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将有所怀疑的主张或是知识写成“如果发生了X现象, 就会发生Y现象”的形式

如果我们怀疑“求雨”这一活动是否真的有效,可以先将其写成“如果(不)求雨,就(不)会下雨”的形式。

② 制作一张四格表(如下图所示)

人一旦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某一现象的发生,就容易忽视该现象没有发生的情况。这就是迷信和偏见产生的源头。

四格表会让我们去考虑“X现象不发生”和“Y现象不发生”的情况。通过收集相应的事例和数据,我们就能够注意到自己思考的偏向性,并让其重回正轨。

③ 将事例和数据填写到四个空格中

特别是要注意收集那些“只发生了X”“只发生了Y”或是“X与Y均未发生”的事例,将数据(发生的次数等)填入表格中。

求雨这种咒术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53],是因为求雨必定会带来降雨。许多民间的传说都佐证了这一点。然而事实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们会一直举行求雨仪式,直到真的下雨为止,所以求雨才必定会带来降雨。举办求雨仪式属于特别事件,因此会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或是记录)中,而如果在平平无奇的一天下起了雨,那么既没有人会记得,也没有人会去记录。在没有求雨的情况下也会下雨——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想来应该不必赘述了吧。

从天数的角度来看,“没有求雨却下了雨”的天数要比“求雨后下了雨”的天数多得多。如果求雨仪式真的有效,那么应该只有“求雨后下了雨”和“没有求雨也没有下雨”两种情况成立才对,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迷信鸽子的教训

四格表法是吉洛维奇在《理性犯的错》(How We Know What Isn't So: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一书中所提倡使用的方法。

现如今,人们依然在探讨人类的哪些能力是天生的、哪些能力又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但至少大家都认为知识属于后者。

人在通过经验学习时,有一种最为基本的模式,那就是一旦发现某件事(Y)会紧接在另一件事(X)的后面发生,那么就会认为X与Y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立刻(也就是丝毫不被怀疑地)应用到对外界的探索中。即使是不会说话,也不会爬行的小婴儿,都能够从连续发生的事情中推测并学习它们的关系,用来操控外界。

例如,我们可以用绳子将天花板上悬挂的饰品和小婴儿的脚系在一起,婴儿会观察到只要自己挪动了脚,饰品就会晃动,于是认为“脚的移动(X)”和“饰品晃动(Y)”两件事之间存在联系。学习到这一经验后,婴儿就会积极地挪动自己的脚,看饰品晃来晃去[54]。

然而事实上,光靠这一种学习模式是不够的。

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与鸽子的迷信行为有关的实验[55]。

在斯金纳箱中,鸽子只要按下按钮,就能够得到食物。当鸽子获得了食物后,就会越发频繁地按按钮(在“食物”这一强化刺激下,按压行为得到了强化,具体可以参照方法11“行为设计表”)。

接下来,让我们修改一下实验的机制,使食物随机投放,与鸽子是否按按钮无关。只要食物的投放频率不是太低,那么偶尔也会有鸽子按下按钮后恰好获得食物的情况出现。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鸽子就算按下了按钮也不会得到食物,但只要每按几次就能有一次正好碰上食物出现,那么鸽子按按钮这一行为也会慢慢地被强化。甚至在这一实验中,鸽子变得比之前更加执着,即使是完全停止投放食物,鸽子还是会继续按按钮。这一现象被用来解释人们赌博成瘾的心理,因为赌博的输赢也同样是概率的问题。

如果再继续随机投放食物,偶尔鸽子按下按钮后会正好碰上食物出现,那么即使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很多次鸽子按下按钮后依然不会得到食物),鸽子依然会选择继续按按钮。作为人类,我们也没有资格去嘲笑鸽子,因为吉兆、凶兆等人类的迷信也正是符合这一模式。

减肥法、养生法、学习法

在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以前,就已经有许多广告业的人开始利用人的这种倾向了。

有一种比较经典,且现在也十分常见的宣传手段,那就是请成功者来讲述自己的成功历程。

这些成功者会谈及自己使用了什么特殊的方法,以及自己取得了成功这一事实,但这二者其实都属于极为特殊的情况。

比如,真正减肥成功的人其实十分罕见(大部分人都会失败)。同时,世界上的减肥方式可能有成千上万,从中选择某一种也可以算作比较少见的情况。很多书会专门介绍新奇的减肥方式,同时还会摆出一些减肥成功的案例。但这些书不会告诉读者这些减肥成功的人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大多数的人减肥都会失败,也不会告诉读者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种其他的减肥方式。换句话说,所谓的“介绍成功案例”其实只是把四格表中左上角的那一格拿出来讲一讲而已。

无论是减肥法、养生法还是学习法,想要证明一种方法有效,就必须要对四格表中的全部四种情形进行讨论。除了观察使用该方法后得到的结果以外,还需要设置相同条件的对照组,观察这些对照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然后比较这些结果是否存在差别[56]。

用系统2来思考

为了防止落入迷信的圈套,我们不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X现象发生后,Y现象发生了”这一种情形中,还需要确认一下“X现象发生后,Y现象没有发生”“X现象没有发生,Y现象发生了”“X现象没有发生,Y现象也没有发生”这三种情形有无出现,出现的频率如何,并将它们放在一起来比较。这四种情形正是对应四格表中的四个格子。

刚才案例中的鸽子就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按下按钮后,得到了食物”这一种情形上。如果它能够对剩下的三种情形——“没有按下按钮,但得到了食物”“按下了按钮,但是没有得到食物”“没有按下按钮,也没有得到食物”也进行观察,并对比它们出现的频率的话,那么鸽子就能够制作出一张下面这样的表格,发现“是否按下按钮”和“会不会得到食物”二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从鸽子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教训,那就是: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的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想要看穿这种迷信的圈套,我们不能只靠临场的反应,而是需要踏踏实实地收集数据进行比较。

系统1负责掌控人类的感情与直觉,但它却十分不擅长解决与频率或是概率有关的问题。相反,系统2的反应比不上系统1那么迅速,但逻辑和数字却是它的拿手好戏。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将无意识中迅速开始自动运行的系统1关掉,让系统2开始工作。

当我们发现自己想要通过直觉得出结论时,一定要先停下来想一想,系统1是不是不擅长解决这种问题?此时是不是应该用四格表来分析?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可能就像“把眼泪憋回去”[57]一样难)。但是总比毫无意义地按按钮,在不知不觉中落入迷信的圈套要好上许多。

现如今,人类建造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社会,光靠感情与直觉已然无法维持社会的运行。同时,许多人都已经抓住了人类感情与直觉的弱点,并利用这一点给系统1设下了诸多的圈套。正因如此,学会从系统1切换到系统2才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