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因为英帕尔出现危机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意愿去直接增援,而在英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出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胜仗,这种擅自行事的后果自然形成了他与蒙巴顿及其他英国人的微妙关系,以致马歇尔在英伦三岛停留时英军总参谋长布鲁克要求他撤换史迪威。由于中国战局的恶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国民党无法有效地统领共产党作战,共产党更不可能去指挥国民党抗日,如果由一个像史迪威这样的美国人来指挥中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可能会是一个另外的局面。马歇尔与作战司研究,认为史迪威的印度的职务可以移交给索尔登,东南亚战区副司令的职务可以由韦洛将军担任。这样的结果是既可遂了英国人的心愿,减少以后英美合作的摩擦,又可加强中国军队的作战指挥力量。

史迪威与蒙巴顿

马歇尔电报征询史迪威对此项安排的意见,史迪威在回电中认为,应由总统给蒋介石去电,明确指出蒋介石由于不注重军队的改革,形成目前的困境并指出挽救目前局势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以迫使蒋介石同意让史迪威担任在他的领导下指挥全中国军队的职务。

何应钦欢迎蒙巴顿来渝,右为中国海军司令杜永清

参谋长联席会议认真研究了中国的战局,认为中国的形势已经到了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就能产生效果的时候了。为此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如下建议:

(1)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统率中国的全部军队。(包括同意史迪威指挥和装备中共军队)。

(2)晋升史迪威为陆军上将。

(3)史迪威的印度指挥权交索尔登将军接替,东南亚战区副司令职务由韦洛将军继任。

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由史迪威担负指挥中国军队抗日的指挥权,此事经罗斯福认可后,7月7日即由总统给蒋介石发去电报:

“日军进攻华中后所形成的严重局势,不仅使贵政府感受威胁,且使美国在华基础同受影响,欲挽危局,我认为须迅采紧急措施,鉴于现状之危急,我意应责成一人,授以调节盟军在华资力之全权,并包括共产党军在内。

在缅北河道里行进的美军吉普车

我深知阁下对于史迪威将军之感念,但我认为他的优越判断与其组织训练的能力,均已在此次中国军队作战中表现,我知目前并无他人有如他之果敢与能力,足以抵御日敌所施加的威胁,我拟将史迪威晋升为上将,并建议将他编置于阁下直辖之下,统率全部中国军队及美军,并请阁下予以全部权力与责任,调节作战以抵抗敌人之进占,望早予考虑,我觉中国已濒危地,如不能立施激烈敏捷之补救,则吾人之共同目的,势将受到挫折之危险。”

蒋介石在得到罗斯福总统的电报后,立即回电表示“原则赞同”,但又要求罗斯福总统能够给他一个准备时间,并要求总统派出私人代表协调他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蒋介石还派出正在美国的孔祥熙于7月15日专门前往白宫拜会罗斯福,当面向其陈述具体详情,说明中国军队政治大于军事,史迪威与蒋介石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合与矛盾等等。

蒋介石将授予史迪威指挥权一事交由何应钦研究之后,于7月23日给罗斯福总统发去电报,力陈了以下内容:

(1)共产党军队必须承认国民政府统辖之后,方能由史迪威指挥;

(2))史迪威必须在蒋介石的统辖之下指挥全中国的军队;

(3))租借法案物资必须由国民政府掌管调拨。

蒋介石发去这通电报时罗斯福已动身前往檀香山,半月以后回到华盛顿才读到。罗斯福于8月17日又接见了一次孔祥熙,告诉他准备派往中国协调史迪威与蒋介石关系的私人代表为胡佛总统时期的陆军部长帕克里特·J·赫尔利将军。8月19日又正式电告蒋介石。

针对蒋介石7月23日的电报,罗斯福再次要求蒋介石尽快确定并授予史迪威指挥权,指出这不仅是为挽救中国的危局,也是避免危及同盟国打败日本的计划。

电报指出所有中国军队是指不能防敌和与日作战之外的所有军队,应全由史迪威指挥,在当前的危机面前,对于能够打击日军的一切力量,均不宜拒绝。

史迪威是置于蒋介石之下,而统率中国所有军队,是一国领袖与前线指挥官的关系。并认为赫尔利对于帮助史迪威获得指挥权,处理有关政治问题是有好处的。

罗斯福在电报中告知赫尔利在8月23日离美来华。

赫尔利1943年曾来重庆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他是一位身材高大、举止潇洒、喜欢炫耀、具有某种社交能力的人物,在胡佛总统任内曾经当过陆军部长,是参与镇压“一战”后复员军人示威活动的主谋和打手,已经61岁。他对中国问题一无所知,但又夸夸其谈。

他于8月31日到达莫斯科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就中共问题进行了交谈,从莫洛托夫那里试探了苏共对中共的态度,自认为能够处理好中国国内的政治问题了。

9月2日,赫尔利由苏联飞往新德里,史迪威专程从密支那前线赶到新德里机场迎接。赫尔利从史迪威那里了解到了中国的情况和蒋介石的态度,表示要对蒋介石来硬的,要教训一下这位委员长,因为他手里有总统给他的王牌。

9月6日,史迪威陪同赫尔利和纳尔逊飞抵重庆。

9月7日上午9时半,蒋介石在曾家岩官邸先与史迪威进行了会谈,蒋介石告诉史迪威:“以前你的工作,百分之百都属于军事,以后统率中国军队,则百分之六十为军事,百分之四十为政治,你应当经过军事委员会接受我的命令,你如使用共产党军队,则必须先得到军事委员会的核准。”11时赫尔利和纳尔逊来后蒋介石又重复了一遍先前给史迪威所讲的一番话。这实际上是蒋介石单方面将史迪威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的概念和职权进行了修改,史迪威对军队的指挥成了在军委会何应钦之下的执行者了,在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还横着军委会的权力,这与罗斯福和蒋介石来往电报所讨论的指挥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会见中见风使舵的赫尔利把他到中国来的使命解释为援助中国早日战胜日本,维护中国国民政府的巩固地位,拥护蒋介石的中国领袖地位,完全违背了罗斯福对他使命的指示,是促使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建立有效和谐的关系以便于史迪威行使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

赫尔利的解释是换一种方式来满足蒋介石的虚荣心,使其能够赋予史迪威的指挥权。

从9月9日到11日,美方的赫尔利、史迪威、索尔登与中方的宋子文、何应钦等就赫尔利提出的十个议题进行谈判。

9月12日才达成以下初步的决定:

史迪威职务的名称:中华民国陆空军前敌总司令。

史迪威的权限范围:

(1)受最高统帅的命令,商呈军事委员会的同意,指挥中国陆空军对日作战。

(2)作战计划拟定后须经军事委员会核议。

(3)对所辖部队,有依据中华民国法令执行奖惩任免之权。

指挥系统图表按以下执行:

史迪威……军队

最高统帅蒋介石

军委会…调配…供应虽然将这些没有任何效力的东西写在了纸上,但蒋介石根本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他安排宋子文和何应钦去与赫尔利、史迪威在一些问题上有意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扯皮,希图在无期限的拖延中等待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