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其笔名“伏尔泰”更广为人知,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学识渊博,不仅是诗人、剧作家,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是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1717年,伏尔泰因创作诗歌讽刺巴黎上层社会的糜烂生活,而被抓捕投入巴士底狱长达11个月。在监狱里,伏尔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部剧本《俄狄浦斯王》。在这部描写摄政王菲利普二世的作品中,他第一次使用笔名“伏尔泰”。出狱后,《俄狄浦斯王》在巴黎剧院上演,引起巨大轰动。伏尔泰一举成名,为此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美誉。

伏尔泰的文学主张和美学思想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一脉相承,其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在他的作品中,以哲理小说最有价值,在文艺史上开创了一种新题材——使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谬的故事,借此讽喻现实,阐明人生哲理。

在文艺上,伏尔泰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运用古典形式创作诗歌和悲剧。尽管此时他已经具有新时代的精神和历史发展的观点,但骨子里却仍旧是个古典主义的信徒。因此,在他的眼中,只有罗马奥古斯都时代和法国古典时期的艺术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与伏尔泰反对原始野蛮的状态不同,法国启蒙运动的另一位代表人卢梭则认为近代人的出路在于回归自然,换句话说,就是要人们回归到原始的野蛮状态。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卢梭一直对近代文明社会抱有敌对和蔑视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存在,使他不断地幻想回到大自然的田园风光中去。不仅反感近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卢梭对近代的文化和艺术也持有消极的看法。在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里,卢梭曾经明确提出风俗和艺术相互败坏的观点,并指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没有多大益处。尽管卢梭以清醒锐利的眼光看清了近代西方文化和艺术的腐朽之处,但他没有提出近代文艺发展的方向和建议,只是盲目地号召人们禁止戏剧,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清除腐朽文艺的影响。可见,卢梭在文艺方面的主张是有局限性的。

虽然卢梭本人倾向于否定文艺,但是他的作品还是给近代欧洲的文艺带来一丝新意。他的作品《新爱洛伊丝》,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在这部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品里,卢梭极度渲染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痛苦。作品出版之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这部小说树立了解放人类情感的旗帜,并在文艺创作中首先使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以及自由浪漫的思想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

把伏尔泰和与他同时代的卢梭相比,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伏尔泰的整个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他比多愁善感的卢梭更多地站在启蒙运动的主流之中。如果说在18世纪,伏尔泰是两者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位,那么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卢梭恐怕是更富有创造性的一位。这是因为直到今天,他的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仍旧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