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逝世后,他的儿子厉王姬胡即位,西周的崩溃也由此开始。

厉王在位三十七年,这一时期,西周王朝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已到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革的边缘。史书上对厉王的评价一直有些不公道,说他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不知发展民生,采取安抚的措施,反而依旧大肆挥霍,为满足个人的奢侈生活和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国人的盘剥变本加厉,甚至到达了垄断山泽之利的程度。

那么厉王是否垄断过山泽之利呢?应该是有的。历史上给厉王的罪名中“专利”就是其中一项。“利”指的是天然资源——山上的树,湖中的鱼,更重要的是分散在山川湖泊附近的铜矿石。在世界黄金资源的分布中,中国从来就不是黄金的主产地,先秦时期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西周王朝,铜和金等价,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货币,也是西周人制作各种工具器皿所不可缺少的材料。在武王克商,殷周交替的时候,农具主要是用木、石、兽骨、蚌壳等制作的。进入西周中后期,社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尽管依然以木器、石器、骨器为主要劳动工具,但已经开始使用铜铲、铜镈、铜镐、铜锄和青铜斧等铜制工具了。这样一来,去开垦原本不利于开发的山川湖泊就方便多了。厉王之时,周王室的对外战争受挫,疲于应付那些时常骚扰边境地区的外族,在战争中能够取得的利益十分有限,不能满足王朝内部的消耗。而诸侯和自由民们这时已开始使用更为方便的劳动工具,可以有效地开辟山岳,进行垦荒,种植王田以外的私田。对诸侯和自由民来说,垦种私田显然要比耕种王田更为有利。私田是大自然赐予每一个人的财富,不在周室管辖范围之内,不需向周王交税,因此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周室的收入。厉王一方面要不断用兵,应付外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系政府的日常开销,同时还要防范王国内部的割据势力。费用多,资源少,解决财政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厉王重用荣夷公敛财,垄断山泽之利的目的本是为了加强西周王室的力量,但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没有和诸侯、底层自由民的利益相一致,也没有顺应当时的时代发展,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厉王的做法一开始就被一些有能力的大臣看出了问题。周大夫芮良夫曾经劝谏过厉王。他对厉王说:“荣夷公是一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道大祸将会降临的人。山川湖泽这些财利是天地自然所拥有的,人人有份,不可能一人独占,独占就会引发众怒。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您的王位还能长久吗?一个有道的明君应该开发各种财物,然后分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像这样广施恩泽,君王还需要每日小心警惕,担心会招来怨恨呢。如今,您却想独占天地间的财利,这怎么能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还要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可能就要引起诸侯的叛乱了。所以,重用荣夷公垄断山泽之利的话,周朝恐怕就将败亡了。”然而,厉王未听取芮良夫的劝谏,还是重用了荣夷公。

任用荣夷公后,厉王控制了王畿以内产铜器的山林川泽,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国人进入森林采樵渔猎,从而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四方诸侯邦国纷纷叛离厉王,不再进行享贡。厉王面对国人的愤懑情绪采取了高压手段,让卫国的巫师监视那些对他的政策议论批评的人,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并将议论者处死。在厉王的铁血高压政策下,议论的人少了,而看不见的仇恨与愤怒却在一天天增长。厉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841年,周王畿内的国人发动暴动,驱逐了周厉王,中国历史也从这一年开始有了可靠且连续的历史纪年。西周晚期的这次国人暴动,毫无疑问得到了西周统治上层各诸侯方国的默许。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不过,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各方诸侯默许,面对大规模的暴动怎么会没有勤王的诸侯出现呢?

周厉王被驱逐后,是“共和执政”时期。对“共和”这一名词,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厉王逃到彘后,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人共同代管,所以史称“共和执政”。此说出自《史记》,在《史记索隐》中还记载着另外一种说法。即在厉王奔彘期间,西周同姓方国诸侯中共国的伯爵姬和得到了各方诸侯与大臣们的拥护,执掌西周政局担任执政。历史上习惯尊称他为共伯和,所以从厉王被驱到宣王即位的这十四年时间就被称为共和时期。后一说法除了《史记索隐》提及过外,在《庄子·让王篇》《吕氏春秋·开春篇》以及《史记正义》中也都有记载。相反,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中,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有关于大臣周公的一言一字,不过,可以确定当时的召穆公(召虎)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在国人暴动中,厉王的长子姬静受到国人迁怒,可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为躲避被国人杀害,姬静被召公藏在了家里。可是事情不胫而走,召公藏匿姬静的消息竟然被愤怒的国人知道了。他们立即包围了召公家,要求召公交人。召公是个有正义感的大臣,他曾经劝说过厉王,告诉他用铁血的屠杀不能封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然必被民众的怨气摧毁。可眼下他的话都变成了事实,国人暴乱,民众的怒火已难以轻易熄灭。在这种情况下,召公无奈,为保护太子,他只好含泪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姬静,周王朝的血脉才得以保存。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厉王在彘地死去了。姬静这时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在召公等周室大臣的拥护下,姬静被扶上王位,这就是宣王。

宣王登位初期,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的民族一再侵袭,社会动**不安。宣王为能复兴西周,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经过宣王的苦心经营,公元前816年,鲁武公亲自到周室朝拜天子,从此诸侯又重新尊奉周王室了。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使西周有了中兴的气象。但面对病入膏肓的西周王朝,宣王只能算是一个能够治标的良医,而不是一个有起死回生之术的神医。宣王对严允、西戎、徐戎、荆楚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有胜有败,胜无疑可以增强王朝的活力,而失败则必然给刚刚复兴的王朝带来不利的消耗。所以宣王末年,西周的国力,因征讨而受损。公元前789年,宣王在西周王畿地区被姜戎打得大败,晚年在南方江淮一带用兵也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满足战争与社会建设的需要,宣王还一再征兵征徭,使得农奴大量逃跑,有些农村则变成了鹿场。

公元前782年,宣王逝世,周幽王即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河枯,自然灾害严重,加之外有少数民族入侵,内有诸侯方国割据,西周王朝摇摇欲坠。面对存亡之秋,周幽王不仅不恤灾民,反而宠幸褒姒,更加奢侈腐化,终于,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至此灭亡。

点 评

历史上有许多君王不是因为没有作为而成为昏君,周厉王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大变革的时代,作为西周天子,他的思想倾向不可能站在劳动人民一边。也许厉王贪财好利的做法并不是只为其个人的腐化生活,而是为了保证周王室的利益。但在国家大事上,既要有胆识、有魄力,更要慎重。西周王朝是建立在裂土封疆的基础之上的,其国策如果触及了诸侯方国与社会中自由民的利益,就需要慎之又慎。周厉王的思想不可能超前到通过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以延续西周王朝这样的高度。这种事情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况且即使周厉王意识到了,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改变西周王朝的命运。

然而无论怎么说,周厉王毕竟被划归到了昏君的行列之中,除去那些礼教思想中的善恶观念,究其原因只有一个——他所代表的是落后的陈旧势力。从西周到战国,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变革时期,铜器代替石器、木器、骨器,铁器又代替铜器,生产结构不断地发生调整,社会结构不断地重组。在这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代中,新势力代替旧势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摧毁。西周开启了封建社会,但其井田制度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革。所以说在新的生产力形式下,从某方面说,周厉王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既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外族的入侵,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扭转西周的灭亡,也许他的作为还不及殷商时期许多君王昏聩,可他却站在了大变革的浪尖儿上,因此他的臭名也就远胜于那些毫无建树,只知**乐的昏庸之王了。

相关链接

西周首服

西周服饰十分讲究,除了起遮体避寒的作用外,还起着划分等级身份的作用。首服可分为冕、弁、冠、巾、帻等多种。冕是王公诸侯的首服,一寸多高,前面有旒,旒因爵位高低而有数量之分。弁的前后是平的,一般只在天子的常礼时才使用。冠是有身份的人所共用的首服,外形高耸,须束发才能受冠,平时的颜色是玄黑色。但因地方习惯、时尚与个人喜好不同,西周的冠式,也就未必处处时时完全相同。西周贵族男孩儿成年时,都须行冠礼,以表示他已是一个能肩负责任的成人。西周庶人一般是用巾帻,据说是卑贱执事不冠的首服。

西周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