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②古之极。

注释

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士,武士;武,逞勇,耀武扬威,卢裕说,武,是以武凌人的意思;不与。河上公说:“不与敌争,而敌自服。”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意。为之下,对人谦下。李霖说:“战,危事也,善战者,吊民伐罪而哉?岂有私怒以用危事而害民者。”即是说,善战的人,必须先占领道德制高点,即使私人恩怨,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

②配天:与天道相配合。

译文

善统兵的人,不以武凌人;善作战的人,不逞一时之气;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待交锋;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作不争的品德,这叫善于用人,这叫合于天道,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度阴山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你知道支点在哪里吗?在不争。

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魏兵团主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国出兵。总司令田忌和军师孙膑商议说:“直接救赵国没意思,我们去围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一定回救,就在他回救的路上,设下埋伏,一击必中。”

于是,齐兵团进入没有重兵防卫的魏国本土,迅速包围大梁。庞涓在前线邯郸得到消息,立即回兵解救。当他走到桂陵(河南长垣)时,掉进齐国设计好的埋伏圈,魏国兵团大败,庞涓被活捉。很快,齐、赵、魏三国坐在一起谈判,魏国赔款,庞涓被释放。

前342年,魏国又对韩国用兵。韩国国君韩武(韩昭侯)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出兵,田忌、孙膑故技重施,围魏救韩。同时,孙膑在庞涓回救的必经之路马陵道(河北大名)设下埋伏。庞涓进入韩国本土后,顺风顺水,正要夺取最后胜利,突然听说孙膑又去围困大梁,气得鼻子都歪了。他想不明白,孙膑这厮为什么总是这一招。他急忙回救大梁,意料之中的,在马陵道,他陷入孙膑的十面埋伏,全军覆灭。他本人也被齐军乱箭射死。

齐国因这两次和魏国的战役,称霸天下。孙膑是典型的“一招吃天下”的军事家,这一招就是“围魏救赵”。一个简单的招数,如果用到极致,那就是绝招。这个绝招的基本特征就是,绝不和对手发生正面冲突,用最省力的办法釜底抽薪。庞涓的力量源泉是大梁城中的魏国国王,孙膑围大梁,就是在围困庞涓的力量源泉,庞涓不可能不救。

你以为围魏救赵这种计策是孙膑的发明?其实它是庞涓的发明。围魏救赵一战的出现是因为赵国先进攻了卫国。前354年,卫国是魏国的卫星国,魏国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以宗主国身份出兵。魏国兵团司令庞涓不救卫国,而是率领兵团主力直奔赵国的经济中心邯郸(河北邯郸)。庞涓绕过乡村,从原野上向邯郸推进,很快就把邯郸包围。

赵国这才慌忙向齐国求救,田齐和田忌、孙膑商议解救邯郸的对策,孙膑说:“不用麻烦,咱们学习庞涓即可。”

孙膑正是老子对拥有不争品德的善战者的定义:不逞勇武,不逞一时之气,不和对手直接交锋。孙膑的膝盖曾被庞涓挖除,他和庞涓有深仇大恨,但他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小心翼翼地设定计谋和布置埋伏圈。换作他人,早就怒气冲天地直奔庞涓围困的邯郸而去。拥有不争品德的将军,尽量不和对手当面交锋,不会硬碰硬,而是寻找他的支点(关键点),对支点用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地球是沉重的,想把地球挪动而奔着地球去,那是费力而不讨好。如果找到关键的支点,那就是省力出奇迹。

孙膑围魏救赵,就是找到了解决庞涓的支点,用最小的力量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中国古代武术界最厉害的拳术之一“太极拳”中有个技法叫“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经典《打手歌》中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意思是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著名的“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使其落空,或者先化而后粘,迫使对方落入不利地位,或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的范围。

直白而言,从道家思想中衍生出来的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就是,用最小力量达到最佳效果,方法则是四两拨千斤的无为。在老子思想中,能不当面解决问题就尽量避免。当面解决问题耗费力量,绕过问题找到问题的支点(关键点),在支点上略施小力,则能省力地解决问题。耗费力量是老子说的有为,省力才是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