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

“大人,事情好像有些不对劲了!”

许清急匆匆跑进许泽的房间,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什么事?”许泽一脸的问号。

“大人,下官统计了下,王府建的那些工坊总共招募了三万多流民,他们每户流民只招一人……”

许清把虞茂姬这些天所做的事全都事无巨细地说了一遍,然后道:“大人,下官觉得这应该就是刘临的办法,他的确让大多数流民都吃得起饭,而且,晚上有火炉取暖后,也基本不会有难民被冻死了!”

“哦?竟有这等事?”

许泽眼睛一亮,神色之间有震惊之色。

他不傻,一听许清说了虞茂姬颁发的那些福利,处处都为那些流民着想。

这十万流民都有饭吃,有火炉取暖,这个冬天,以及后续每年冬天,他们都能安然度过了啊!

“高!不愧是敢揭皇榜,还敢立下军令状的勇士,这刘大人是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啊!”

许泽忍不住夸了句,然后又道:“走,带我去拜见刘大人!”

百姓过冬问题得以解决,许泽这个知府自然是最开心的,此时他只想去好好感谢刘临一番,同时也向刘临道歉。

这段时间他的确看轻了刘临,所以对刘临都是能避则避。

此时想起来,心里顿时就有些后悔。

“少爷,知府许大人求见。”

刘临正在住处与虞茂姬品茶,商量下一步计划,就见管家王福走进来汇报。

虞茂姬看向刘临,“我需要避下吗?”

“不用。”

刘临摇头,看向王福说:“让他进来。”

“是,少爷。”

王福出去后,很快就领着有些肥胖的许泽走了进来。

“刘大人,这段时间忙于政务,对刘大人有所疏忽,真是罪过,还望刘大人不要放在心上!”

许泽一进来就先对刘临行礼,可谓是给足了刘临面子和架子。

刘临哈哈一笑,起身道:“许大人言重了,本官也正要去找许大人谈点事。”

“哦?”许泽一怔,不知道刘临找他要谈什么事,随即瞥见旁边的虞茂姬,便又急忙行礼:“下官见过郡主殿下!”

虞茂姬微微点头,并没说话。

“许大人,请坐。”刘临招呼许泽入座,又命丫鬟上茶。

他此行来大同,就只留下几个家丁仆从看管院子,其他人全都带过来了。

至于那些之前会酿酒的仆从,全安排到王府酒坊去了。

许泽入座后,不等刘临开口,他又夸道:“刘大人,你真是经天纬地的奇才,竟然想到了这么绝的法子解决了困扰我大同府多年的百姓过冬问题,本官深深佩服!”

刘临淡然一笑,道:“这就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只要解决了民生,这些自然灾害都是能克服的。”

许泽点头,对刘临的话深感赞同,感叹道:“不过,就是这个民生问题,一般人他根本就解决不了啊!”

刘临笑笑不语,他理解许泽,古人的思想受到限制,农耕最大,农耕为主,很难想到大力经商会让那些吃不上饭穿不暖衣的百姓们有经济来源。

然而事实却是,只有百姓有了经济来源,手中有了钱,才买得起粮,买得起衣,才能自行解决诸多问题等等。

只要想通了这点,北方这个冻死饿死人的情况早就解决了。

“主要就是一个变通,每件事情的存在,都有他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主动去思考,大胆变通,打破陈规,总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出现。”刘临呷了口茶,淡淡说道。

许泽一怔,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明白了刘临的意思。

刘临这是提醒他,不要一直贬低商贾,像他们北方这个难题,只要大力发展商业就能解决?

许泽又暗自点头,心里对刘临越发佩服。

商业发达了,工坊自然就多,需要务工的人手也自然就多了,百姓们都有了收入,那这些问题不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受教了,多谢刘大人解惑!”

受到启发后,许泽起身向刘临深深鞠了一躬。

以前他们心里一直瞧不上商,也不觉得商能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刘临却是用他们一向瞧不上的商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许大人客气了。”刘临微微一笑,又请许泽入座。

“还有,刘大人,你竟然能利用黑石来解决取暖问题,这点是真的没有人会想到了!”

想到煤炭的种种用途,许泽是真的佩服刘临,他真的很好奇刘临脑子是不是要比别人多一点。

刘临高深一笑,道:“其实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是有其规律的,只要我们学会了格物,多观察,多尝试,总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用处。”

许泽又陷入了沉思。

想了想,想不明白,但却觉得刘临越发高深莫测。

“对了刘大人,本官有个疑惑,如果大力发展商业的话,百姓们都到工坊去务工了,谁去种地啊?”许泽问道。

“地肯定是要种的,官府可以规定,家中老小孱弱者,播种和秋收时可以让工人们以请假的方式回去帮忙。所以这就要官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行。”刘临解释道。

许泽沉吟了下,随即脸色一喜,佩服道:“刘大人高才,这样一来,那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

春耕和秋收用不了多少时间,忙完那段时间后,百姓们都无所事事了。

所以大力发展商业后,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还能让百姓们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

许泽越想越觉得刘临真是奇才,这要是让他执掌一个府,那个府不但富民,还能让官府税收大增。

绝对是宰相之才!

大虞朝商业虽然不发达,但商业税还是相对完善的,商业发达,商税自然也会增高。

只是许泽不知道商税会有多恐怖,在后世直接取代了农业税,国家甚至都取消了农业税收。

不过哪怕只是看到点片面的东西,他也对刘临佩服不已。

“对了许大人,最多再过半个月,我就要去析津府了,这边的事情,我就再和你说一下吧。

适当地发展商业,出台相关保护工人利益的法规,限制开采煤炭,没有得到官府允许,其他大族或者商贾不得随意开采煤炭。”

刘临这最后一条自然是夹带私心的。

大同府到处都有煤炭,时间长了,总有人发现别的露天煤或者地下煤,到时候大家都随意开采,市场肯定就乱了,对他们极为不利。

接下来几天,刘临就是等着王府在其他六县的工坊走上正轨,然后就要去析津府了。

北方百姓在冬天冻死饿死最多的两个府,就是大同府和析津府,这两个府也是刘临首当其冲要解决的。

大同这边走上正轨后,下一步自然就要去析津府了。

“多谢刘大人指点!”许泽真诚道。

从刘临那里离开后,许泽回到府上,第一时间便又写了一封奏折快马加鞭送去了汴京。

而此时汴京,许泽的第二封奏折也送到了,一时间,朝廷哗然,皇帝虞佶又不得不召开朝会。

今日朝会上,质疑刘临的官员越来越多,右相胡京都亲自下场了,由于上次徐明的事,这次朝会没有人再提及王府工坊之事,但却都把矛头指向了刘临。

要么指责他不务正业,要么指责他没有能力,提皇榜就是想做官想疯了。纷纷要求对他进行处罚,不少官员更是拿刘临立军令状的事来说事,提出要斩杀刘临的建议。

这下就连还对刘临抱有点希望的皇上虞佶都不好再帮刘临了。

当然,刘临自然是不能杀的。

虽然刘临没有做官的能力,但他医术通天啊。

前几天他去看过荣亲王虞战,虞战双腿竟然恢复知觉了,也就是在轮椅上坐了十几年,得再慢慢恢复几天,要不都可以下地走动了。

这让虞佶对刘临的医术更是惊赞不已,就算刘临真犯了杀头之罪,他也决不会杀了刘临。

留下刘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救自己一命呢。

而此时见众多官员甚至右相胡京都站出来指责刘临,人微言轻的刘维脸色煞白,心里无比担忧害怕。

他看向皇帝虞佶,只要虞佶一发话,就基本注定了刘临的结局。

而此时的虞佶却是看向左相李铨。

李铨似乎是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便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两月之间未到,就拿下刘临,此事不妥。

当然,刘临到大同府二十天了,什么事都没有做,这其中怕是有什么误会。

我觉得那刘临就算再傻,也知道他去大同的目的,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

所以,臣建议先派人去大同府调查出缘由再作定夺。”

“左相说得有理,那就按左相说的办吧,派人的事,也由左相来安排吧。”虞佶不给别的官员继续纠缠的机会,一锤定了音。

反正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伤不到几个官员的利益,自然没有人再继续纠缠下去。

至于派调查员的事,左相李铨也没怎么上心,直接让都察院左都御史范丞去安排。

就在范丞安排人去调查刘临时,刘临已经彻底解决了大同府百姓过冬问题。

此时王府在大同府七县建了酒坊、织布坊、煤坊、火炉坊、砖瓦煅烧坊等五个不同的大型工坊,共招募了十七万工人,解决了几十万流民的生活问题。

而在知府许泽的有意散播之下,百姓们都知道了这些都是刘临的功劳,是朝廷派刘临下来解决他们过冬问题的。

这让百姓们对刘临无比爱戴,甚至不少百姓都认为王府建的这些工坊都是刘临的。

当然,很多人也同样感激王府,感激郡主虞茂姬。

总之,百姓们基本都知道了刘临与王府关系很好,是刘临把王府请来大同府建工坊帮他们渡过难关的。

对于这些,刘临不置可否,也没有任何回应。

反正能得到百姓的爱戴,那就说明他此行不虚。

当然,他能如此快就解决了这么多流民过冬问题,没有王府的大力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

王府前期就投入一百多万两银子,这要是一般商贾,谁有这个魄力陪刘临玩?

也就是虞战很信任刘临,前期才敢投入这么多银子来大同府建工坊,还出台了那么多照顾工人的福利待遇。

不过一百多万两银子的投入,酒坊很快就回本了,后面的煤炭、火炉等工坊的收入全是利润。

就在煤炭发行半个月后,王府和刘临其实已经各到手数百万两白银。

因为这个阶段,不管是高度白酒,还是煤炭,都是暴利买卖,利润极高。

这一天,刘临准备去析津府了。

许泽设宴款待了刘临和虞茂姬。

“刘大人,你这一去,本官是真担心大同府这大好的局面崩塌了啊!”

席间,许泽担忧道。

他是真担心以后王府这些工坊搬走了,那这几十万工人就将没有收入来源,情况又会回到以前那般。

“许大人多虑了,只要你多发展工商,本地的工坊越来越多,所容纳的工人也就会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哪怕到时候王府将工坊搬走了,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刘临笑了笑,呷了口酒,才又道:“再说了,对王府来说,这些工坊能给王府带去利益,他们自然不会搬走。”

话毕转头看向虞茂姬:“殿下,你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虞茂姬嫣然一笑,看向许泽道:“许大人,本郡主可以保证,只要我王府这些工坊不亏本,哪怕没有利益,也会一直维持下去。”

“郡主高义,那下官就替大同府所有百姓感谢郡主和王爷了!”

许泽说着起身,向虞茂姬躬身一拜。

有虞茂姬这话,他是真的放心了,只要王府这些工坊一直保持正常运转,那十几万工人就一直有收入来源。

酒足饭饱后,两人便在禁卫军校尉周山的护送下,前往析津府而去。

一路上,无数百姓流民们都是自发地相送,直到马车出了城,消失了踪影,流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而此时,许泽的第三封奏折也送到了汴京,送到了皇帝和几个大臣们的手中。

看到奏折内容时,就连皇帝虞佶都是一脸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