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祖军团的正式出发日期是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两天后,大军正式登陆釜山。

两个小时后,釜山被攻克。

之后,日军全面出击,对朝鲜进行了如同汹涌波涛一般的侵略,面对如此虎狼之势,朝鲜的处境只有四个字——举国崩溃。

五月初二,朝鲜首都汉城被攻陷,国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着,不依不饶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门户开城,眼看着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远,逃也逃得很远,一口气到了中朝边界,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并且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发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时,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朝鲜国土都被日本占领,基本上算是亡国了。

平心而论,远征军在这两个月里,并没有超常发挥,之前怎么打仗,现在还是怎么打仗。比如以话痨而著称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经摇摇欲坠,城里士兵都几乎逃了个精光的汉城之前,还发扬了当年在毛利家的传统爱好——开了个把小时的会。

虽说经过百年战乱的锤炼,日军的兵员作战素质确实相当过硬,但这次的大胜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国的内阁,也收到了来自朝鲜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国王李昖的个人请求:希望来明朝躲躲,避避风头。

阁老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思议。

这好歹也是我们大中华带了好几百年的小弟,怎么说灭就灭了?

接着就是怀疑:莫非,朝鲜跟日本合伙来要蒙骗我天朝?

在阁老们看来,朝鲜向来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国家,这次短短两个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实在有些难以置信,仔细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联了手,假装引诱明军驰援朝鲜,再在朝鲜境内将其歼灭。

听到这种声音后,李昖快疯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哭丧着脸四处解释,一边派使者到处联系明王朝的内阁阁老以及六部机要官员,请求他们帮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军帮助自己复国,以便结束这难民生活。

不仅如此,李昖还拿出了早些时候丰臣秀吉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将要假道朝鲜攻打明国,所以希望朝鲜王李昖届时能行个方便。

这封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是劝说朝鲜投降的劝降信,然而李昖却将其作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证据递交给了大明内阁,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庞大的明帝国与朝鲜同舟共济,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

当然,内阁的大臣们是断然没可能上这个当的。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志》,当年曹操说要来东吴打猎,其最终目的不是打猎,而是东吴,现在秀吉要过朝鲜打明国,很明显,他的目的是朝鲜。

拉我上船?还早了几百年呢。

于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种吵成一团的景象不复存在,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内,那就打得他们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鲜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去。

不过反对的声音终究还是响了起来:“我们得出兵。”

此言一出,无人反对。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最终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了三个国家之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其实应该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转悠。

不管在哪个朝代,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总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

当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同志们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日军确实全部都窝在了城内,但是并非一千人,而是将近二十个一千人,并且还配有了大量的铁炮。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非就是一声令下枪炮大作,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很长时间都分不出东南西北。

此战中,副将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孤身率残兵数人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国了,却连敌人的大致人数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其次,祖承训原本压根就不想在这鬼天气进攻平壤。

前面我们说过,他的五千人马是骑兵,骑兵走泥泞道儿,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实上多亏是小西行长太谨慎,才在城内设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这样的天气里估计也是一打一个准。

这些兵法常识祖副总兵当然是具备的,可问题是朝鲜却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也就算了,还偏偏爱专权,他们很擅自地表示,即便是天朝来的兵马,在朝鲜的土地上,那也该听朝鲜的指挥。

面对这种胡闹,祖承训自然没去搭理他们一下。可接下来,朝鲜人就开始反复催促祖承训出兵攻打平壤,估计是给弄烦了,祖副总头脑一热,就干了傻事儿。

这还不是最让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鲜方面为了表现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奋斗的热情,特地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协同作战。祖承训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当两国联军开进平壤城,日军出现的瞬间,这五百朝鲜人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倒也干脆不逃,直接投降。

别急,这还不是最让人恼火的。

在混战中,祖承训发现,很多身边的将士都是被射来的弓箭所杀伤。这本来没什么,但事后仔细甄别,发现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这弓箭是朝鲜制造。

这和明军已知的情报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长军的远程武器里,没有弓箭,只有铁炮。

说白了,这些中国人去救朝鲜人,结果却被朝鲜人杀死了。

真的过分了。

面对大明举朝的愤怒,李昖忙不迭地解释道,朝鲜的军事过于落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侦察反侦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为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过习惯了,一下子不能适应现在的战争生活;至于“鲜奸”的问题,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国民个个淳朴善良忠勇老实,这一定是日本人的胁迫才让他们迫不得已,将罪恶之箭射向明朝军队。

朱翊钧终于明白,这仗如果还想接着再打下去,朝鲜人是肯定指望不上了,于是他找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表示自己这次是认真要跟日本打上一两个回合了,你怎么看?

宋应昌很明确地表示,皇上你再认真也没用,得等。

具体等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好在祖承训的埋伏没被白打,他上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日军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了,不客气地说,已经在大明之上了。

这应该算是托了王直的福吧。

所以,宋应昌决定从南方调来大明帝国专门的火枪部队,以此来和日本人抗衡。

至于人数,明朝方面到底还是没敢相信朝鲜人的情报,在一番调查计算后,最终决定派遣总数为四万余的军队作为援军,并且对外号称十万,带队大将叫做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后,大军就准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

与此同时,明朝派出了一个特使来义州面见李昖,他的名字叫做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朝鲜方面准备军粮。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帮着你打仗,你不给钱,饭总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国就是大明帝国,虽说管饭是分内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态地表示,我们明国军队是自愿来朝鲜帮助你们的,不求任何回报,这次要你们出粮实在是因为运输方面太耗时间和成本,也不白拿,你们给我们多少粮食,我们就按照现价折算金银还给你们。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史书上的原话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一万军队消耗一个月,至于一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倒霉藩国。不过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的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现大阪府),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而且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擅长且习惯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对了人。

石星以明帝国国防部的名义,给沈惟敬一个游击的军衔,便让他带着随从赶赴朝鲜了。

现在,石部长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还没等沈惟敬赶到就已经被全灭。

他多虑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被打得国不成国,但离彻底灭亡还有一段距离,那是因为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存在。

首先我们来说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

李舜臣,可说是整个朝鲜半岛有史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他的籍贯是著名的高丽参产地——京畿开丰,不过出生地点却是在汉城的乾川洞。

他的父亲叫做李贞,生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做羲臣、尭臣、舜臣、禹臣,在中国传说中的帝王名字中各取一字。

李舜臣从小开始,就是朝鲜的非主流,因为他压根就不爱读书,爱练武。

于是,他开始了一边伺候兄弟一边练武的生活,终于在二十岁那年,走上了武科举的考场,然后……他没通过。

落榜的阿舜并没有灰心,他意气风发地第二次迈向了考场,依然失败了。

就这样,一直考了十二年,终于在公元1576年的时候考上了。

尽管考上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幸福生活已经来临,迎接他的,是去中朝边境当一名下级军官,主要任务是严防当时还基本属于蛮族部落的女真人。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因为虽然合格,但李舜臣的成绩很差。

朝鲜的武科举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而合格之中,还分三等,从上到下分别是甲乙丙,李舜臣考出的成绩是丙。

更糟糕的是,李舜臣不但不会应试,还不会做人。

他一上任,就得罪了上司,没几天便被撤销职务,成为了一名普通边防士兵。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在扛了几个月的长矛后,李舜臣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蹿了上去,荣升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也就是全罗道地区的水军司令。

虽然意外,但也算事出有因。

因为一个人,他叫柳成龙,时任朝鲜领议政,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柳成龙跟李舜臣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叫做发小。

这种破格的火箭式提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是一个叫做元均的节度使。当然,这一切不满,都被柳成龙给压了下去。

终于,在这个职位上,李舜臣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同时,他也在这个职位上,迎来了日本的侵略军。

面对来势汹涌,装备相对良好的日本海军,李舜臣挖遍了整个全罗道,也就弄到军用船三十九艘。不得已,他又开始征用起了民船,最终在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五月,凑出了一支包括渔船在内总船数九十一艘的队伍。

他的敌人,是藤堂高虎率领的七十余艘大型舰船。

这种仗如果光明正大地在大海上开打,那么李舜臣就得改名李瞬沉了。

为了保证自己不沉,他决定玩阴的。

五月初七早上,李舜臣率领船队偷偷地摸到了巨济岛玉浦港的藤堂高虎军泊船处,对停泊在那里的五十余艘军舰发起了突击,毫无准备的日军纷纷开船逃走,混乱中,被击沉了十一艘。

当天晚上,朝鲜船队在游走之中再次发现了五艘落单的日军舰船,一阵围殴后,击沉对方四艘。

次日早上,李舜臣得到可靠情报,称在不远处赤珍浦发现了加藤嘉明部的十三艘日本军船。于是他下令全军再次出动,很快就找到了情报里说的那十三艘倒霉的日舰,一阵围攻后,日本只剩下两艘侥幸突围逃出。

连续两天的打闷棍,使得日本方面损失军舰二十五艘,伤亡人数更是过千,与此相对的是,朝鲜方面连一艘渔船都没沉。

看着胜果,李司令决定再接再厉。

当月二十九日,他于泗川湾攻击了日本的泊船,烧沉打沉日舰十二艘。

六月初二,在唐浦,朝鲜海军围攻了正在停泊的二十余艘日本军舰,击沉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且还打死了日本海军方面重要指挥官——来岛通之。

面对这种无耻的行为,九鬼嘉隆恼羞成怒。

九鬼嘉隆决定知耻而后勇,他下令手下各部,加强日夜巡逻,提高警惕,并且在六月十四日,召集了另外两名海军指挥官——加藤嘉明和脇坂安治和他们的部队,打算集合兵力一举拿下李舜臣。

加藤嘉明跟脇坂安治都是当年贱岳七本枪成员,好歹也能算是战国名将了,所以得到消息后,两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一举搞定朝鲜残存的水军力量。

遗憾的是,李舜臣之所以选择了偷袭,完全是因为手头上能用的船实在太少,不得已而为之,他真正擅长的,正是正儿八经的海战。

同月,李舜臣和庆尚道海军顺利会师。就此,他拥有了一支六十艘军舰规模的船队,其中,有三艘比较特殊的船,它们被叫做龟船。

龟船在当时的朝鲜,是一种失传数百年,近乎传说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10年,当时也被称之为“戈船”,用来抵御猖獗一时的倭寇和女真人。可在此之后,朝鲜进入了将近两百年的和平期,这种造起来又麻烦又费钱的玩意儿,也就渐渐被废弃了。一直到公元1591年,李舜臣担任了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后,他决定为海军事业做点贡献,比如将传说中的龟船重新造出来。经过一年多的苦心钻研,李舜臣和他的手下终于制造出了当时第一艘龟船,并且顺利通过试航。

该船全长在三十米以上,船首树立着龙头,该头能散发出硫黄气体,用来扰乱敌人的视线,方便自己穿梭于敌阵。另外,龙头的开口处还搭载了一门射程在三百到五百米的大炮,并且在它的下面,还附带了用于撞击的武器。不仅如此,在船的四周分布着七十多个火枪口,用来对外发射火枪,从远处打击敌人。

全船有两支桅和一对帆,并同时也利用了桨来加快速度。这就意味着和日军的舰船相比,龟船的速度更快,更灵活。

在防御方面,龟船从船身到船顶,都有铁甲覆盖,并且,为了防止被人登船实行攻击,李舜臣还非常周到地在铁甲上安装了大量的铁钩铁刺,目的只有一个:谁碰扎死谁。

总而言之,这种东西能轰大炮,能放火枪,能撞,浑身上下带刺,见势不妙还能吐烟逃跑,的确对得起“传说中的武器”这个称号。

当然,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了。

事实上,一旦碰到大风大浪,龟船依然是铁棺材一副,最多外形独特了点,是乌龟状的棺材。所以李舜臣自己都很少坐这玩意儿,一般情况下他的专用舰是朝鲜传统的板船。

好在上天还是站在了他那边,在这次行动中,并没有出现什么恶劣的天气。

反倒是日军方面,当得知李舜臣和友军会师之后,急于立功的脇坂安治不顾九鬼嘉隆的劝阻,执意带着所辖的七十余艘舰船开赴战场,准备过一把孤胆英雄的瘾。却不料他的船队到达巨济岛和加德岛之间的见乃梁时,碰到了强逆风,从而无法有效前进,不得不在唐浦暂时停靠。

由于李舜臣一直非常注意有效利用情报,所以,他很快就知道了敌人的踪迹以及船数。

该是下决断的时候了。随行的元均表示,自己愿意作先锋,突击这股停泊的日本海军。

但是李舜臣表示反对。

他告诉元均,自己早已定下了计划,决定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日军继续前行,然后再包围歼灭。

元均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李舜臣则更加坚定的表示:反对无效。

元均只得附议,但是梁子就此结下。

再说脇坂安治,他正在抬头望天,等待强风过去自己好继续赶路,眼前却突然就出现了好几艘朝鲜船只,以为是李舜臣前来偷袭。他立刻跳了起来,指挥船队全力攻击对方,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朝鲜船并没有做任何进攻或者反击,只是在他眼前晃了一圈便走了。

于是脇坂安治断定,李舜臣是个除了偷袭捞便宜之外一概不会的家伙,一看偷袭失败,便立刻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自然不能放弃这次绝好的机会,再次下令全军,顶着强风开始追击。当日军追到了一个叫做闲山岛的地方时,被包围了。

接下来是朝鲜海军痛打侵略者的时间。

面对激烈的进攻,被打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的日本人决定逃走,他们的七十艘船被击沉了五十九艘,而朝鲜方面的损失仅仅为四艘。

这就是差距。

这场惨败,惊动了在日本的丰臣秀吉。

他在仔细听取了各方面传来的详细经过后,对九鬼嘉隆下达了以下命令:放弃和朝鲜海军的作战。

从此,九鬼嘉隆的海军作战总司令变成了补给线运输负责人,除了给朝鲜的其他远征军送点粮食兵器之外,尽一切可能避免和对手,也就是李舜臣发生军事冲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太平日子就这么来临了。

在李舜臣的率领下,朝鲜海军不断骚扰着日军的补给线,这种情况一直到整场战争结束都没有中断过。

他的出现,使得日本方面原定的水陆齐下的作战计划彻底破灭。

说完了人,我们再来说组织,组织的名字叫做“朝鲜义军”。

简单说来就是发动组织群众。组织的定义也很广泛,只要在当时的朝鲜,自发拿起武器团结在一起打击侵略者的朝鲜人,都能叫义军。

刚开始,日本人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正规军都被打得满地找牙了,找几个老百姓组成的游击队还想翻天了不成?

事实上,这年六月中旬,第七军团的安国寺惠琼,被原光州节度使权朴率两千残兵偷袭成功,日军损失五百人;七月上旬,福岛正则在进军途中被权应铢组织起来的游击队打了埋伏,慌乱之中丢下了大量的兵械物资逃走;同月,第七兵团的毛利辉元和安国寺惠琼再次遭到了民军首领黄璞及其所辖部队的袭击,伤亡惨重;其他的如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人,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义军的攻击,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

可以说,因为有了李舜臣和朝鲜义军,日本才无法完全掌控整个朝鲜,虽然纵观整个战场,李舜臣的影响只在海上,朝鲜义军更是不过小打小闹,但他们依然为挽救朝鲜不被彻底灭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然而此时的朝鲜,虽说没死,但也差不多瘫了。

危难时刻,天朝使者降临了。

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沈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