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大昭一直的榜下捉婿的传统。

某些家里有姑娘,但一直挑不到合适的,想要找一个有才华,但背景简单的女婿,榜下捉婿是最靠谱的。

但凡能上榜的,有几个没才华的?

都是杀过千军万马的,别的不说,才华肯定是过关的。

至于以后做了官,能不能平步青云,那都是以后的事情。能够“沦落”到榜下扣婿的地步,要么这姑娘家的家势不够,在京城挑不到更好的;要么就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得已而为之。

不管是哪种,当选择了这一步,那就得承担这一步的“后果”。

比如说,对方可能已经成过亲,但撒谎自己未婚。

碰上这种负心汉,也只能自认倒霉。要么让他乡下的那位做妾,要么丧夫,就看姑娘和娘家怎么选了。

御史大夫罗大人、五品武官马武官则是第三种——早就提前瞧好了,就等着对方高中,成就一个“榜下捉婿”的美谈。

待夏明祥、夏明瑞带着喜讯返乡时,宁山村已经进入了火热的夏季。

今年宁山村的种植规划又扩大了。

木薯、玉米、土豆、黄豆、南瓜、辣椒、黄瓜、番茄几种植物轮种或间苗,还空出了一部分土地种植棉花。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故意给白佩佩挑了这么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虽说不是四季如春,一年三熟,却也是四季分明,种什么活什么。

从穿越至今,夏厚德的地里就没有种植失败的。

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

比如说,新培养的几个品种产量不理想,被淘汰了。

不过这种“失败”算什么呢?

跟白佩佩偶尔在山上“挖”到的奇异农植,夏厚德不断更新的农种品种相比,那几个“失败”简直就是小儿科,完全不够看。

反正严向晨这批农官来了这边以后,就感觉自己的种植成功率大大提升,再怎么实验“失败”,也能搞出一些拿得出手的东西。

在宁山村,能不能填饱肚子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他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吃好穿好”。

吃,虽然不是天天吃肉,但隔段时间吃一次,三天两头弄个鸡蛋汤、炖只兔子之类的,那还是可以的。

去年山脚下的那户人家便摸索着搞了一个兔子养殖坊。

他敢搞这个,也是被白佩佩“怂恿”的。

白佩佩说,兔子繁殖得特别快,三四个月就能出窝,要是喂得好的话,一对兔子一年能生4胎,每胎7-8只小兔子。

“它们一般怀一个月就能生了,你要是养得好,随便养十几只,一个月下来就能产下几十只小兔子。”

“这么多?!”

“嗯!你要是用上暖墙,控制好温度,说不定冬天也能产崽。兔子之所以一年只能产四胎,就是因为冬天太冷了,它们吃不饱穿不暖,才会停止产崽……”

重要的是,白佩佩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还知道畜牧草怎么种。

正好村子里又是堆肥,又是沤肥,能够保证土地的肥沃度,让庄稼长得又绿又好。秦大叔觉得,这事有利可图。

否则,照以前连地都种不好,地里的活忙不完,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他哪敢啊。

为了以防万一,秦大叔决定拉白佩佩“入伙”。

虽然白佩佩是给人看病的大夫,但之前她搞出牛痘这东西,就是因为帮人给牛看病搞出来的。

他觉得白佩佩估计也能看兔子的病。

白佩佩嘴角抽搐了一下:“行,你要是不放心,那我每个月跑你那边一趟,帮你看看兔子。但既然你要我技术入股,那我们就丑话说在前面……兔子怎么养,前期你得听我的。

等以后你养殖经验多了,兔子能卖钱了,我就不管了,只等着拿钱。”

秦大叔大喜。

后期他不知道,但前期肯定要白佩佩帮忙啊,她又能帮兔子看病,又知道兔子吃什么,她男人又知道草怎么种,没她帮忙,他一个人咋干呀?

如此,秦大叔的兔子养殖坊就开了起来。

兔子喜欢打洞?

没关系,先挖个大坑,用石头和水泥修好,再把土埋回去,一半修上围墙,搭上屋顶,一半露天。

考虑到冬季寒冷,还把火墙和火炕考虑到了里面,只不过兔子房里的火炕修得不高,到时候好给兔子取暖。

兔子饲料也简单,主要用玉米秸秆、豆秸、谷草、花生秧、干徼草、树叶等物合成,水份含量在14-17%之间。

小一点的兔子,可能还要用到豆饼、麦麸、米糠、骨粉、食盐之类的东西,不过这么精细的东西,秦大叔有些舍不得,一开始并没有添加。

还是后来兔子坊的生意好了起来,他手里慢慢有了钱,才搞的。

兔子三四个月就能出手,兔子肉可以吃,兔子皮可以硝,就是吃剩的兔子骨头还能拿回来晒干,磨成骨头粉。

宁山村的棉花还没种起来,兔子貂皮大衣倒先穿上了。

去年冬天的时候,白佩佩就收到了一件完整的。不是秦大皮不想多给,而是去年才刚养殖,兔子数量有限,他又给家里人留了一些,也就没多少能拿出手了。

白佩佩拿到手后十分喜欢,还拿了自家弹的棉花,让家里的绣娘缝到了里面,搞了一个“夹袄兔子貂皮大衣”。

如此,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往外面一罩,也就暖和了。

到了今年,白佩佩让秦大叔把兔子养殖坊里的兔子皮都留下来,她想给家里人都做一件。

秦大叔自然乐意。

不只白佩佩想留,他也想把自家人给配齐了。

村里的其他人见了,也都纷纷往秦大叔的养殖坊跑,求购兔子皮。

刘大婶的作坊增加了几个新品种,比如番茄酱、辣椒酱、土豆薯片、怪味豆……

从21世纪来的白佩佩脑子里有无数个零食“配方”,嘴巴馋了,就会让夏大丫做。

夏大丫学会了,做得多了,也会带一些回婆家。

刘大婶、刘财母子二人吃到后,但凡觉得好吃的,都会想把它往作读里塞。现在他们家那个作坊已经开了两三个分作坊了。

没办法,宁山村只有那么大,人只有那么多,也不可能全进了他们家的吃食作坊。

为了缓解用工压力,以及解决宁山村土地不够,原材料较远等问题,刘大婶、刘财和白佩佩商量了一下,便根据情况将某些吃食的生产作坊开到了离原材料生产地或用工地比较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