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行为可以发出两种不同讯号—语言讯号和非语言讯号。其中,语言讯号是最易于寻找和识别的,而非语言讯号(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言甚至肌肉自主抽搐等身体反应)则难以被察觉,因此往往被人忽略。但正因为它不易被察觉,经常被忽略,才使得人们很难对其进行作假和包装。

如果能够掌握非语言讯号告诉我们的信息,对于了解一个人或事情的真相就显得容易多了。

那么,非语言讯号和我们讨论的说服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公司的茶水间贴有明显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但最近,在新进公司的几个男同事的影响下,这个标志被吸烟的男同事完全忽视了,以至于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在茶水间吸烟聊天,这让身为行政人员的小曹很是头痛,总担心行政经理哪天就这个情况而说她工作不负责任。

于是小曹决定去说服吸烟的男同事,请他们不要在茶水间吸烟。

直接向他们提要求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不仅不管用,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小曹通过几天的观察,她发现男同事们在吸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朝里面的办公室张望—行政部办公室就在里面,这些迹象表明他们还是有所顾忌的。

但是,行政经理办公室与茶水间之间的视线被一盆盆栽挡住了,除非站在办公室门口,否则根本看不到茶水间的情况。于是,小曹请清洁工将那盆盆栽挪到了走廊的另一端,这样从行政部到茶水间的视线就完全敞开,在行政经理办公室即可将茶水间一览无余。

果然,盆栽移走的第二天,男同事们几乎就没有在茶水间吸烟了,小曹也终于解决了心头之患,成功地“说服”了吸烟的男同事们。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说服不一定真的需要“说”,不用语言的说服,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这就是非语言讯号与说服之间的关联—通过对非语言讯号提供的真实信息的揣摩与分析,并将其与说服对象的心理诉求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说服的成功率。甚至可以这样说,结合非语言讯号而进行的说服工作,其成功率明显高于仅仅根据语言讯号而进行的说服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感官知觉,即人对事物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通过我们通常认为的感觉器官,而是通过“非眼视觉”“遥听”“预知”等所谓的“超能力”。超感官知觉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说服对象所传达出来的非语言讯号。

但是,对非语言讯号的观察与把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察的准确性、把握的程度都与执行者的社会阅历、认知习惯、反应速度、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个善于观察、把握非语言讯号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没有一定时间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的。

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若一个人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均衡且处于社会中等水平,那么假设他在二十二岁左右的这个心理、生理状况处于较好上升状态的时间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到他基本可以对观察对象达到80%的准确认识,通常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的长短是随着上面那些假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但一般不会早于一年。

如果希望根据非语言讯号而实现成功的说服工作,建议首先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捕捉周遭情况的能力,以便为后面的说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