屡遭损失。此时,太平天国亦因天京事变而元气大伤,两者的联合已是势在必行。正如时人所说:
是时,捻匪屡经受挫,势渐披靡,不得不假长发之声势以图再振;而长发亦因党与渐离,集收捻匪以为用:于是分者始合,狼狈苍黄,急则相倚,势使然也。
捻军领袖张乐行先后被封为征北主将、鼎天福,1861年(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冬更进封为沃王。捻军各旗首领也都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尽管捻军仍保持某种独立状态,“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但他们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号,其成员蓄长发,积极配合了太平军在江北的历次战斗,因而成了太平天国北部的有力屏障。太平军除在江北积极联络捻军协同作战外,还直接吸收了大批饥民入伍,从而迅速扩充了自身的力量。
二 “谋定而后战”再破江北大营
在与捻军联合的基础上,太平军各部队同心协力,谋定而后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早在1857年(太平天国丁巳七年),陈玉成、李秀成等军便已开始主动协同作战,取得了桐城等役的胜利。1858年(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夏,经洪秀全批准,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大会于安徽枞阳,讨论整合战略指挥,确定解除京围的作战方案。陈玉成率军于湖北罗田、麻城败归,亦前往赴会。会议决定集中兵力对付长江以北,首先是力量最为薄弱的皖北之敌,然后会攻江北大营,于是“各誓一心,订约会战”。
8月,陈玉成厚集兵力,首先夹击署安徽巡抚李孟群的万余清军,迫使其逃往六安,并切断其与庐州清军之间的联络。接着,太平军各路数万兵马向庐州集结,防守庐州的清军于8月23日早间出队,“一败回即不入营”,太平军得以进克庐州。此时,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刚由浦口督带江北大营步兵900名、马队100名进抵定远。由于粮台无粮饷军械可拨,翁同书无法阻遏皖北清军的溃散。与此同时,太平军李秀成部亦从全椒整队前出滁州,牵制江北大营,并以部分兵力西向以策应陈玉成的行动。江北大营方面,德兴阿已调拨马步兵1000名,此时兵力不足,只得全力防御苏皖边界,以图自保。9月12日,陈玉成部攻克池河驿,进逼定远。困守定远的翁同书已准备“亲率饥军,背城一战”。但陈部于14日即东进滁州,与李秀成部在乌衣会师,准备进攻浦口的江北大营清军。此时江北大营仅有兵勇1万数千名,防线却长达200余里,“粤逆捻匪三面扑来”,已有防不胜防之势。
18日,太平军与江北大营清军首战于东西葛,清军伤亡2000余名,太平军得马300余匹。下旬,太平军又与江北大营清军大战于乌衣,歼敌三四千众。江南大营冯子材率军5000人增援江北,在小店与太平军激战,又被歼灭过半。太平军三战三捷,江北清军主力折损几半。太平军乃乘胜往攻浦口大营。陈玉成部于正面强攻,李秀成率部包抄其后。江心九洑洲的太平军亦北渡参战。浦口之战,歼敌万余。德兴阿率残部狼狈突围,遁往通江集。其粮台军资,尽为太平军所获。“浦营兵勇,悉已溃散。德兴阿等几无一旅之师。”江南大营的残兵亦“仅得二三百名”。9月29日,清军弃守江浦。太平军打通了天京北岸交通,城内的粮食物质供应又重新得以保证。陈、李各军乘胜连克六合、天长、扬州等地。江北大营经此打击,一蹶不振,延至1859年3月(咸丰九年二月)被迫撤销,德兴阿被革任,“即令回京”,“江北官军,统归和春节制”。
三 三河之战
1858年8月,湖北巡抚胡林翼因母丧离鄂回湘。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暂署抚篆。他一反胡林翼的谨慎用兵之道,下令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统帅所部湘军迅速东下进攻安庆。此时湘军主帅曾国藩虽已起服出山,但远在闽赣边界与石达开相持,对李续宾部湘军鞭长莫及。李续宾能征惯战,勇武果敢,被清廷倚为“长城”,太平军战将陈玉成即屡受其挫。但其性情骄躁,刚愎自用,竟视太平军为乌合。其所部湘军,一分于九江、湖口、彭泽,再分于蕲州、黄州,仅率万余人与江宁将军(不久改授荆州将军)都兴阿合军,共得马步兵两三万人,侵入皖西边界。9月5日,湘军往攻太湖县。太平天国受天福叶芸莱率部婴城固守。原为捻首、后为李秀成部将的李昭寿此时已叛降清朝,他向清军提供了太湖太平军守军缺粮的情报,建议速攻。23日,叶芸莱被迫突围,湘军陷太湖。27日,湘军再陷潜山。10月1日,都兴阿所部清军攻陷安庆的门户石牌。都兴阿、李续宾为已取得的胜利所鼓舞,决定深入皖北腹地,拟以一军联络水师进攻安庆,以一军力捣桐城。但此时胜保正防守盱眙,翁同书孤守定远,均不可能配合入皖湘军作战。胡林翼深以为忧,致函李续宾,指出其已犯兵家之深忌,亟宜休整缓进。但李续宾仍疾趋桐城,并于10月12日将其攻占。桐城于1853年即入太平天国版图,至此已经数年休养生息。李续宾乃纵兵大掠。勇丁饱掠之余,已无斗志。但李续宾仍想速战速决,直捣庐州。他留部分兵力守桐城,自率七千主力往攻舒城。24日,舒城太平军守军退守三河。
都兴阿军往攻安庆,于10月10日攻陷集贤关,15日起分攻安庆城垒。安庆城防体系极为坚固,都兴阿顿兵于坚城之下,战事渐趋消沉,又与李续宾部拉开了距离,终为太平军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李续宾进军仅32日,竟深入皖北腹地四五百里。舒城的攻克更使其名声大噪。但其幕僚中有人已清醒地意识到湘军力疲意骄、后路空虚的危险,建议其返回桐城,合都兴阿军会攻安庆。李续宾不愿当配角,又认为安庆防御严密,攻城非旬日之功;庐州空虚,可出奇制胜。他一面急速进军,一面请官文派兵增援。官文却认为李续宾“所向无前,今军威已振,何攻之不克”,因而“无所用援”。李续宾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前进,于11月3日进抵三河。三河为庐州屏障,又为天京供应枢纽,防守坚固,粮草充足。守将吴定规沉着应战,在予敌以重大杀伤后,接应城外各垒军入城。城外9垒虽尽失,但湘军为此付出伤亡千余人的代价,占其战斗力的1/5.李续宾损兵折将,锐气渐丧。
正在苏北作战的陈玉成得知皖北腹地告急,当即于六合星驰回救,李秀成率军为其后援。庐州守将吴如孝与捻军张乐行等部亦奉檄参战。11月12-13日,太平军援军已连营数十里,号称十万之众。李续宾陷入重围,虽催调后方部属增援三河,已缓不济急。14日,李秀成部亦赶到,太平军声势更壮。15日起,两军决战。延至18日,李续宾所率湘军5千余人已全部就歼。李续宾与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毙命。舒城清军于15日闻警驰援,在千人桥遭太平军包围,伤亡过半,败逃桐城。16日,太平军收复舒城。23日,陈玉成、李秀成乘战胜之威,分兵进取桐城,仍由陈部正面强攻,李部迂回侧后。守城湘军已无斗志,大部就歼,仅少量残兵逃遁,桐城乃于24日收复。25日,围攻安庆的清军被迫撤围。26日退至石牌,30日更退至宿松,最终在鄂皖边界稳住阵脚。
三河之战,予湘军打击极大。胡林翼哀叹:
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咸丰帝亦深为李续宾的阵亡而悼惜,“览奏不觉陨涕”,下令追赠其总督衔,并即照总督阵亡例赐恤。
四 “围魏救赵”粉碎江南大营
攻破江北大营后,太平天国设立天浦省,辖六合、江浦、浦口。天王洪秀全任命原捻首薛之元为天浦守将,以保持大江南北航道畅通,“征办粮饷,源源解京”。但薛之元在李昭寿的策反下,暗中与清军将帅通款,并于1859年3月叛变投敌。由于薛之元与李昭寿均曾为李秀成部将,李秀成遂率军加以讨伐,并夺回浦口。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了天王洪秀全的误会,继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之后得被褒封为忠王。
但江南大营仍对天京形成严重威胁。1859年春,江南大营围困天京的长濠筑成。这一长濠,阔十余尺,深亦十尺,自城北之上元门至西路之三汊河、乐心寺、江干寺止,共长一百三四十里,大小营垒一百三十余座,驻守兵勇四万有余。为彻底解决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李秀成于1860年1月下旬(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十二月中旬)移交了浦口防务,前往芜湖,会集诸路将领,商讨解围方案。但就在李秀成走后几天,江心要塞九洑洲亦被江南大营夺占。
忠王李秀成在芜湖召集军事会议,出席会议者有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以及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黄文金等高级将领。会议确立了“围魏救赵”即奇袭湖、杭以解京围的战略,并明确了各路将领的任务和进军路线。各将领依计而行。
1860年2月10日(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正月初二日),李秀成率军2万余人到达南陵。22日,克宁国。24日,克广德州,留陈坤书、陈炳文等镇守,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部急趋入浙。27日,李秀成与李世贤部会师,又占安吉、长兴等县,然后再分军为二:李世贤率军佯攻湖州,李秀成率精兵六七千人奇袭杭州。
浙江巡抚罗遵殿得知太平军入浙,急调各路兵勇赴杭州、余杭等地加强防守,又请和春及两江总督何桂清等急派兵援浙。杭州乃江南大营饷源所在,和春等为此先后调集约1.3万人入浙。太平军攻其必救,“围魏救赵”之策开始见效。
3月10日,李秀成之先头部队已进至杭州西北之良渚。翌日,开始攻城。19日,太平军轰塌清波门城墙,遂进占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以下多人死难。杭州将军瑞昌等坚守满城,未被太平军攻破。22日,总兵张玉良率江南大营援军抵达杭州城外。24日,李秀成率军潜行撤出杭州。张玉良部清军先是一日一夜不敢进城,入城后又是只图劫掠财物,未能予以追击。李秀成仍迅速由小路回师,李世贤部也从湖州撤回。此时英王陈玉成已率其主力赶到。太平军在天京周围集结了各路大军十余万人。在扫除了一些外围据点之后,4月27日,东路李秀成、李世贤部首先发起攻击,由淳化镇至马鞍山一线,进扑长濠,与张国梁部展开激战。29日,南路杨辅清、黄文金等部由沙子岗进逼秣陵关,刘官芳、陈坤书等部进逼高桥门及小水关大营后路。5月2日,西路陈玉成部亦于西南长濠投入战斗。延至5月5日,太平军突破天京城东之孝陵卫大营。至此,江南大营所筑长濠及各处营盘均被攻破,清军官兵阵亡数万人。和春、张国梁等被迫逃至镇江。其大营存银10余万两及军火局所存枪炮、火药、铅子等辎重,尽为太平军所获。太平天国首都又一次解围。
二 破江南大营之役打得干净、利落,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连湘军领袖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此役为太平天国的“得意之笔”。
五 东征苏常
攻破江南大营后,5月11日(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初一日),诸王登朝庆贺,并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据干王洪仁玕说:当时英王陈玉成主张援救安庆,侍王李世贤意在攻取闽、浙,独忠王李秀成赞同其意见,即先东下苏、杭、上海,“乘胜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另发兵一支,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支,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天王同意了这一先东后西的方案,并将东征苏、常的期限定为一个月,意在速战速决,不在东路作过多纠缠。
东征战役的具体部署是:忠王李秀成暨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及定南主将黄文金、靖东主将刘玱琳等东征苏、常;右军主将刘官芳等回皖南原防,屏障天京之西侧;英王陈玉成渡江往攻扬州,牵制江北清军,使其不得南救苏南。
东征一开始即进展神速。1860年5月19日(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初九日,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太平军攻克丹阳,江南大营仓促间建起的防御被突破。其兵勇再次溃散,清军悍将、江南提督帮办军务张国梁在策马渡护城河时落水身亡。钦差大臣和春与帮办军务许乃钊等绕道小河,狼狈逃至常州。原在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早在张玉良率军回援时即将其截留。他的如意算盘是:以和春、张国梁在丹阳的军队为第一线,他与张玉良为第二线。丹阳溃败后,何桂清大为恐慌,立即准备逃避。正好江苏布政使薛焕等禀请其退往苏州筹饷,即于5月21日离常出逃。途遇乡绅父老遮拦,何竟命兵丁开枪轰击,夺路而走。负责防务的张玉良下令焚毁城外民居,兵勇肆行劫掠后,奔逃无锡、金匮。26日,常州为太平军所攻占。已逃至浒墅关的和春于悔恨绝望中服毒自杀。28日,太平军进抵无锡城外之高桥。在与张玉良等部清军激战后,太平军于30日攻占无锡县城。
苏州防务由江苏巡抚徐有壬主持。5月23日,何桂清逃至苏州城外时,徐有壬闭城不纳。何只得再逃至常熟。26日,和春的尸体运至苏州。败兵溃勇接踵而至。逃至苏州的大名镇总兵马得昭对徐有壬说,欲守城必须尽毁城外民居而后可。徐遂出三支令箭,首令居民装裹,次令移徙,三令纵火。马部兵竟以三令一时出,顷刻火光烛天,城外大乱。败兵溃勇“纵横劫掠,号哭之声震天。自山塘至南濠,半成灰烬”。苏州城乡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截杀溃兵。6月1日,太平军前锋进抵阊门。2日,候补道李文炳等率所部兵勇开门迎降。据李秀成回忆说:“看阊门、街方等村,百[姓]多有来迎,街上铺店民房门首具(俱)贴字样云:‘同心杀尽张和两帅官兵。’民杀此官兵者,因将丹阳之下,到稣(苏)州,水陆民财,概被其兵抢掳,故恨而杀也。”江苏巡抚徐有壬、署按察使粮道朱钧等自杀,布政使薛焕、署苏州知府吴云等则先期逃往上海。清军降者达五六万人。此时上距出师天京还不到20天。
六 上海之役受挫
太平军攻占苏、常二府后,忠王李秀成决定扩大战果。求天义陈坤书、朗天义陈炳文等率军于6月13日由苏州南下,当日攻占吴江。14日,占平望镇。15日,攻克浙江嘉兴府城。署嘉兴知府张玉藻携银狼狈渡海逃至绍兴。宿卫军大佐将认天义陆顺德等率军由苏州继续东下,15日克昆山,16日占太仓,22日克嘉定。杰天义赖文光等于30日攻克青浦县城。7月1日,东路军攻克松江府城。
太平军在向上海发起攻击时,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抵抗。早在太平军攻克常州的当天,英国公使普鲁斯即发出如下通告(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的通告内容与此相同):
查上海已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住居上海之本国商人,已同从远方来此经营商业之外国人进行大宗买卖。一旦上海遭受攻击并沦为内战战场,商业必将遭到严重打击,凡愿安居乐业而从事和平职业者,不论中外,俱将蒙受重大损失。
本商务监督有鉴于此,用特商请女王陛下海陆军当局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上海居民遭到抢劫与屠戮之苦,并协助镇压含有敌意之分子,借以弭平一切叛乱活动,进而保卫上海,抵抗任何攻击。
英、法为此组织了联合部队,在上海近郊布防。已逃到上海的何桂清甚至亲到美国领事馆活动,寻求侵略者对清朝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对此评论道:
即使在这个多变的国家里,这件事也使我们感到奇怪,因为当英法两国代表前往大沽与中国政府互换条约批准书时,中国政府曾企图将其击退,目前仍在作将其击退的打算,从无敦请美国人出面调停之事。但属同样的番夷,中国政府却在上海向英法求援。
这家报纸继续评论道:关于要不要实行干涉,对于作战部队很有**力,因为他们呆在这个模范租界里已经很有些无聊了;而从西方军事家的角度,为要保卫这种易受攻击的地区,先发制人是可取的。可是,应该将谁作为攻击的对象呢?叛军(指太平军)攻击官军,官军袭击百姓,百姓又起而自卫,并使官府本身遭到攻击。我们出兵的目的,本是为了对付叛军,但很有可能和百姓发生冲突。其结论是:除非为保卫上海外侨利益所绝对不可避免的情形外,决不容许为地方事件将联军的注意力分散。
7月7日,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发布通告,要求英国臣民严守中立,不得参加中国内战。于是,苏松太道吴煦与买办杨坊出资雇用一位美国流氓华尔组织起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7月中旬,洋枪队袭取松江。但在8月上旬洋枪队进犯青浦时,却遭到太平军的有力回击,死伤惨重。8月12日,太平军再次攻克松江,并乘胜向上海挺进。
8月18日,忠王李秀成亲自率军抵达徐家汇,据说是应法国人之邀前来接受上海县城。太平军于距上海县城9里处与清军激战,获大胜,并摧毁清军营垒4座。兵锋紧逼上海县城之西、南二门。英、法侵略军与清军共同抗拒。负责进军上海的忠王李秀成采取了极为克制的态度。他在致英、美、葡三国(但不包括法国在内)领事书和给各国领事的通告中声明前来上海之原委:“当我军到达苏州后,有法人数名偕同别国人等前来交易。伊等谒见本藩,邀约本藩亲到上海,共同商议尔我间之未来友善关系事宜。……讵料法人已受妖兵之**,竟食前言,背弃前约。……此种行为,实属不公不义,无以复加矣。”并再三声明:“本藩前来上海,只为订定条约,欲借通商贸易结成一致之关系,原非与尔等交战。”“我方只与清妖敌对,而与诸外国则并无争执之点也”,“倘本藩心怀敌意,立即下令攻击,势将同室操戈,徒遭清妖之耻笑耳”。然而驻守上海县城的英法军队“在城上用排枪和霰弹热烈款待”太平军。忠王本人脸部受了轻伤,以致他后来讲话略略受到妨碍。太平军数百名战士牺牲,但却一枪未予还击,很快撤出了战斗。8月23日,太平军陆续退出徐家汇一带,一部退向青浦,大部在忠王率领下转而进援嘉兴,并粉碎了浙江清军对嘉兴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