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思想家,受到无产主义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说:“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作为标志的。”这位被恩格斯赞誉为里程碑式的人物,便是意大利人但丁。在恩格斯看来,但丁不仅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但丁著述很多,其中为解释《神曲》而写的一封信《致斯加拉大亲王书》和《论俗语》是他最为重要的两部文艺论著。

在前者中,但丁主要阐述了文艺作品的主题、主角、形式和目的等一系列内容。在他看来,诗歌具有多重意义,比如说,字面上的意义,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等。不管是哪一种意义,对于诗歌来说,都是可能存在的。不过,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说,讽喻意义是诸多意义中最为重要的意义。

在但丁看来,人的命运如何,全是人们自由选择意志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总结《神曲》整部诗歌的用意时,他说:“必须从寓言的角度看待全诗,主题就是人凭借自由意志,选择做善事,还是行恶事,最终受到各自应有的奖赏或者惩戒。”后来文艺领域内流行的“诗歌善恶报应说”第一次在但丁这里“崭露头角”。以往的文艺理论家只注重理论的说教,而但丁更看重诗歌对人实际行动的影响,就这一点来说,但丁的主张还是比较新颖和深刻的。

文艺作品不仅内容有多重意义,在但丁看来,文艺作品的形式也有多重含义。他认为,文艺作品的形式至少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文章的形式,也就是通篇作品的篇章结构。第二,是文章处理的形式,主要指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方法。

从艺术表现来看,《神曲》在处理方法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整部诗歌有韵律,也有修辞;有叙事,也有抒情,因而它是“诗的”;作品中既有现实的描述,又有虚幻的构造,因而它又是“虚实相间的”;在人物描写和场景刻画上,达到了栩栩如生的程度,因而它又是“描写的”;在叙事中,涉及古今事件,借题发挥,批评时弊,因而它也是“散论的”。总之,但丁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得《神曲》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中世纪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但丁明确宣称,《神曲》整部作品都是用妇孺皆知的俗语写成的。他所说的“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但丁认为,俗语就是小孩子一开始识字辨音时,就从周围的大人那里经常听到的语言。说得更简单一些,俗语就是我们不用遵循什么规则,就可以从最亲近的人那里学到的语言。除了俗语,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那就是罗马人称之为“文言”的拉丁语。虽然拉丁语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熟悉和青睐,也在一些民族中间流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掌握。而且,拉丁语对于人们来说太难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比较而言,但丁认为俗语比拉丁语更“高尚”,也更自然。因此,在创作《神曲》的时候,但丁不顾封建教会文学的陈规,毅然决然地使用了意大利的民族俗语进行写作。

总之,文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语言问题,是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初期创作家和理论家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但丁在倡导使用民族语言以及借助文艺作品关注人的问题等方面所提出的新主张,对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