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婆婆纳是江南初春率先开花的野花之一。乍暖还寒的天气,草地尚未完全变绿,阿拉伯婆婆纳星星点点的蓝花却冒了出来,匍匐的茎叶渐渐蔓延开来。它们很少单株出现,远远就能看见地面上的一小片蓝。
阿拉伯婆婆纳的花开得极神气,虽然小,但蓝得亮眼,仿佛自带光芒。在英文里,阿拉伯婆婆纳有个别名叫bird's eye——鸟儿的眼睛,仔细看,花上两枚雄蕊上碧蓝的小圆点确实像一双湛蓝的眼眸。花瓣上放射状的深蓝色条纹也很妙,精致得如同画上去的一般。
“阿拉伯婆婆纳”这个名字相当特别。偶尔被人问起,说出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后,对方通常会反问一句“什么”,脸上分明写着“你不要骗我”。然而一旦相信了,也就不容易忘记。我家对植物知之甚少的那一位,每次告诉他花草的名字,他转头就忘得干干净净,唯独这个“阿拉伯婆婆纳”却一下子就记住了。我称赞他,他笑眯眯地说:“阿拉伯来的婆婆嘛!”
阿拉伯婆婆纳拉丁文学名中的种加词是 persica(波斯),因此也叫“波斯婆婆纳”,原产地是欧洲和西亚。“阿拉伯”点明了这种植物的出处,但“婆婆纳”这个名字的由来却无定论。有人说它花瓣的纹路很像以前的老婆婆纳的鞋底,也有人说它结出的果实上有针眼似的痕迹,因此叫“婆婆纳”,这些解释似乎都有点牵强。
名字中带有“婆婆”二字的植物听起来有种亲切感。“婆婆丁”指的是蒲公英,药食兼用,可以凉拌、炒食、烧汤,还能晒干泡水喝。“婆婆针”是鬼针草,大多长在路边、荒地,它的顶端有许多芒刺,人们经过的时候容易勾到衣服上。婆婆针外表并不讨喜,却是从前民间常用的草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止泻的功效。
“婆婆的针线包”则是一种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学名叫“萝藦”。萝藦的果实香甜,可以生食或做菜,茎叶、根和果实都可入药。之所以叫“婆婆的针线包”,是因为它纺锤形的果实成熟之后会自动开裂,里面藏着一包白色绒毛,种子缀在顶端,看起来宛如一捆白色针线。这些白色的绒毛就像一顶顶降落伞,带着种子随风飘**。
《诗经》里“芄兰之支,童子佩觿”的“芄兰”就是萝藦。名字赋予事物的色彩真是微妙,虽然是同一种植物,“萝藦”庄重,“芄兰”雅致,“婆婆的针线包”则有种家常味道。萝藦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去郊外的同学家玩,跌了一跤蹭破了手肘,同学母亲从路边折了根野草的枝条,将它白色的汁液涂在我的伤口上,果然很快就不疼了。我因此记住了这种神奇的植物,后来还帮它吹送过“降落伞”,但并不知道它有这么多名字。
婆婆纳也可入食、入药。“婆婆纳”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明代朱橚编的野生食用植物专著《救荒本草》里。此书记载了许多野生植物的鉴别和食用方法,婆婆纳出自“叶可食”的部分:“婆婆纳,生田野中。苗搨地生。叶最小,如小面花黡儿,状类初生**芽,叶又团,边微花如云头样。味甜。”
婆婆纳原产中国,花如米粒大小,淡红或淡紫。阿拉伯婆婆纳则是外来物种,花色幽蓝,花形比婆婆纳略大,花梗也比婆婆纳长一些。婆婆纳属的植物有几十种,除了婆婆纳和阿拉伯婆婆纳,我还见过直立婆婆纳和穗花婆婆纳。与铺散生长的阿拉伯婆婆纳不同,直立婆婆纳花直立挺拔。穗花婆婆纳的花序是长穗状的,花序轴上聚集着许多纤巧的花朵,乍一看有点像鼠尾草。穗花婆婆纳夏天开,优雅的蓝紫色给人眼目清凉的感觉。
每年的十一月和三四月份是阿拉伯婆婆纳的生长高峰,在**的地上种上阿拉伯婆婆纳,它就能将地表覆盖。只要运用得当,阿拉伯婆婆纳不仅能起到防止地表沙尘化的环保作用,还能在整个冬春季节填补草花花坛的不足。
阿拉伯婆婆纳也是良好的药材,对肾虚、风湿和疟疾等疗效显著。每年春天在草间地缝里看见一丛丛的阿拉伯婆婆纳,总会蹲下来近距离欣赏一番,然后把手机镜头调成微距,拍几张幽蓝的小花。我看着草地上的风景,草地上蓝色的眼睛也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