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办了一场拍卖会。这场拍卖会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听起来好像太夸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首先,在这场拍卖会上,一件瓷器最终以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的新的世界纪录。这个钱在当时相当于多少购买力呢?2005年,北京的房子均价是每平方米8000元。用买这件瓷器的钱,当时在北京可以买差不多300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不过,价格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让一个新词深入人心。那就是“元青花”。这件拍卖的瓷器就叫“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元青花”这个词家喻户晓。以至今天人们说起青花瓷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元青花。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除了元青花,就不知道还有什么青花了。

而在这场拍卖会之前,除了学术界,可以说全世界都根本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而且,把时间再往前倒推几十年,你要是说出“元青花”几个字,一定还会被行家取笑。因为在民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世界上根本没有人知道元青花的存在。要是你在民国时期买了个青花碗,碗上有元代的年号,这就好比你今天在古玩市场买了个碗,回去发现上面写着“微波炉专用”。

这种巨大的反差,实在是匪夷所思。为什么今天路人皆知的元青花在历史上消失了六百多年呢?

上章我们讲了青花瓷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好的青花料。但中国并不出产优质的青花料,它盛产于波斯地区,而且波斯地区还非常崇尚并流行蓝色的纹样装饰。虽然路途遥远,但波斯人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带着优质的青花料来到了景德镇。经过艰苦努力,最后终于成功烧制出漂亮的青花瓷。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去了哪儿呢?当然是被波斯人带回了自己国家。用现在的话说,这种贸易就叫“来料加工”。

我们知道,明代之后青花瓷在国内已大受欢迎。但为什么在元代国内就没有什么记载呢?这么漂亮的瓷器,难道元人就完全不待见吗?中国人当时不喜欢这种瓷器,那为什么后来的几百年里青花瓷能一统江湖呢?

严格来说,青花瓷的技术要到元代中期才算成熟,考虑到元朝统治时间不足百年,再减去王朝末世战乱的时间,青花瓷产量有限,因此当时青花瓷并未在中国大规模流传开。现在普遍认为的是,元朝中央政府喜欢使用的瓷器还是以白瓷为主,青花瓷实际上大部分只是为了出口而生产。

这是官方的情况,那民间呢?

我们在上文说过,优质青花瓷当时完全就是顶尖的黑科技,好的青花料甚至要从万里之遥的波斯进口,所以价格极为昂贵,民间难得一见自然不足为奇。而烧得不好的青花瓷,实在不具备什么吸引力。况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民众短时间内也不太容易接受充满异域风格的青花。比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唐代就已经有青花瓷,但根本没流行起来,这很可能与民间接受程度有关。

总结一下元代青花瓷的状况:好的大部分出口了,剩下优质的中央政府又不喜欢,老百姓也不一定喜欢,就算喜欢也见不到,见到了也买不起。在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之后,能流传后世的作品是极其罕见的。

因此,后世不知道元代烧制青花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元青花就这样在历史上暂时消失了。偶尔有流传于世的元青花作品,也都被认为是明代的产品。

那么,元青花后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这还要从一件被当作赝品的瓷器说起。民国时期,英国大收藏家大维德爵士来到中国,在古玩商手中看中了一件青花大瓶。这件瓶子的脖子上还写了很多字,记载的是某年某月某日因为什么原因烧制了一组什么瓷器,这个瓶子只是这组瓷器其中的一件。一般来说,古物身上有文字,特别是有纪年的文字,这件古物的价值都会大大增加。因为文字包含大量信息,非常重要。可是,这件青花大瓶瓶身上的文字却成了这件古董是赝品的证据。为什么呢?

因为这件瓶子上的文字纪年是“至正十一年”,而“至正”是元代皇帝的年号。当时古玩界的共识是元代根本就没有青花瓷,青花瓷出现在明代。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瓶子只差没打上“微波炉专用”!所以,当大维德爵士把这件瓶子买走的时候,中国的古董商都觉得老外挨了宰。大维德对这个瓶子上的文字非常感兴趣,文字甚至还记载这瓶子是一对的。而且,另外一个后来居然还被他找到并买下了。

不过,大维德爵士得到这对元青花之后,也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学者看到这对大瓶,非常感兴趣,并以这对大瓶为研究的起点,走访各地的博物馆,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最后正式提出了“元青花”的概念,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自此,隐没数百年的元青花,才算重见天日。而这对大瓶今天也被称为“大维德瓶”。

元青花虽然算得上是杰出的成就,但在当时的影响力确实非常有限,以致在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不见。而青花瓷真正大放光彩,还要到数十年之后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这一时期,整个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个新的高度却不是由青花瓷来体现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瓷器标志着陶瓷史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