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③。
注释
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顾欢说:“不惧曰勇,必果曰敢。谓见威不惧,必果无回,强梁使气杀身之术。”不敢则使独立不惧,不敢有为,守柔尽顺,活身之道。赵佶说:“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列子》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曰柔。’”
②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繟(缠)然,坦然,安然,宽缓。不争而善胜,苏辙说:“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王雱则说:“天为群物之父,岂与赤子为敌乎。”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陈景元说:“天道高远,又无言教,何尝呼召万物。而万物背阴而向阳,春生而秋实,暑往而寒来。”王安石说:“以其常易,故坦然,以其知险,故善谋。
③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中十大名言之一。曹道冲说:“物不能逃者,天网也。恢大疏略,物无漏者。”黄茂材说:“四者(不争、不言、不召、繟然)天之道也,人能顺天则存,不能顺天则亡,无谓其道阔远,可得而欺也。”这八个字大意是,如果你不遵老天的四条训诫,那你不符合天道,注定失败,从未有人躲过老天的裁判。
译文
勇于坚强则不得好死,勇于柔弱就是生路。同样是使用勇气,后者得利,前者遭害。天到底厌恶什么,恐怕没有人知道吧?(只是知道)天不争所以得胜,看上去不说话却最善回应,听到召唤马上到来,宽缓而善于谋划。自然的罗网极为广大,网孔稀疏却没有漏失。
度阴山曰
子路曾问孔子:“谁适合带兵打仗?”孔子指了指自己。子路又问:“那我呢?”孔子摇头。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更勇于不敢呀。”
“勇于敢”是有为,“勇于不敢”则是无为。按老子意见,有为是逞强斗勇,不可取;只有无为才是“有所不为后的有所为”。
孔子关于勇的故事在《孔子集语·杂事》中也有记载。这个故事说的也是子路。某次,孔子游山,子路随行。孔子口渴,让子路去打水。子路在水边遇到一只老虎,兴奋得发狂,扔了水瓢就和老虎搏斗起来,几个回合,子路把老虎揍死,并把虎尾巴扯下揣在怀里,回来问孔子:“上士打虎如何?”
孔子发现子路的水瓢不见了,怀里露出一毛茸茸的东西,马上就明白了,于是回答:“持虎头。”
子路又问:“中士打虎如何?”
孔子回答:“持虎耳。”
子路急了,再问:“下士打虎如何?”
孔子回答:“持虎尾。”
子路愤懑不已,自己徒手和老虎搏斗险些搭上性命,才落了个“下士”。他跑到一边,把老虎尾巴扔掉,拿了块石头回来藏在身后,恶狠狠地问孔子:“上士杀人用什么?”
孔子脸色不变:“用笔。”
“中士杀人用什么?”
“用语言。”
“下士杀人用什么?”
“用石头。”
“神啊!”子路魂飞魄散,他认为孔子善巫术,猜到了他的凶器。其实,孔子是偷看到了。子路扔了石头,不言语。
孔子这时微笑道:你已接近勇士标准了,因为“知耻近乎勇”。知耻接近勇,说的是知错能改,心有愧疚后的不再继续行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
孔子把勇敢分两种,一种是勇于敢做,一种是勇于不敢做。前一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勇气来逞强,后一种是审时度势地用勇气来制止自己不逞强。按照老子的分法则是,第一种勇敢是有所为,第二种勇敢则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比有为更勇敢,有所不为后才能有所为。
据此可知,天道厌恶什么了。那就是,厌恶勇敢喜欢勇于不敢。天道中的“不争、不言、自来、宽缓”其实都是勇于不敢。为什么勇于不敢就是生路,或者说,为什么不争善胜,不言善应呢?
因为大自然运行规律时表面上看不出,所以,大自然就是不争、不言的。但开始起作用后,却不可违反,这就是善胜、善应。比如,我们看不到大自然如何把冬天变成春天,但能感受春风拂面,看到小草生长,看到花儿绽放。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把冬天变成春天就是大自然的不争、不言,而春风、小草、花儿的出现则是大自然的“善胜”和“善应”。
在这里,“不为”的意思似乎又成了“只要正确努力后,不要在心上惦记”。好像大自然让冬天变成春天,它只是这样做了,从来不去惦记着花开草长。但正因为不惦记,所以草长莺飞春光三月。很多人做事,要么只知道有所为,勇于敢为,从来不知有所不为,勇于为,所以总是碰壁,碰得鼻青脸肿后,终于明白了勇于不为才是真正勇敢的天道。
老子千言万语,只是让你不露痕迹地“不为”,即使是施展美好的品质勇敢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