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过程中,谁先开口说话,谁说的话比较多,谁就有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谈判桌上,为了避免受到对手的攻击,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遮掩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而“紧闭嘴巴”则成为掩盖自己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试想,若是什么都不说,对方自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反之,谁说的话比较多,他暴露出来的信息就可能较多,在谈判过程中就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了。因此,为了自己能占据主动位置,应该让对方先开口。更为关键的是,只有让对方先开口,你才能探得一些信息,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你也能句句击中其心了。

小张是一个推销员,经常天南海北地跑。一次,他出差到杭州,工作任务是与商家洽谈一笔生意。

到了约定的时间,小张来到酒店,双方代表面对面落座。小张注意到对方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而且,见到小张来了,他还在低着头看报纸。这让小张觉得比较闷,于是就主动向对方打招呼:“最近杭州天气比较热啊!”没想到,那位谈判对手头也不抬,冷漠地回答道:“杭州都是这样的天气。”小张并没有放弃想交流的欲望,他继续问:“听口音您不是本地人吧?”“噢,山东枣庄人。”对手抬起头来,警觉地看了小张一眼。“啊,枣庄是个好地方!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在《铁道游击队》的连环画上知道了。两年前去了一趟枣庄,在那边还玩了两天呢,很不错,真是个好地方。”听了这话,那位枣庄人精神为之一振,马上放下报纸站了起来,先是递烟,又与小张互赠名片。两人越聊越高兴,晚上相约一起进餐。就在当天晚上,双方就谈成了一笔互惠互利的生意。

如果对手不先开口,小张就无法详细地了解对方,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谈成生意了。在谈判过程中,谁先开口,谁谈论的比较多,谁暴露的信息就可能比较多。而作为对手,我们应该从对方谈论的话题中洞悉其心理,这样,在接下来的言语交锋中,我们才能对准对方的心理,达到谈判成功的目的。

有一家美国的汽车公司,正准备采购一批汽车坐垫布。当所有生产坐垫布的厂家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都送来了样品参加竞选。这家汽车公司负责采购的人员看到送来的样品后,便要求每个厂家都派一名代表来洽谈,再决定选用哪家的货。

琪勃是其中一家厂商的代表,可就在那一天,他患上了严重的喉炎。当琪勃先生和厂商去见汽车公司那些高级职员时,他竟哑了嗓子,几乎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他们被带进一间办公室,跟里面的纺织工程师、采购经理、推销主任和那家汽车公司的总经理都见了面。当琪勃站起来想要说话时,却只能发出沙哑的声音。大家围绕着一张桌子坐着,琪勃的喉咙发不出声音,只好用笔把话写在纸上:“诸位先生,我嗓子哑了,不能说话,你们先说吧。”于是,其他厂商代表纷纷开始讲起来,每到一个厂商讲话的时候,总经理都会提出自己的某些看法。而坐在旁边的琪勃则会把那些信息记下来,再综合自己产品的信息。

等到大家都讲完了,琪勃开始嘶哑着声音说:“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我来说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吧……”由于之前琪勃收集了经理的一些信息,他已经知道了经理看重产品的哪方面,不介意产品的哪些方面,因此,他避重就轻地谈了公司产品的特点,短短几句话,就赢得了经理的认可。当然,最后,这家汽车公司向琪勃订购了五十万码的坐垫布,总价是一百六十万美元。

也许,这份订货单是琪勃至今为止所经手过的最大的一份,但是,琪勃很清楚如果不是自己喉咙嘶哑,说不出话,他就会失去那份订货合同,因为他在之前对整个事情都有错误的观念。以前,他总是觉得自己越先开口,越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但通过这次经历,琪勃发现,原来让别人先开口讲话,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对成功者与不成功者最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成功者善于提出好的问题,从而得到好的答案。”在谈判过程中,善于提问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发一次愉快的沟通,而一次愉快的沟通会让你获得更多信息。

成功的沟通是尽可能地让对方多说话,当需要别人去赞同自己意见的时候,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话说得太多了,特别是一些推销员,他们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要想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你应该让对手多说话,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者说,应该你问他问题,让他来告诉你一些事情,这样你才能搞清楚对手到底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