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也就是明万历三十年。景德镇发生了一件会让一大批窑工掉脑袋的大事。什么大事呢?一批窑工冲入了专门为皇帝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并一举把御窑厂给捣毁了。要知道,砸了皇帝的御窑厂,这跟造反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窑工们心里当然也清楚,这可是杀头的罪。这跟造反还不一样,造反成功了,你还能当皇上,是有指望的。可是,窑工们捣毁御窑厂,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呢?而更为离奇的是,引发这一事件的窑工,最终不但没有被皇帝降罪,还受到了极大的封赏。这种封赏甚至远远超出一般的加官进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还要从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说起。
先要简单介绍一下万历皇帝。明代的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皇帝中的反面典型。当然,他这种反面典型的特点不是说有多残暴,而主要是消极怠工、不理朝政,最著名的事例是几十年不上朝。这就等于皇帝自己带头不上班,天天纵情声色,吃喝玩乐。万历早期还想着要励精图治,采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但后来完全就是消极怠工。而且,他还穷奢极欲,在瓷器上尤其严重,下达给御窑厂的任务常常一年就多达几十万件,这让窑工们苦不堪言。实际上,窑工经常无法按时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所以,1599年,万历为了加强御窑厂的管理专门委派了一名督陶官。这名督陶官叫“潘相”,他其实是皇帝身边的一名太监。万历派他到景德镇,还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烧造龙缸。所谓“龙缸”,是画有青花龙纹的瓷器大缸。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一些明代的龙缸,最大的直径也就70厘米的样子。你可以试着张开双臂,做一个拥抱的姿势,两臂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就是70厘米,甚至可能还更宽。所以,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缸也没多大。特别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大缸比那个时代的要多得多,也要大得多。比如,现在能烧出的最大的青花瓷大缸,直径超过2米。就是说,一个身高1.8米的人,站在这样的缸里,两手向两边伸直,都摸不到缸壁。
但是,在明代的技术条件下,要烧出直径为70厘米的大缸,其实是极为困难的。有多难呢?整个明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也没烧出几件。而明代晚期到清代康熙之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更是完全无法烧制出这样的大缸。当时,万历想要青花瓷的龙缸,命令景德镇的御窑厂烧制。很长时间都没有能够成功,所以皇帝很着急,派出专门的督陶官来督办这件事情。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为什么一定要烧龙缸呢?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解:皇帝嘛,有钱有权,所以能任性胡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瓷器嘛,皇帝有专门的官窑,那还不是想烧啥就烧啥。但实际上,皇帝也要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比如说,皇帝也不会突发奇想,要烧个直径2米的大缸。因为当时的人们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万历要求烧制龙缸,这是不是突发奇想呢?还真不是,因为之前的官窑就烧过,所以皇帝知道这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并不是说,以前烧过,现在就一定烧得出来。比如,宝石红釉瓷器在宣德之后就再也没有烧制成功过。烧不出宝石红,皇帝也就算了,万历其实也没提这要求。
但为什么万历对这个龙缸这么执着呢?龙缸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个谜其实在历史上长期没有答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一次考古发掘才解开这个谜团。这里先卖个关子,等到后文再细说。
龙缸烧了很长时间都不成功,于是皇帝专门派出了督陶官,但派了督陶官就有助于完成这项任务吗?其实,一个太监哪懂得烧窑?皇帝已经三令五申,龙缸就是完成不了,督陶官能有什么办法?说到底,督陶官唯一能做的事,无非是用严刑峻法逼迫窑工。烧不好,拉出去打;再烧不好,杀头。诸如此类。当时确实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严酷的压榨根本无益于龙缸的烧制,反而让窑工的怒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窑工,一怒之下竟然跳入窑里自焚,这一下子就点燃了所有窑工的怒火。这股怒火喷发出来,变成了集体反抗,而且反抗的强度越来越大,并持续了3年之久。最终,窑工组织起来,居然冲进了御窑厂,把督陶官吓得落荒而逃。愤怒的窑工无处发泄,竟然一举将御窑厂捣毁。放在任何时代,这恐怕都是极为严重的事件,差不多可以和造反相提并论了。
面对这样一起群体性事件,皇帝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皇帝而言,一般无非有两种处理方案:一种是处理窑工,一种是处理督陶官和安抚窑工。反正总要处理一方。但是,万历的处理方式堪称“神来之笔”。他既没有处分窑工,也没有处分督陶官。然而,不但民怨迅速平息,而且督陶官还复职了。可以说,它简直是历史上一次最为精彩的危机公关。万历处理的方式是把跳入窑中自焚的窑工封为“窑神”。
这位窑工叫“童宾”。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受景德镇制瓷业的供奉。直到今天,有些手工制瓷的传统作坊仍然保留着祭窑神的传统。虽然这起群体性事件得以平息,但直到明王朝结束,御窑厂都没有恢复元气。
这样一次偶然的事件居然就导致了整个御窑厂体制的崩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毕竟,这还是老朱家的天下,毕竟,景德镇只是个小镇,连县都不是。皇帝居然连这都管不了?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