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军队革新的思想和方式
1862年,在英国和法国的敦促下,清廷开始请英、法军官代练新式军队后,洋务派官僚们在训练新式军队的实践中,面对遇到的问题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新思想,一是如何进行训练?二是如何掌握受训练军队的指挥权?
1863年,随着练兵活动的展开,对新式武器的需求日益增多,洋务派官僚们的新式军队建设思想又增添了一项内容,即如何采用新式武器的问题。在练兵之始,所采用的新式武器不是来自外国“赠送”,就是来自国外购买,到1863年开始提出自行制造以供练兵需要的主张。1863年10月,清廷向各省督抚发出谕旨:“饬令中国员弁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务须得其秘传,能利攻剿,以为自强之计。"1875年11月,李鸿章在回顾自己设立洋炮局自制武器的过程时说:“自同治初年,臣鸿章孤军入沪,进规苏浙,辄以湘淮纪律参用西洋火器,利赖颇多。念购器甚难,得其用而昧其体,终属挟持无具。因就军需节省项下,筹办机器,选雇员匠,仿造前膛兵枪、开花、铜帽之属。……取彼之长,益我之短,自强之基,莫大于是。"1864年10月,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列强“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或俟经费稍裕,酌择试办。”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自制新式武器是朝廷和军队谋求自强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洋务派所说的“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二 陆军的新式化建设
清朝的陆军新式化建设开始于1862年。从1861年起,英国的驻华外交官员就多次建议清廷建立和训练新式军队。1862年初,清廷采纳了英国方面的建议,并从驻京的旗营中挑选了130名官兵,交由以英国将军斯得弗力(另译“士迪佛立”)为首的由17名英国军官组成的军官团,在天津进行训练。到是年上半年,在英方的要求下,将受训的驻京旗营官兵增加到约480人,又添练天津镇和大沽协绿营官兵620人,合组为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主持其事。所需军费,由天津道于盐斤复价及天津厘捐项下动用,归入海防案内开销。所用枪炮,初时主要从英军中借用,不久全部改换为俄国所赠之枪炮,弹药则从英军购买。这是中国第一批聘请外国军官训练的新式武装,也是中国自有的第一支新式军队。
就绿营兵的训练而言,除了在驻京旗营兵赴津轮训时已有部分陪同训练之外,从1865年起开始扩展。是年5月,镇压捻军的清军在山东菏泽大败,统帅僧格林沁亦被杀,清廷在急调崇厚率已练成的全部洋枪队1500人增援大名,防堵捻军北上的同时,命令崇厚再从天津、芦台两镇标兵中挑选500人,习练洋枪,防守天津。到1868年,由李鸿章奏准清廷,以天津海防紧要为由,扩大练军规模,连前所练,建立洋枪队5营、洋炮队1营,共计官兵3200余人。次年,又由崇厚从各枪炮队中抽调数十人,训练马队。自此形成了一支步兵、炮兵和骑兵齐备的天津练兵。1870年,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将天津练兵陆续改编扩大为31营6小队,其中步队19营、马队12营、马步混合队6小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支练军,其指挥权也在实际上落到了地方大吏李鸿章的手中。
淮军改用西法是分两步实行的。第一步是单一的采用洋枪洋炮。大约在1862年5月,淮军开始购置洋枪成立洋枪队。6月15日,淮军与太平军发生虹桥之战,李鸿章在目睹了所辖程学启部洋枪队作战立功的场景后,便令上海各营添练洋枪小队,开始推广采用洋枪洋炮。到是年底,淮军所采用的洋枪有六七千杆。在采用洋枪之后,李鸿章便从1863年初开始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淮军,首先在刘铭传的“铭字营”聘请一名法国军官教练洋枪;随即因各营“闻风曾索”,纷纷要求聘洋人练军,李鸿章遂再“雇洋人数名,分给各营教习”,并分令各营雇觅洋人教练使用炸炮洋枪之法,从而使淮军全军不仅普遍采用洋枪洋炮,而且改用西洋阵法,“操演阵法纯用洋人规矩,号令亦依照洋人声口”。到1865年时,李鸿章陈述自己在上海扩军练兵的情况说:“臣军久在江南剿贼,习见洋人火器之精利,于是尽弃中国习用之抬枪、鸟枪,而变为洋枪队。现计出省及留防陆军五万人,约有洋枪三四万杆,铜帽月需千余万颗,粗细洋火药月需十数万斤。……又有开花炮队四营……洋炮重者千余斤,轻亦数百斤。”淮军成为清朝最强大的一支新式军队。
从总体上来说,陆军的新式化建设,虽然使中国的军队从传统旧式军队时代进入到现代新式军队时代,但其成效除淮军以外,余均不大,只能在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中显示威力,在抵抗外国侵略战争中则照旧是一触即溃。1901年,张之洞曾这样总结练军的结果:自从直隶创立绿营练兵,“各省仿而行之,然而饷项虽加,习气未改,亲族相承,视同世业。每营人数较多,更易挟制滋事。身既懒弱,多操数刻,则有怨言。性又不驯,稍施鞭笞,则必哗噪,将弁不能约束,遑论教练。至于调派出征,则闻风推诿。其不能当大敌、御外侮,固不待言,即土匪、盐枭,亦且不能剿捕。惟直隶练兵,皆系勇营规模,其中多有外省勇丁,固尚可用。”所谓“固尚可用”,也主要是对内而言。
三 现代海军的诞生
在议论之余,清廷还曾有过购船的尝试。从1862年3月起,曾由两广总督劳崇光出面向英国订购轮船,同时又有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薛焕授意苏松粮道杨坊向美国订购轮船之事,还有从10月开始历时近6年的向英国购置轮船、聘用阿思本等英国海军军官为各级指挥员组建舰队的所谓“阿思本舰队”事件;在此期间,曾国藩、李鸿章也已有过个别的购船或雇船运送军备之事。这些购船建舰队的尝试,虽均因经费、权属、船况等问题而中途停止,但已经显示了清廷和洋务派官僚对建立海军的迫切心情。
由于购船和雇船的困难和不尽如意,促使清廷和洋务派官僚决心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开始出产轮船,清朝的军队也开始使用自造轮船运送军备,使轮船在军队中的使用较快增加起来。到1874年清军所使用的轮船共计已有42艘(包括已报废者),其中由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生产者8艘,由福建船政局生产者15艘,两局所产者合计23艘,占总数的54.76%。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成功制造轮船,也使清廷的自建海军有了可能。
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犯台湾事件,迫使清廷正式建立海军。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发生后,清廷受到很大震动,立即在沿海沿江省份的督抚、大臣和朝臣间开展了一场有关海防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结果,清廷决定大办海防,筹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外洋海军,先在北洋创立一军,俟力量逐渐充足,再就一化三,并任命李鸿章和新授的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分别为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大臣。随后又决定,自1875年8月(光绪元年七月)起,每年从粤海、潮海、闽海、浙海、山海、沪尾、打狗七处海关税收中提取四成;从江海关税收中提取二成;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项下提取200万两,其中江苏、浙江各40万两,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30万两,共计约400万两,分解北洋、南洋海防大臣,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
海防大讨论所形成的决心虽然很大,但是由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塞防和海防之争,由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军的阴谋,及其与清廷满洲贵族集团和李鸿章淮系集团三者之间在筹建海军上的争权夺利,又由于清廷在购买军舰中的受骗上当,使海军建设在经费、决策、购船等方面大受阻碍。因此,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只是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
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它共计花费约1200万两经费,并在福建船政局的支持下而建成。它共计拥有大小舰船15艘,总吨位12296吨,总马力10655匹,总计安装重炮10尊、次重炮7尊、轻炮53尊、机关炮44门、鱼雷筒8具。其中有:英国造巡洋舰2艘,均为2英寸厚铁壳、1350吨排水量、2400匹马力、15海里航速,配置26吨重炮2尊、12吨轻炮4尊、6.6吨轻炮2尊、机关炮10门、鱼雷筒4具;英国造钢壳炮船6艘,均为440吨排水量、389匹马力、8海里航速,配置28吨重炮1尊、7.6吨轻炮2尊、机关炮4门。其余6艘为福建船政局制造,1艘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合计占总数的46.67%。自造船只的制式和武器配置虽不及外购的巡洋舰,但优于其他外购舰船。
其次是南洋海军。南洋海军的建设大不如北洋,首先是所需经费不能如数到位,开头两年沈葆桢顾全大局,认为应该先集中财力建设北洋海军,告请总理衙门将海防经费“统解北洋兑收应用”。从1878年起,沈葆桢见李鸿章并不急于购船,且挪用经费,便要求按原有规定将海防经费分解南北洋,但每年仅能收到30万——50万两,只有规定数额200万两的15%-25%,到1884年收到朝廷协拨款项共计约700万两,只有北洋的58.33%。加之10年中5次更换两江总督,且大多受左宗棠影响较大,思想比较保守。因此,在依赖闽、沪两局所造船只的基础上,勉强建成了一支海军。它共计购置舰船14艘,总吨位15833吨,总马力13956匹,总计安装重炮11尊、次重炮13尊、轻炮60尊、机关炮16门。其中有德国造钢质巡洋舰2艘,均为2200吨排水量、2800匹马力、15海里航速,安装20吨重炮2尊、12吨轻炮4尊、4吨轻炮1尊、2.5吨轻炮1尊、机关炮2门;英国造铁质炮船4艘,其中2艘为440吨排水量、310匹马力、9海里航速,安装30.5吨重炮1尊、7.6吨轻炮2尊、机关炮1门,另2艘为330吨排水量、310匹马力、11海里航速,安装28吨重炮1尊、7.6吨轻炮2尊、机关炮1门。其余8艘为福建船政局所造和江南机器制造局所造各4艘,占总数的57.14%,其中最先进的为福建船政局所造的“开济”号巡洋舰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所造的“驭远”号炮舰。“开济”号的制式为铁骨木皮外壳、2200吨排水量、2400匹马力、15海里航速,安装21吨重炮2尊、12吨轻炮3尊、7.6吨轻炮5尊、机关炮2门,基本与所购德国造巡洋舰相仿;“驭远”号的制式为木质外壳、2800吨排水量、1800匹马力,安装21吨重炮1尊、15吨次重炮8尊、12吨轻炮12尊、机关炮2门,其吨位和炮位为全舰队之最,各项指标为所有炮舰之最。从所用经费和舰船配置的情况来看,南洋海军的建设效益要比北洋为高。
第三为福建海军。筹建福建海军原本比较受清廷的重视,也曾拨给专项经费一百数十万两,还可获得其他各项专款和海关税收,但由于时任闽浙总督的何璟对海军建设无动于衷,竟然退还清廷所拨专款,放弃其他可用经费,使福建海军建设成效甚微,最后只是用福建船政局自造的并经选拨外省后所剩的“扬武”、“伏波”、“飞云”、“济安”、“福星”、“振威”、“万年青”、“永保”、“琛航”、“艺新”等10艘旧式木轮,加上没官的“靖海”和外购的“长胜”2艘木轮,1874年所购的“福胜”、“建胜”2艘蚊炮船,共计14艘小型旧式船舰,总吨位为11885吨,总马力为6700匹,总计安装各类旧式炮61尊。
第四为广东海军。广东海军在海防讨论中原定附属福建,因此开始时无朝廷专款,从1876年起以截留海防经费和增拨粤海关税收、折抽洋药厘税和举借外债的方式,陆续获取了一些海防经费,至1884年总计约达1000万两。然而,所建成的海军虽然船只多达19艘,为各支海军之最,但均属于巡缉内海、内河的小轮船;其总吨位只有5100吨,总马力仅为3350匹,所安装的炮位虽有70尊,但有68尊是6.5-12吨的轻炮,只有2尊重炮(分别为28吨和21吨)。其中最先进的船只是1881年英国造的“海镜青”号钢质炮船,排水量440吨,马力350匹,航速8海里,安装28吨重炮1尊、7.6吨轻炮2尊、机关炮4门。
第五为浙江海军。严格来说这是一支不能成军的海军,仅有从福建船政局所造船只中调拨的2艘炮舰。一艘是“超武”号,铁骨木皮制式、1268吨排水量、750匹马力、12海里航速,安装16吨次重炮1尊、12吨轻炮6尊。另1艘是“元凯”号,木质制式、1268吨排水量、580匹马力、10海里航速,安装16吨次重炮1尊、10吨轻炮8尊。
至此,清朝初步建有5支海军,合计共有船舰64艘(不包括百吨以下船只),排水量47620吨,各式大炮322尊,官兵约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