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国时期战争的不断升级,一场躲在金戈铁马背后,纵横捭阖,关系到各国生死存亡的间谍战、外交战,也悄然登场,历史上将其称为“合纵连横”。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大舞台上,各国之间或横或纵,没有任何原则可寻,没有任何仁义可讲,一切都看利益得失。也就是说,各国的强弱消长决定着战国七雄之间是采用合纵,还是连横的方式;在存亡得失面前,既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有的只是绝对的利益。
于一合一横、变化不定的政治局势下,有两位留名青史的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见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呼风唤雨,成为影响一时的风云人物,这两人就是苏秦与张仪。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而张仪是魏国人,传说他们同庞涓和孙膑一样,都是师从鬼谷子。
根据《史记》记载,两人虽是同门,但苏秦的成功要早于张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关于两人早年游说诸侯时的事迹,其中就有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苏秦因积极合纵诸侯共同抵御强秦而名显后世。在苏秦刚刚离开鬼谷子下山时,可说是踌躇满志。他觉得自己立刻就可以飞黄腾达,但现实却先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苏秦先是游说周显王。周显王听说他是个浮说于世的人,所以没有用他。苏秦便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进行连横。他对秦惠王说:“秦东有黄河和函谷,南有南山、武关,西有大陇山和陇山关,北有黄河,可说是受到了天然的保护。在疆域上,秦地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士民众多,如果能采用适当的军事策略,就可以吞并天下,成就帝业。”可秦惠王听了苏秦的长篇大论后并没什么反应。原来当时秦惠王刚刚杀死商鞅,对外来客卿没有什么好感,虽然苏秦的连横演说讲得很精彩,可仍旧不能让他产生任何兴趣。秦惠王对苏秦说:“你说得很好,但我的羽翼还没有丰满,没有力量做那么了不起的事。”
苏秦被秦惠王拒绝,只好又回到家里。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最后立志研究合纵学说,打算用利害关系去打动六国,联合各国的力量共同对抗强秦。为了能完善自己的学说,他整天闭门念书。读书时一打瞌睡,他就拿起锥子在大腿上狠狠地刺上一下;实在还是想睡,他便又拿了一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脑袋一耷拉,绳子就会把他揪醒。苏秦采用这种方式,认真揣摩鬼谷子留给他的著作,终于参悟出了一套足以说服六国君主的理论。后来苏秦离开成周,到了燕国,开始了他合纵六国的人生道路。
苏秦在燕国,见到了燕文公。他对燕文公说:“燕国在列强当中是个小国,虽说拥有两千里山河,几十万甲士,骑兵六千,战车六百,位居天府之地,可要是和强国比,力量就显得明显不够了。这几十年里,各国战争频繁,而只有燕国太平无事,大王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是因为有赵国在西方阻挡住了强秦的进攻。秦赵两国交锋五次,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
秦赵相互攻击,所以燕国才能太平无事。秦国离燕国远,绝不能越过赵国来打燕国。反是赵国要来攻击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攻入燕国境内。
大王不跟近邻的赵国相交,反倒亲近秦国,这对自己是很危险的。不如先同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联络中原各国一同抵抗强秦。这才是保全燕国的长久之计啊!”燕文公听后,赞成苏秦的说法,给苏秦提供了路费、车马以及外交用的财物,让他去赵国游说了。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列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要是赵、韩、魏、燕、齐、楚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西方的秦国,还怕不能抵御秦国吗?”赵肃侯被说服了,把赵国的相印交给苏秦,拜他为相国,并送给他车一百辆、黄金一千斤、玉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让他约会各国。
就在苏秦打算联合诸侯促成联盟的时候,另一件事情发生了。公元前332年,秦军大举攻魏,历时两年,占魏国上郡雕阴、河西之地,以及曲沃和焦,斩魏军八万,俘获魏将龙贾。在这种情况下,苏秦为防止秦人的进攻会威胁到赵国的安全,便设计激张仪入秦,开启了秦国连横的局面。
张仪是魏国人,他离开鬼谷子后自然要首先向魏惠王游说,但魏惠王没有用他。张仪只好带着妻子到了楚国去求见楚威王。楚威王没见他,张仪只好投在楚令尹昭阳的门下做了门客。一天,楚王将和氏璧赏给了令尹昭阳。昭阳十分高兴,回家后设宴款待宾客,将和氏璧拿出给客人观看。
可在传递的过程中和氏璧突然传丢了。昭阳进行盘问可毫无结果。这时门客们都说张仪穷困潦倒,这和氏璧十有八九就是他偷的。昭阳听后叫人鞭打张仪。张仪没有拿,自然是宁死也不承认。昭阳也看出不是张仪拿的,就把张仪放了。张仪回到家里,妻子心疼地说:“看你以后还想不想当官了?”可张仪却趴在席子上,龇牙咧嘴地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张仪被鞭打后,和妻子又回到了魏国。这时候他听说苏秦已经在赵国当了国相,就跑到赵国来投奔苏秦。这时苏秦正为秦国可能会攻击赵国而担心,听说张仪来了,立刻就有了主意。苏秦将张仪扣留在客栈里,既不见他,也不让他离去,十几天后才把他召到家里,用给下人吃的饭菜来招待他。然后苏秦对张仪说:“我没有想到,以你的才能会穷困到这种程度,我倒是很想推荐你,可是我担心你做事三心二意,最后自己成不了什么事不说,反倒会连累了我。”张仪一听,明白苏秦不想帮他,于是起身,愤然离开。张仪本以为和苏秦是同窗,找他办事会容易些,没想到反被奚落了一番。他想到天下只有秦国能攻击赵国,于是决定去秦国游说秦王,发誓要报复苏秦对自己的侮辱。
张仪走后,苏秦却把亲信仆人叫来,对他说:“张仪是天下奇才,我不收留他,是担心他贪图小利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我知道他此去一定会到秦国,也只有他能说服秦王不来攻击我们赵国,所以你带上财物一定要满足他的需求,全力帮助他。”
仆人领命后化装成商人与张仪结交,在张仪去往秦国的路上,照顾张仪的饮食起居。到了秦国后,仆人又为张仪添置了新的衣物,让他能体面地见到秦王。秦惠王见到张仪后果然将他拜为客卿,与他一同商议讨伐诸侯的事情。这时候仆人却向张仪提出了辞行。
张仪见仆人要走就执意挽留,他对仆人说:“没有你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你怎么说走就走呢?我还没有报答你啊!”
仆人听后激动地说:“不是我了解你的才能,了解你的人是我的主人苏秦。他对我说,除你以外没有人能够再得到秦国的权柄了,所以表面上激怒你,暗地里却叫我来帮助你,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还留在这里做什么呢?”
张仪这时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感激地说:“你回去对苏秦说,只要我张仪在秦国一天,就绝对不会让秦人去攻击赵国。”
就在张仪相秦的同时,苏秦被赵肃侯封为了武安君。在苏秦的游说下,赵肃侯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在洹水会盟。当时来开大会的楚、齐、魏已经称王,赵、燕、韩仍然称侯,在座次上就出现了纷争。最后在苏秦的倡议下六国一概称王,赵王是发起人,坐主位,其余按国家大小依次排列,倡议得到了各国君王的一致认可。在洹水会盟上,六国达成了共同抗秦的盟约,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苏秦的权势由此达到了巅峰。
后来六国间分分合合,在苏秦的组织下又经过几次会盟。燕文王死后,燕易王即位。苏秦与燕文王的夫人私通,因惧怕事情败露后被诛杀,于是向燕易王辞行,到齐国为相。燕易王死后,燕王哙立。齐国内反对苏秦的势力趁机刺杀苏秦。苏秦遇刺,虽受了重伤,却并没有当场死亡。他逃回府宅,让齐宣王在自己死后将自己以叛国罪五马分尸,这样杀害自己的凶手就会自己跑出来邀功了。苏秦死后,齐宣王将苏秦分尸,凶手果然出现。齐宣王抓住凶手,为苏秦报了仇。
苏秦主合纵,张仪则是连横。六国洹水会盟后,秦惠王原打算攻击赵国,破坏合纵,但却被张仪制止了。张仪说:“六国新订盟约,势头正盛,不易拆散。要是发兵攻赵,韩、魏、楚、齐、燕五国可能就会一同出兵救助。我们越是逼得紧,各国就越怕,越怕就会团结得更加紧密。不如从内部瓦解他们,去联络他们当中立场最摇摆不定的,和这样的国家亲善,六国内就会彼此猜疑,到时合纵自然就被拆散了。目前离我大秦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先将过去占领魏国的城池退还几座给魏国,魏国自然会接受,便会逐渐向我秦国靠拢。随后再将公主许配给燕国太子,使我国与燕国成为亲戚,我国的孤立局面就会被打破,以后就能慢慢瓦解合纵了。”
在张仪的策划下,秦惠王对魏国采取边打边拉的策略。秦人先归还了魏国的土地,让魏国有了亲秦的倾向。魏国的亲秦立即引起了楚国的不满。公元前329年,楚国攻魏,秦出兵帮助魏国打败了楚国,使魏国脱离了合纵队伍。公元前328年,秦派公子华成与张仪攻占了魏国的蒲阳,随即又将蒲阳归还给了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作了人质,取得了魏国的信任。在秦国这种软硬兼施的进逼下,魏国也别无选择,只能倒向秦国。
张仪一生也和苏秦一样,先后挂六国相印。在迫使魏国屈服于秦国后,他又将韩国也拉到了秦国一边,并时常在燕、齐、楚等国之间游走。
魏、韩与秦国的联合,使楚国北部及西北部边境立即全线告急。为了能够抵御秦国,齐楚两国便走到了一起。这就形成了秦、魏、韩与齐、楚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公元前313年,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南下到达楚国,开始游说楚怀王。他先用重礼贿赂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然后张仪利用楚国上层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成功地排挤了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张仪还骗楚怀王说:“如果楚国靠向秦国,他可以保证秦国可割让商于六百里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信以为真。等张仪回国后,他一面派人与齐国断绝交往,一面派逢侯丑为使者,去咸阳向秦国索要土地。可逢侯丑到了秦国后却始终见不到张仪。仆人们告诉逢侯丑,张仪摔坏了腿,需要治疗。
结果张仪让逢侯丑在秦国足足闲待了三个月。逢侯丑觉得事有蹊跷,就写信向秦惠王求证。秦惠王知道是张仪的计策,就答复说:“只要是相国答应的事情,寡人一定照办。不过,楚国好像还没有跟齐国完全断绝来往吧?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能听你的一面之词呢?等相国病好后,得到证实再说吧。”
逢侯丑只好把秦惠王的话转述给了楚怀王。楚怀王知道后竟然派人到齐国把齐宣王奚落了一番。齐宣王大怒,约定秦国共同攻楚。这时张仪才出来见逢侯丑。
张仪见到逢侯丑后故作吃惊地问:“将军怎么还在咸阳啊?难道那块土地还没交割清吗?”
逢侯丑说:“秦王说要等相国病好了,经过证实以后再说。”
张仪听了,瞪圆了眼睛说:“就我那六里土地,还需要什么证实啊?”到这时候逢侯丑才明白楚怀王是被张仪戏弄了。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派将军屈匄、景翠等率大军进攻秦、韩,在丹阳遭到惨败,被秦军斩首八万,统帅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多人被俘,并丧失了汉中地区。楚怀王仍不甘心失败,继续派大军攻秦,在蓝田再次被秦军击败。魏、韩两国也趁火打劫,占领了楚国上蔡,直攻到邓地。楚怀王迫不得已,只好撤军。楚国失去了齐国的救助后,秦军又在公元前311年,攻取了楚国的召陵,彻底征服了汉中地区,将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从此排除了楚国对秦国腹地的威胁,使秦国在与中原各国的力量对比上,取得了更大的优势。
综观战国时期,合纵与连横的局势始终变化多端。公元前325年,魏国想要摆脱秦国,于是与齐国联合伐赵,形成魏齐联盟。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又发起了“五国相王”活动,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形成了五国合纵的态势。公元前324年,张仪为破坏五国合纵,率兵出函谷关攻魏,两年后秦军又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魏惠王迫于秦国的压力,将推行合纵的相国惠施驱逐,任命张仪为魏相,“五国合纵”结束。
张仪死后,天下逐渐出现了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军事格局。秦惠王去世后,秦昭襄王即位。秦昭襄王的母亲是楚国人,所以秦昭襄王也娶了楚国的女子为后,秦楚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会盟,秦将上庸划给了楚国。合纵连横政策到公元前242年以后逐渐失去了效用,那时秦国用范雎的“远交近攻”,步步蚕食的方略,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天下形势,六国不过是在秦国的雄兵下苟延残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