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序卦》:“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物无常动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上进之物,既至于上则止矣。阴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也。然则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者,制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为止。止之道,唯其时;行止动静不以时则妄也。不失其时,则顺理而合义。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动静合理义,不失其时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子所贵乎时,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体笃实,有光明之义。

艮其止,止其所也。

艮其止,谓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止而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夫子曰:“于止知其所止,”谓当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以卦才言也。上下二体,以敌相应,无相与之义。阴阳相应则情通而相与,乃以其敌,故不相与也。不相与,则相背,为艮其背,止之义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相背故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则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故为兼山。此而并彼为兼,谓重复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动之先也。艮其趾,止于动之初也。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处下,当止之时也。行则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阴柔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贞固,则不失止之道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当止而行,非正也。止之于初,故未至失正。事止于始则易,而未至于失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应援,不获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乃刚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刚止于上,非能降而下求,虽有中正之德,不能从也。二之行止,系乎所主,非得自由,故为腓之象。股动则腓随,动止在股而不在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则必勉而随之。不能拯而唯随也,虽咎不在己,然岂其所欲哉?言不听,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能行其志也。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所以不拯之而唯随者,在上者未能下从也。退听,下从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分隔也,谓上下之际。三以刚居刚而不中,为成艮之主,决止之极也。已在下体之上,而隔上下之限,皆为止义,故为艮其限是确乎止而不复能进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际也。列绝其夤,则上下不相从属,言止于下之坚也。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厉薰心,谓不安之势薰烁其中也。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谓其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当止者也。以阴柔而不遇刚阳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则可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于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则见其不能止物,施于政则有咎矣。在上位而仅能善其身,无取之甚也。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阴柔之才,不足以当此义,故止以在上取辅义言之。人之所当慎而止者,惟言行也。五在上,故以辅言。辅,言之所由出也。艮于辅,则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轻发而无序,则有悔。止之于辅,则悔亡也。有序,中节有次序也。辅与颊舌,皆言所由出,而辅在中。艮其辅,谓止于中也。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上九,敦艮吉。

九以刚实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终,止之至坚笃者也。敦,笃实也。居止之极,故不过而为敦。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之所同患也。上九能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六爻之德,唯此为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吉,以其能厚于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