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忙活了这么久,好几天过去,李远那边也没什么进展,今天之所以一下子又如此剧烈的变化,是因为高王氏找人打造了一根小小的元君像,并且放在了城隍庙的偏殿。

此刻的高夫人,身上穿着一件道姑的袍子,头发也梳成了一个道髻,一脸虔诚地站在元君像前。

在她两边不知道何时多了两个丫鬟,也都是一副道姑的打扮,手上捧着两个药罐子,看起来还真的有一点神圣的味道。

在这三个人的面前,有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他一脸虔诚的跪坐在蒲团前,口里念念有词。

“感谢元君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要不是赐予神药,我家的小孙子一定熬不过这一场高烧,小人没有别的办法感恩您的大恩大德,只能虔诚的感谢您。”

说着,这个中年老男人,虔诚的跪拜之后,又对着元君像,仔细的上了三炷香。

他是县城里的穷苦百姓,前段时间遭了匪盗猖獗的抢劫,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恰逢此时,他家的小孙子因为天气严寒,家里又没有合适的取暖物品,不小心感染了风寒,连日高烧不退。

县城里此刻已经非常的混乱,医馆的医生早就跑的不见了踪影,就算医生还在,咱们家也无力支付高昂的药费,只能看着孙子一日比一日虚弱

无奈之下他只能去城隍庙,寻求神邸的帮助,原本这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只能寻求一个内心的安慰。

但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高夫人,这位身穿道袍,一脸慈祥,自称是元君信徒的女子。

听说了他的遭遇之后,高夫人二话不说,拿了一小包药粉给他,说此物来是神邸赐予,让他用热水冲泡给孙子服下。

男子自然是将信将疑,但已经到了绝境,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

虽然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元君是和神邸,也感觉拿到手的那包药粉看起来怪怪的,但是还是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给自己的孙子服下了。

就在他喂孙子服下药粉后不久,奇迹发生了。

小孙子的高烧开始逐渐消退,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也明显减轻,这让他惊喜万分,顿时明白药粉是真的有效,也知道自己的确遇到了真正的神邸。

一方面为了感激这种恩德,另一方面又是为了自己之前的怀疑恕罪,他重新来到城隍庙,虔诚地跪拜元君,感谢元君的庇佑。

而此刻偏殿,居然也多了一尊小小的元君像,看着这俊朗但是又威严的神像,男子开始虔诚的信仰跪拜。

对于他们这一种穷苦的百姓来说,很多时候只要给予一点小小的恩德,就足以获得他们最为虔诚的信仰。

毕竟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完全没有任何希望的日子里,任何一缕光都能成为他们的救赎。

高夫人看到他的转变,微笑着告诉他,元君关爱众生,只要真诚向善,就能得到神明的护佑。

而和这个男子有一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之前被各种各样的病痛折磨,得到了高夫人神奇的药品之后,他们纷纷痊愈,然后再次来到偏殿,心怀感激的跪拜。

所以造景箱上面的数字,才忽然的增加,李远的视线也一下子扩大了许多。

就在男子离开了偏殿之后,盘算着要不要攒点钱,请一追木神回来,日日的供奉元君时,忽然在城隍庙门口,遇到了一个老妇人。

这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小女孩,正止不住的哭泣。

“老人家,你这是怎么了?为何抱着孩子在城隍庙前,不进去?”

老妇人顿时满脸的悲苦,她看着怀里的女孩不断的哭泣,眼里也开始闪烁泪光。

“孩子一直不停的拉肚子,找医馆看过了也毫无办法,我想来神庙给她祈福,但是却买不起香火,害怕就这么进去会遭到城隍爷的嫌弃,所以在门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男子闻言,顿时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这个老妇人和他一样,也是一个贫苦之人,看到她,男子立刻想到了自己之前的遭遇。

“我倒是有一个办法能够帮你。”

老妇人听到中年男子的这句话,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她哽咽着说道:“大哥,求求你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得了重病,快要不行了!”

中年男子看着老妇人怀中的小女孩,奄奄一息的模样,心中一阵酸楚。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孙子,如果不是元君赐予的神药,恐怕孙子早已不在人世。

他决定帮助老妇人,于是对她说:“老人家,我刚好认识一位夫人,她的药十分灵验,或许可以救你的孩子。”

老妇人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她紧紧抓住中年男子的手,哀求道:“那请大哥带我们去找那位神医吧。"

“不是什么神医,而是一位神邸的虔诚信徒,那位夫人名叫高夫人,此刻就在城隍庙的偏殿,找他看病不需要任何的钱,只需要虔诚的信仰元君,便能够得到赐福。”

“你现在就赶紧去偏殿,求她赐药,没准你的孩子还能够有一线生机。”

“老妇人闻言顿时大喜,连忙感谢了中年男子,然后迅速跑到偏殿,扑通一声跪在了高夫人面前。”

“求求夫人赐药,救一救我的孩子,我愿意信奉这位……这位……”

情急之下,老夫人竟然忘记了刚才中年男子的话,一时想不起来究竟是哪一位神邸。

高夫人见此,慈祥的一笑,缓缓开口道:“元君,神药都是祂赐予的,不必担忧也不必心急,将症状详细的告诉我。”

老妇人顿时头如捣蒜,开始详细的讲述自己孩子的症状。

而高夫人,也根据这些症状,找到对应的药物,取了极少的一点分量,开始将药赐予下去,并且详细的叮嘱用量和用法。

对她来说,之前记在纸上的各种内容,早就在这几天的实践之中,记在了心里并且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