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当中,一般的人际关系都符合某种特定的模式,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习俗,例如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情、友情、爱情,亲人、朋友、情人。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和绝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都符合这些模式,人在其中生活,如鱼得水,乐此不疲,终生不渝,从未感觉到有超出这些模式的必要。
但是人不一定非遵循这些模式不可。如果有必要建立不符合模式的关系,比如亲情加爱情的关系、友情加爱情的关系、亲情加友情的关系,或者三者加在一起的关系,也不妨一试。有时,人会遇到一种完全无法归类的关系,既非亲情、友情,亦非爱情、婚姻,兼而有之,兼而无之,说不清道不明,也不妨一试。
有很多爱情,在**过后,转变为亲情,爱人转变为亲人,几乎所有曾经发生过**的关系,如果想长期维持,这种转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友情转变为爱情,爱情转变为友情,两人的关系于是转变为半爱人半友人的关系,这也是有可能的。亲子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在一些人之间也很自然,在兄弟姐妹之间除了是亲人也是好朋友的关系也是有的。在有些关系中,是一种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组合、掺和,这种微妙的感觉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发生的。
总之,人生在世,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硬生生地把自己塞进一种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关系模式的狭窄逼仄的空间中去,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心随意徜徉。譬如,如果对某位朋友产生爱的感觉,也不妨去爱,没有必要做排他选择:如果做朋友就不能有爱,如果产生了爱的感觉就连朋友也不能做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才是最高准则。因为所有的人际关系规则都是人定的,并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绝对遵从。
做一个自由的人,需要在必要时拿出挑战规则的勇气。打破规则,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打破规则方面,法国文学巨匠尤瑟纳尔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榜样。她厌恶法国人把爱情变成一种固定的程式,比如结婚,生孩子,在某个年龄,在某种性别之间。其实爱情完全可以不是这个样子,可以更加自由奔放,更加随心所欲。
她本人与一位热爱她的女人共同生活了四十年,几乎就是终身,在美国乡村的一所小房子里。她的一生不可谓不成功、不快乐,她是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女性院士,她的小说被读者奉为文学经典。她的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
人们一般会认为,人只能按照某种规定的模式生活,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呀,男人只能爱女人呀,最好保持终身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习俗的力量是很专横的,如果自身的欲望正好符合习俗,一切看去甚至是出于自由的选择。多数人正好符合习俗,要不习俗也不会成为习俗。
但是,如果一个人喜欢的不是异性,而是同性,他就感受到压抑;如果一个人不想结婚,不想生育,他就感受到压抑;如果一个人想同时去爱几个人,他就感受到压抑。习俗成为限制人的自由的专横力量,人会感觉到不自由。
福柯说,人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不自由的时候,实际上仅仅是由于我们屈从于习俗,我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而去选择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
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的人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