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早上能早醒,且精神饱满,我感觉这一天好像多出了几个小时。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一般要早睡,比如晚上十点钟开始睡。

一年之计在于春,朋友说第一个季度如果业绩可以的话,那么一年的业绩就好做很多。

于人生而言,一生之计,就是青少年时期吧,少年时期对一个人而言,真的是最重要的年月,我一直在后悔,在青少年时期没有读更多的书。到了现在,我总觉得知识不够用,想要再去学,一方面时间、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学力[1]又衰退。

2020年初的时候,我觉得儿子出生以后,闺女上了幼儿园,我应该能有点空闲。于是我自信地约了两部书稿,并自信地说九月开学后天天更新微信公众号,我还自信地说要开月子调养培训班。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我一周大概是这样过的,在深圳,我们家是四口人,我带闺女睡一房,妻子带儿子睡一房。

周一、周三、周五早上的七点,我起床后洗漱,七点半叫醒闺女。她是各种磨叽——穿衣服、扎辫子、擦脸、上厕所,冲一杯药食同源的汤药给她喝,时间很快到了八点左右,我推着一部小车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约八点十分的时候,我绕到栏杆后一直盯着她慢悠悠走进课室才离开,这时约八点二十,然后我赶紧回小区,把她的小推车塞到我的后备厢,再开车到医馆上班。

一般是八点四十五到八点五十左右,我吃上一份肠粉、一个叉烧包,再喝一杯西洋参灵芝石斛茶。之后开始接诊,又是扎针又是开药,一直会忙到近午后一点,然后洗手、消毒手机,跟同事说两句话就回家。

中午到家,停好车之后上楼,这个时候一般是一点半了,我赶紧洗澡,然后换一身家居服,再吃午饭,忙完一切约两点多了。如果儿子没睡,我就陪儿子玩会。感觉晃个神,闺女就要放学了。我四点二十接女儿,然后就得陪她玩会儿,一般在小区的游乐场或附近的公园商场。

六点多吃了晚饭,收拾完了之后就七点多了,又要给儿子洗澡,晚上九点多闺女要准备睡了,不过她磨磨蹭蹭地不肯睡,在这之前,要跟她玩一会游戏,讲一会故事,聊一会天……她有时十点睡着,有时十一点睡着。

等他们好不容易都睡了,可能我还要吃点东西再睡。终于有一点自己的自由时间了,又舍不得睡,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可能会熬到十二点半才睡。

次日早上还得七点左右起床。我也想每天都午睡,然而这是不允许的,我已经一两年没怎么午睡了。

每周的周二、周四早上又要当司机,带母子俩去早教班或者我自己带着去上课——再过几天儿子就满一周岁了,上周已经开始他的早教课时光。

到了下午四点之后,我仍然要重复着周一、周三、周五的节奏。

终于到周末了。你以为我可以轻松一点?不存在的。女儿的好多同学已经开始上课外班了。妻子也赶紧给女儿报了个班。

周六上午,母女俩去上课,我带儿子一晃,很快就是下午了。下午的时候,我带女儿去上英文早教课——女儿在一岁多时报的早教课还有四十多节课没上完。下课了就能回家吗?不存在的,我又要带着她到公园或商场玩一两个小时。

终于到周日了,我可以休息一下了吗?那不可能的!我早上八点起床,弄点早餐,女儿快九点的时候起床,她吃吃喝喝、磨磨蹭蹭到十点了,接着就要出门玩了,那可不是我单纯地盯着她玩,而是我得参与她的玩,跑啊,攀爬啊,可刺激了,一玩就是一整天。

中午回家吃了点东西,又接着出去玩,到家都五六点了,女儿还缠着妈妈一直玩,打着瞌睡还要玩。

等女儿睡了,我终于可以写一点东西了,除了记录平时的医案和思考,我还要写出版社的约稿,但是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我还想开培训班,但是精力真的不够用。

我想多写点文章,你看我这么随便写就知道了,我哪有什么时间写,其实我是想吐个槽而已,我并没有抱怨什么的,带孩子是累,两娃真是一加一大于二,耗的精力比一个娃多太多了,但是也各种乐在其中,看着孩子长牙,学走路,叫爸爸妈妈,给我踩背,吻我的脸,说爸爸妈妈我爱你,帮我们摆好拖鞋,给我们贴创可贴,太多让人幸福的地方了。

这半年,一方面我想写书稿,一方面想把事业做好,一方面又想把孩子陪好,总是分心,看书的时候想着写稿子,写稿子的时候想着门诊的患者处方,拟处方的时候想着练针,练针的时候想着陪孩子,陪孩子的时候又想着看书,心思不能定在一处。

其实我这样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现在处于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应以陪孩子为第一要务,其他的推后,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她们姐弟俩过得开心,有个一生都会回味的童年,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寻找安全感——讲到这里我稍展开一点了,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这个好奇心是为了探索未知。因为“未知”自带恐怖效果,孩子一出生是混沌状态的,他没有自我,没有“我”的概念。慢慢地,他的神识开始凝聚,用色声味触去感触世界,慢慢有了一个“我”的轮廓。“我”的周边,全是“未知”,是“黑”色的,所以孩子出生后,用他能操控的手去摸,嘴去啃,去感触世界,去开“黑”,拥有越多的“知”,就能消除越多的恐惧,这是安全范围的建立。

等孩子慢慢地大了一点,他去爬,去跳,去摸,去尝尽一切——可能是探知世界,形成自己的秩序——且是孩子理解的安全的秩序,这就是秩序敏感期要来了。

你会发现孩子脾气变得古怪,他的筷子一定要那样放,饼干的第一口一定要从哪个角度啃,一定要先穿袜子再穿裤子,睡觉一定要抱着某个娃娃,出门一定要戴某顶帽子,只要不顺心就发脾气。

家长不理解孩子,一个劲地催他做这做那,其实你哪知道他吃饼干一定要是完整的,你给他的缺了个角;其实你哪知道,你先给他穿了上衣后再穿裤子,而他不是这么认为的——很多时候都是你破坏了他认知世界的秩序。当他感觉这个世界不是他认识的了,他肯定要哭。

孩子之所以哭,是除了哭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吵也吵不过你,话都说不了一整句,除了哭还能干啥?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秩序敏感期中,你难道没有吗——可能你睡觉前一定要喝一口水,可能你吃完饭后一定要用漱口水,可能出门前一定要反复数次检查门有没有锁好,可能你吃饭前一定要“洗一下杯碗筷”,吃外卖前一定要打开视频App,这些都是秩序。如果不做可能心里就不安。

成年人可以自我排解安全感的问题,而孩子呢?唯有哭而已——孩子的不安就是恐惧,恐极生怒,不能反抗反击,只能哭。怒火无处而发则生风,风会以各种形式表现,最多的表现就是眨眼,因为肝开窍于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帮孩子去建立正确的秩序感。

记住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你不要觉得穿衣服这么简单——孩子要学会自己穿衣服可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他的大脑没有大人那么多线程,他一次可能只能掌握一个秩序,所以只能慢慢来,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慢慢养成,前面六年不要指望孩子学成什么天才,养成好习惯并且让他建立良好的秩序才是关键。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直有延续性的,他在学会说整句话之前,可能会以各种动作为主——咬、啃、爬、跳、摸等,等会说话了,他就会问为什么,用语言去探索世界的边界。

我某天陪女儿上课,上完课坐公交车回家,一路上,女儿问我公交车上所有的标识的意思——她问,这个标识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是禁止扶门的标识,就是不要摸门轴的意思,因为停车后门会打开,会夹到手。

她再问,那个标识是什么意思呢?我说是小心碰头,就是走路的时候看好车顶,脑袋不要撞上去了,会疼。

她问的所有问题,我全都回答了,我突然就自豪起来了。我回忆起来,这一个多月,她只要路上见到有标识,就一定会问我是什么意思。

我在公交车上突然明白她不是突然变成爱问为什么的,其实她爱问为什么是她好奇心的一个延续而已,只是她以前不会说整句话。而现在她拥有了语言能力了,终于可以表达出来了。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家长一旦说“不准这样做,你马上那样做”命令的语气强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家长说的那样做的方式,不符合他建立的安全秩序,他会慌。

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多解释一句为什么要那样做,一定要及早地这么做。否则,如果晚了,往后再补救这些,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有些孩子可能要花一生去补救,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无非就是帮孩子去探索世界,去建立那一份安全感而已。

孩子心安了就会不生怒,无怒则不起肝风。

[1].学力: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