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雪松一家人都是“一八四人才计划”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宾戈明被基地列为第一层次的培养对象,苏壁月被列到第二层次人才库里,而苏婵娟则作为老专家担负起培养年轻人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科研课题和编写教材的任务。
宾雪松受领了编写载人飞船教材的任务后,首先把妻子苏婵娟动员起来,立即着手搜集资料,他俩用了两个半月时间,编写出《载人飞船基础》一书。书中介绍了飞船的原理、构成、发射、返回、测控、通信、气象等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并赶印成册下发全基地使用。训练处按弓司令的指示,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请各系统专家为司政后装机关人员上课。第一课就由苏婵娟开讲。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然而,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苏婵娟用现代航天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段名言作为开场白,从中国嫦娥奔月讲起,讲到孙悟空大闹天宫,讲到明代万户飞天探险的故事。接着,她讲了现代航天学的三位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和奥伯特的理论贡献和初步实践,进而讲到上世纪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将加加林送上太空,而美国则于1969年7月21日用阿波罗飞船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继而话锋一转,讲起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讲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最后苏婵娟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满怀**地说: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东风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将中国人送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千年飞天梦想!”
苏婵娟足足讲了3个小时,博得阵阵掌声。她时而情绪激昂,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一脸严肃。她不光讲述载人航天的科技知识,也向大家宣扬一种精神:航天先驱们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经历了漫长的登攀,不少科学家为寻求理论的突破耗费了一生,不少英雄豪杰为飞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一早,苏婵娟坐丈夫的车到了发射场,带领手下的房工程师、战助理工程师和宁助理工程师开始进行发射场电磁环境参数测量。载人飞船发射对电磁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发射场的电磁环境又十分复杂,必须把发射场电磁环境参数搞清楚,因而这一课题被列为基地一项基础性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个项目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需要数学建模,采集数以万计的测量数据,而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再做复杂的归纳计算,才能得出发射场的电磁参数图谱和结论,困难可想而知。但苏婵娟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这个课题攻下。去年底发射场验收交付使用后,苏婵娟带领三名技术人员,奔波在10号、90号、91号和92号,在航天员公寓、指挥控制大厅、通信大楼、飞船测试厂房、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发射塔架、加注间等工号,进行了一系列电磁参数测量。今天,他们要利用运载火箭和飞船垂直转运至发射塔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行发射场电磁场环境参数的实测,把轨道两旁的36个测量点和发射塔上的55个测量点共几百组参数,赶在转运至模拟发射这短短的几天内测完。
上午,苏婵娟他们已经把垂直转运轨道两旁36个测量点电磁波的频率、波长、频谱、相位等一系列参数测量完毕。下午,苏婵娟等四人又提着测量仪器,乘电梯上到发射塔架的最顶层。房工打开仪器箱,取出电磁波频谱测量仪,接通电源,调好零位。宁助工手握天线,对准方位,开始测量。房工读出此方位下的电磁波频率波长强度等参数值,战助工听到后,复诵数据一遍,然后记于本子上,而苏高工在一旁监视。待确认准确无误后,再进行下一组的测量。测量读数记录,不复杂,但十分烦琐,每一步都要精准到位,不能出半点差错。苏婵娟要求非常严格,按照她的话说,原始测量数据是后续分析研究的基础,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否则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成谬误了。
他们从最上面的第11层开始,依次测量了东南西北方位的4组数据,然后将仪器搬到第10层,又测了4组数据,一直将发射塔架每层的电磁数据测量完毕。苏婵娟看了看手腕上戴日历的手表,突然想起一件事,对另外三名战友说,今天就到此结束。下到场坪,她看到仍然忙碌着的儿子宾戈明,让他叫上韩薇笑回家吃晚饭。此时,离她不远处的宾雪松和弓司令正在交谈着今天的转运情况,她快步走过去,向弓司令简单汇报了电磁参数的测量情况,然后转身问丈夫:“今天能按时下班吗?”
宾雪松望了望发射塔,看到工作平台已经展开完毕,点点头说:“马上就完。”
“记得按时回家吃饭哟。”苏壁月说完对着丈夫神秘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