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龙苦笑了一声,当下便将自己的身世对着这位和善的老人说了一边,当然其中有关《广寒秘籍》的那一段他隐而不说。李鑫没想到李如龙的遭遇会如此的凄惨,但见李如龙还能如此的豪迈洒脱,心中便对李如龙多了一番敬意。李俊文见父亲对李如龙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心中颇为高兴。一旁的李夫人早已将饭桌上的好吃的饭菜拼命的往可云的碗中夹,没用多久一个小小的瓷碗登时装得满满的,直到实在装不下,李夫人才可罢休,李鑫这时才恍然惊觉爱子还带了一个朋友来,急忙向可云问起,谁知刚刚见好的心情,一听李鑫问起,可云的双眼立马通红,呜呜咽咽的说起刚发生不久的那件事。李如龙和李俊文虽然救下了可云,但对于洪帮十大长老为何围杀可云母女,心中本十分疑惑,几次李俊文想问起,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怕问起触痛的可云的伤心事,故而一路上李俊文李如龙这才没问起。这一刻见李鑫问起,虽知可云一定会伤心,但事实的真相他还是想知道,当下便放下碗筷,收拾心神,听可云道来。原来,这文皇帝自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得大明的皇位后,便开始大肆在全国各地大选,被选中的女子必须进宫,本来这个是一个好事,可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批选进去的秀女并不是为了皇帝选妃!”李俊文插言道:“不是为了选妃,那是为了什么?”可云望了一眼李俊文道:“为了给皇帝的皇后陪葬!”“什么?陪葬,世间还有这种事,用活人陪葬不是早已被废除了吗?连孔圣人都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难道文皇帝连这个都不知道吗?”李俊文气愤的吼道。李如龙叹道:“这用活人殉葬,虽属古礼,但这个也太不人道了吗,难道文皇帝不怕有损阴德吗?”李鑫点了点头道:“老师说得不错,这文皇帝虽然是靠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不过看他迁都北京(注1),修建《永乐大典》、设立内阁,巩固边防,政绩颇著,算得上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照理说他不应该干这个惹怒民怨的恨事啊?”李俊文道:“好皇帝,好皇帝会用活人陪葬?”李如龙道:“这文皇帝有没有驾崩何以要活人来陪葬呢?”李鑫叹了叹道:“这个老师有所不知了,三年前文皇帝的结发妻子徐皇后,病死。徐氏死后,文皇帝感念徐皇后的恩德,一直未立皇后。这样了几年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文皇帝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文皇帝率兵北征,死于归途,文皇帝很爱这位宠妃,见爱妃病死,心中极是伤心。发誓不再宠爱任何人。

可谁想,就在文皇帝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文皇帝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这文皇帝也太残忍点了,就为了一个宠妃死了竟然要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去对付一个女人,这……这……其不是和太祖皇帝一般无二!”李俊文大声道。李鑫叹了叹一口气继续道:“谁说不是呢?但看他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可自古那个皇帝不是如此呢?”李如龙似乎被李鑫的这句话所触动,心中颇为感触,道:“是啊,自古帝王多善变,他们脸从来都是两面的!”李鑫点了点头,继续道:“文皇帝为了超度权氏的亡灵,这才下旨在全国各地选秀给权氏陪葬,让她的亡灵砸地上下得到安乐!”“这……这……简直是让人去送死嘛?”李俊文不满的吼道。

李鑫叹了叹道:“谁说不是呢?京城的那些大户人家大不了多出点钱,损失点钱财,瞒过去,可那些穷苦的老百姓可就惨了,明知自己这是将自己的女儿往火坑中推,可一些老百姓还是将自己的女儿送了去!”

李俊文道:“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去送死吗?”

李鑫道:“怎么会不知道呢?”

李俊文怒道:“那还送!”

李鑫道:“可能有什么办法呢?一个穷苦的老百姓每日除了能勉强喂饱自己家人的肚子,哪家哪户有那么多的闲钱送给那些当官的人呢?”

李俊文道:“难道没有钱就要送自己的女儿去殉葬吗?”

李鑫沉默不语。

李如龙忽然道:“刚问老爷子,洪帮如这皇帝大选有何关联呢?”

李俊文忽然道:“是啊,是啊,爹爹,我们在路上就是碰到了洪帮的人长老在抓可云姑娘,她的妈妈就是被一个叫苗清泉的长老杀的!”

李鑫脸上微变,道:“洪帮,你们碰到了?”

李如龙见李鑫的脸色骤变,心中已知此事不是那么简单,虽不忍告诉,但还是点了点头,道:“碰到了!”

李俊文见父亲脸色骤变,疑惑的道:“爹爹,怎么了,洪帮实力很大吗?”

有关明朝的殉葬问题中国以活人殉葬的制度,自古就有,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对这类现象进行的批评和诅咒。进入春秋战国之后人殉就比较少见,但到了明朝,这种惨绝人寰的做法居然死灰复燃。《大明会典》记载:“孝陵40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具从葬;长陵16妃余俱从葬;献陵7妃,3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8妃,一葬金山,余俱丛葬”。《明史》(113卷记“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朝天女户”。《明史》(113卷)还说,“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

那是殉葬时是什么情景呢?朝鲜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根据朝鲜国《世宗庄宪大王实录》记,明成祖崩后,“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金黑者,是韩氏的乳母,当初随年幼的韩氏从朝鲜而来。据明人王世桢《弇山堂别集》记载,韩氏来华至多十二三岁,殉葬的时候也就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又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后来回国,上面的记载,就是她回国后的回忆。

实际上,在明朝,不但是皇帝妃嫔实行殉葬,各藩王也同样如此。洪武28年三月,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死,两王妃殉葬,伺候藩王妃妾殉葬见诸帝《实录》,历历可考。

关于殉葬嫔妃的具体葬地,很难明朝官方资料中找到踪影。当代学者通过对天寿山陵区诸陪葬墓调查排比,提出: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殉葬宫妃是祔葬于帝陵玄宫的左右配殿。可从明定陵考古发掘来看,帝陵玄宫的左右配殿却是空的呢?这就得提到“土木之变”明英宗,他即位后的13岁那年,他哥哥周王朱有炖薨,英宗写信给另一个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让活人殉葬,遗憾的是朱有炖的妃子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最后,等到英宗临终之前,以遗诏形式讲明:“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至此,明朝残酷的人殉制度才正式被官方所废止。所以,现在我们自然不能从英宗之后的神宗定陵里看到人殉这一现象,而左右配殿则作为旧制保留下来,没有做出更改,一致空了下去。

但是,英宗的这一遗诏并没有使活人殉葬绝对禁止。王世桢在他的笔记中还举了几个此后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辽王上书皇帝,说他的儿子死了,希望让儿子的妻妾殉葬,明宪宗大加教训,并且让人把辽王儿子的妻妾送到皇宫保护起来,此事没有批准。但是成化22年,宁河王死后,他的几个夫人还是被要求殉葬,明宪宗以为烈妇自愿从死,还给予旌表,授予荣誉称号。

明代殉葬的嫔妃,大多身份不高,有的甚至是在死后才封妃的。英宗就追封10位殉葬的诸皇庶母为妃,其册文说:“兹委身而赴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微称,用彰节行”。而那些没有殉葬,得以颐养天年的皇帝妻妾(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除皇后以外,一般都生有皇子女者或是勋旧之后裔。《万历野获编》记载“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

实际,到了清朝,人殉制度在最初也都有,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出于政治原因)。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死后,殉死的妃嫔有30多人。但有所不同的是,康熙朝之前的清代帝王,都实行的是火葬。到了康熙时期,拟议中准备让40名宫女殉葬。但由于康熙帝对于活人殉葬深恶痛绝,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说,中国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残酷野蛮的习惯,到了公元17世纪才真正结束。

资料内容来源《百度》

关于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明朝被选定的后妃们,大多数不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还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现实—殉葬!每当皇帝驾崩,皇宫里就哭声一片,她们并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惧自己即将为已死的皇帝殉葬。皇帝一死,太监们便把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赶到一间小偏殿。地上放着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横梁上悬着一条一条的白绫,这些是为后妃们上吊准备的。

据《明朝小史》卷3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为他伺寝的40余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其后,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妃嫔殉葬时,其状甚惨。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杀。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不到一月,可能连皇帝的面还没见过,却要为刚刚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后,满怀愁苦的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首绝命诗:“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就被迫作了殉葬人。”

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记载。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却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自杀”的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挑选出来殉葬宫女嫔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带到殿内,这个时候,宫女“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自缢的绳子,“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宫女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临近自缢时刻,韩氏突然跪倒在地,向与她们“辞决”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国赡养老母,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向她的乳母道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这些殉葬的妃嫔死后,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镇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他九岁登基,三十八岁去世,他经历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但是他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英宗幼年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另一方面,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统四年,死时没有孩子。他死之前,上秦折表示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谁料未等圣旨传到,王妃巩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经同日自经殉身。英宗无奈,只能表彰她们的“贞烈”、“贞顺”。

最重要的原因,明英宗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钱皇后与明英宗患难与共,久经磨难,这些都是饱经磨难的明英宗无法忘记的。尽管如此,可是因为皇后没有生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内宫斗争中皇后处于极为不利的下风。当时,周贵妃之子立为皇太子。周贵妃非常嫉妒皇帝对钱皇后的宠爱。明英宗没死的时候,就有太监建议废除皇后,这虽然被他否定,但他知道其背后的玄机。明英宗临终时,意识到再也无法保护皇后,可又不忍心让皇后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这样,明英宗就事先规定好了钱皇后的名分。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废止宫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动到流泪。明英宗死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进攻,幸亏得到一些大臣根据遗诏和情理进行力争,才使得周贵妃的意图没有得逞。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应该也是英宗考虑的因素。

明英宗的继任皇帝宪宗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决定的尊重。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