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死后,已经五十岁的昭王长子姬满即位,是为周穆王。穆王继位后,面对稍不谨慎就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的西周政局,他重兴文王、武王时期的德政,命令伯冏反复告诫太仆,要其管好国家的政事,使天下的局势安定下来。
当时四方诸侯中有不亲睦的现象出现,甫侯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穆王。穆王根据甫侯的建议重新制定了刑法,因为新的刑法是由甫侯提出的,所以也叫《甫刑》。《甫刑》规定:狱官通过观察被告人言语、脸色、气息和听话与看人时的表情来进行分析断案。审讯的结果如确凿无疑,就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判别施行墨、劓、膑、宫、大辟这五刑中的一种,其细则竟达三千条之多。可刑不上大夫,对于诸侯大夫则按照用钱赎罪的方法判决。《甫刑》是一部保护西周诸侯和大夫等统治阶级的法律,不仅残酷,而且有很多弊病,但在当时能够维护西周各阶层的统治秩序,因此还是有进步性的。
作为君主来说,穆王虽然复兴了文王和武王时期的德政,但他本人却不是一个能够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优秀帝王。稳定西周国内局势后,穆王就有了开疆拓土、炫耀四方的想法。《竹书纪年》描述:“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穆王时期,对淮夷、徐方和犬戎的征伐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在对犬戎的征伐中,他曾两征犬戎,一共俘虏了五个犬戎之王,迫使犬戎西迁到了甘肃平凉以东的“太原”地区,周王朝的西部边界大大拓展。穆王穷兵黩武的直接结果就是恶化了周王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穆王准备攻打犬戎前,祭公谋父曾劝阻过他,说:“我西周的先王是以光耀德行来服人才得到天下的,而不是为炫耀武力就轻易攻伐的君主。军队平时要蓄积力量,待必要时才可以出动,这样一出动就一定能展现出威力。可如果大王只是为了炫耀武力,就轻举出兵,一定会失信于天下,即使胜利了也是得不偿失,所以不能去。歌颂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与戈,藏起弓和箭,求贤重美德,华夏都传遍,王业永保全’,这就是德政的作用。先王曾留下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季享的,就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贡的,就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如果以上几点依次检查完后,王者没有任何问题,而诸侯仍然不来进献朝见,王者才只能对那些不祭、不祀、不享、不贡的诸侯进行惩罚攻伐,而不是轻易地劳民远征。所以在先王的德政下,不论是近是远,各方诸侯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如今我听说犬戎各族已经建立了敦厚的风尚,都按照先王的规定,始终如一地坚守终生入朝的职分,依照自己的职分前来朝见,没有任何过错。而大王您却要用‘宾服不享的罪名去征伐犬戎,让他们看到我军的威力’,这不是在违背先王的教诲吗?而犬戎也是有力量和我们对抗的,草率地出征,大军不是只会遭受劳顿吗?”可惜,穆王一意孤行,没有听从祭公谋父的劝谏。穆王第一次西征伐戎尽管取得了胜利,却只获得了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而已,失去的则是和平。从穆王兴师伐戎以后,外藩地区就不再朝见周天子了。
在历史上,穆王以喜欢出游而著称。穆王统治时期,因昭王南征——尽管那是一次不幸的悲剧,却使得周人在南方的势力得以稳定,淮夷成为经常向成周纳贡的属邦。在周夷王以前,东南地区不再成为西周的忧患。
江山的稳固为穆王四方巡游创造了条件。穆王时期,周人畜养马匹的品种和规模都在增加。有传说穆王获八骏,由造父驾御遨游四方,故事虽是出自稗官野史,从侧面也可说明穆王时期,虽然已不是成康盛世,但国力依然十分充沛。《左传》中就曾说过:“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在汲县西,战国墓出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小说《穆天子传》中,还虚构了周穆王驾八骏至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作歌相和的神话。根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最远曾到达过今里海与黑海之间的旷原。《列子·周穆王》中也有“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的说法,看来穆王确实是一个喜好游乐的君主。
穆王在位55年,享寿105岁。他逝世后,共王姬繄扈继位。共王时期,西周仍有相当的实力征伐四方。传说共王曾到泾水出游,密国的康公随从前往。在泾水河畔,有三个美丽的女子慕名投奔到密康公的帐下。密康公的母亲隗氏是一个有见识的女人,她对儿子说:“你必须将她们献给共王。你要知道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在田猎时都不可以猎取太多的野兽,娶嫔妃也不可以娶同胞的三姐妹。这三个女子都十分美丽,她们投奔到你的帐下,你认为自己的德行可以承受得起吗?君王都承受不起,更何况你只是一个小人物呢?小人物要是拥有了宝物,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然而,康公没有听从母亲的规劝献出三个女子。一年后灾难果然降临,共王因康公私藏“三美”兴师问罪,出兵把密国灭掉了。共王以后,继位的是懿王姬囏。懿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到有人作诗讥讽时政的程度了。
点 评
这一段历史离我们确实有些遥远,史书记载也比较混乱模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回味,去思索。实际上,一个时代的变更就像一个人的思想一样,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们经常说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利用某种思想,如祭祀、鬼神、先祖等来桎梏劳动人民,便于统治。事实上,无论古人的身份如何,性别如何,他们的言与行是一致的,他们确确实实地崇拜信仰着那些神秘莫测的事物。当一个巫师在祈祷求雨时,他的确相信上天会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当一个猎手或一个农民进行某种占卜时,他也真的相信占卜的结果——利于出猎或今年丰收。
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维。一个人的认识,无论多么超前,也不可能完全跳出他所生存的时代,或多或少都带有其生活时期的影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文明初期,人们不理解的事情太多,想知道的事情也太多,他们需要一个答案——尤其是那些智者们。所以说鬼神的产生,实质上是先祖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粗糙的解释而已。到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具有哲学思想或科学头脑的人开始否定鬼神的存在,《神灭论》等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而真正摆脱鬼神思想,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的事情。人类思想上的转变竟然花费了近五千年的时间,相较而言,从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所用的时间就不算什么了。
西周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从西周封土建侯这一点来说,西周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西周社会广泛使用奴隶进行劳作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在西周社会结构中,奴隶与平民是有绝对区别的。所以,尽管本书将西周归到封建社会中,但从西周的生产力结构上看,则更接近奴隶社会。总之,不论是殷商时期的鬼神思想,还是西周时期的裂土封侯,这些都是由当时生产力的结构决定的。就像意识形态的转变需要过渡一样,时代的变更也同样需要时间。而中国真正摆脱奴隶制度,进入封建社会是春秋以后的事了。
相关链接
西周庶民
“民”字的本义就是奴隶。随着时代的变革,“民”字含义扩大,不仅成为底层劳动者的总称,到西周时期,甚至贵族有时也自称为“民”。
因黄帝时期曾击败蚩尤部,九黎族人一部分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黎国,所以也有黎民的说法。西周时期,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奴隶,三者统称为庶民。
自由民在庶民中是上层,他们的构成比较复杂。自由民中的一部分是从殷商时一种被称为小人的人群和殷商“顽民”演变而成。殷商小人在商亡国后,周公教他们务农,或做买卖,以此奉养父母尊长,他们的身份没有贵族的高贵,但也不像奴隶和农奴没有自由。殷商“顽民”的一部分在周公将他们迁到成周后,被允许拥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从事商业活动,也具有了自由民的身份。除了殷商小人和“顽民”外,周人土地由嫡子嫡孙继承,称为宗子,与宗子亲属疏远或亲属已尽的族人在宗族内领得土地也逐渐退化成自由民。大国吞并小国,小国贵族子民沦为皂隶,进入庶民阶层,有时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也可能成为自由民。自由民阶层逐渐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地主,是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时期一股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
农奴在武王克商以前就已经存在。西周的大封建之所以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将大量的农业奴隶释放为农奴。农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地可种,他们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劳作,身份高于奴隶,是西周王朝农业劳动的主力。西周将殷商奴隶变为农奴,给予农奴一定的生活保障,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周土地法以一田为单位。一田是一百亩,一亩的面积是横向一步(周的一步是三尺八寸四分),纵向一百步。在西周除了晋国因与戎狄地区交错,多牧区而少农田,所以不用周法,采用戎族习惯法分配牧地外,西周中原地区的国家卫、鲁、齐、陈、宋都按周法划分耕地,将农业奴隶自然转化成了农奴。农奴和自由民一样,主要依靠务农生活。他们分得的土地称为私田。战国以前人们还不懂得施肥,田地需要轮流休息,一部分耕种,一部分放荒,一个自由民或农奴如果有田二十五亩,除去什一税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温饱。自己死亡或年老后,可以由长子继承做户主,但并没有所有权,不可私自买卖。
封建社会从开始到崩溃,奴隶一直存在。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初始时期,奴隶仍被广泛使用。奴隶多来自战俘,他们是西周社会构架中的最底层,虽然也从事农业耕种,但毫无生存保障。从耕种的角度说,农业奴隶散布在广大田野上,将他们释放为农奴,可以增加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对西周经济发展比较有利。
西周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