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漆画

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一件被漆成朱红色的漆碗。由这件漆器可知,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用漆做涂料了。《韩非子·十过》中曾说四千多年前舜、禹在位时,因使用髹漆(把漆涂在器物上)木器,而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

从众多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到了商周时期,漆绘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陕西茹家庄西周墓出土木棺的黑褐色的漆皮上,绘有大量云纹。从岐山贺家村周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用朱黑色漆彩画的几何化的动物纹。

春秋战国是中国漆画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逐渐发现漆器具有轻便、坚固以及耐酸、耐热、防腐等众多优点,于是开始大量使用漆器,而漆器上面的装饰绘画自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于漆树的生长地是南方,所以漆器在南方发展得快,楚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已经掘出的数千座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漆绘木器。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了一件楚漆奁,上面绘有人物出行场面。这个漆奁是我国,也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画。整幅画高5.2厘米,长87.4厘米,画面以黑漆为底,用了朱红、翠绿、熟褐、白、黄等多种颜色,以平涂、线描、勾点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楚人迎接宾客时的场面。由于这幅画没有任何神秘、礼教色彩,表现的全是世俗生活,所以常被人认为是中国早期的风俗画。另外,画面构图混合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全幅图以五棵随风摇摆的柳树为间隔,分别描绘出行、会合、交谈等情节,一面互相独立,一面又互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与此同时,这幅画还通过将远处的人物稍稍抬高的方法,使画面产生了一定的空间感。

1978年5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了大量的战国漆器。内棺两侧描绘了方相氏带领神兽驱疫的傩仪图,并画了众多鬼怪。内棺上的漆画基本对称,画面用整齐的方框分割成各相对独立部分,内容神秘诡异,以蛇形为主要装饰图案。

此外,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木衣箱盖上的漆绘图样也十分丰富,有的画的是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有的画的是二十八宿和青龙、白虎等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乐舞图》在笔法上粗细不一,有的平涂,有的只画了轮廓,相比于内棺漆画,看起来更加率意洒脱。这些奇异的人和动物混合的形象与棺上画的形象,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应该是巫师的娱神之作。

汉代漆画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漆器制品易于保存,汉代漆器业又十分昌盛,所以汉代留下来的漆画作品十分丰富。汉代漆画按照其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等因素,一般可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三个时期。

西汉初期的漆画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变形云气纹、几何纹、龙凤纹,以及人纹、动物纹,构图虽然繁杂,但并不凌乱,采用的是单线勾勒和平涂互相结合的手法,笔势灵活多变,以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漆棺为代表。

这具彩绘漆棺分为四层,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而最精美的要数第二层和第三层。第二层为黑底彩绘漆棺,上面绘有气势磅礴的云气纹。云气纹中有90多个形态各异、生动多变的仙人和禽兽彩绘。那些仙人有的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有的满弦将射,而被射物则翘尾回首,惊恐奔逃;有的托腮而坐,若有所思……凡此种种,形态匀称,活泼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运动感,形成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画面和富有音乐感的、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漆棺上画着象征天体的云气,表达希望死者随云气飞升的愿望。这种表现,与当时的升天思想有关。第三层为朱底彩绘漆棺,外表绘有朱雀、龙、虎和仙人等祥瑞图像。棺木的头挡板处中部画着一座高山,山体两侧各有一只昂首跳跃的鹿,四周画着云气纹;足挡板上画着眼圆齿利、看起来十分凶猛的双龙;左侧板中部画着一座朱色高山,高山两端,一端是黑色巨龙,一端是斑纹猛虎;右侧板上满是繁杂的勾连云纹。

西汉中晚期漆画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比不上前期。这一时期的漆画多为展现现实生活的题材,例如乐舞、杂技、出行等。东汉时期,漆器的发展继续呈现衰落趋势,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出土的漆器中,最能代表东汉后期漆绘人物的工艺品就是竹编彩箧。漆箧上的孝子故事和玳瑁(一种有机宝石)小盒上画的羽人,都是当时流行的题材。这些漆画形象简朴、神态各异,油彩也调配得非常好。

漆器的颜色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接触空气会因氧化转为棕红色,厚重一些就会接近黑色,这就是“漆黑”一词的由来。而漆器上的红色,是用天然矿石硫化汞和漆调制而成的,不仅颜色鲜艳,而且不会褪色。所以漆器主要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