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明末清初,终于进入到了一次总结期,而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便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既辩证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又批判性地发展了传统美学思想,可谓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之作用。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因晚年居住在衡阳西北的石船山,因此世称“船山先生”。他是清代初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建立的美学体系主要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情景说。

王夫之在对诗歌意象的结构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将“诗”与“意”做了区别,指出诗歌的本体是“意象”,也就是指,对于诗来说,最本质、最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

前人提出过“诗言志”的观点,“志”是指作者的志向、意愿、思想感情,“意”也是这个意思。王夫之指出,“诗”不等于“志”和“意”。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而在于它的审美意象如何。一首诗若没有意象,只是在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并不是一首成功的诗歌。

王夫之认为,诗歌最本质、最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而诗歌的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换句话说,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在这里,王夫之强调“统一”,孤立的景不能成为审美意象,孤立的情也不能成为审美意象。景中要包含着情,情要在景中表现。情与景结合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这种结合是内在的统一,就可以构成审美意象。

王夫之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诗人感受到这种美,将心中的情感与眼中的景象相融合,创造出审美意象,这一审美意象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是对自然景物真实而完整的表现。这样的审美意象中就包含着艺术美,能够让人产生美感。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然界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美呢?他认为,审美心胸是人们感受美的重要条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一个人如果对生活漠不关心,或者心中充塞着对功利的追求,就不容易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只有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纯洁、愉悦的心,才能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在此基础之上,王夫之又对诗歌意象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分析了诗歌意象的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和整体性四大特点。

真实性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所有的艺术创作虽然不可避免地有创造、有创新、有传奇性等,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审美意象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要求作者不去用自己的情感、语言等破坏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情感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开心的时候看到的景物觉得都是美好的,不开心的时候则完全相反。王夫之是反对这种情况的,他认为事物是客观的,有多方面的性质,人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限制、影响和破坏事物的这种客观和完整。

既然事物包含多方面的性质,人在创造审美意象时是对事物真实而完整的反映,那么审美意象中就包含着事物的多个方面,诗歌意象就具有了多义性。而且不同的人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自身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因此,对于同一首诗,同一个意象,不同的欣赏者的感受就会不同。另外,诗歌意象是在作者对事物直接的、瞬间的感受和审美中产生的,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和整理,因此,诗歌意象中蕴含的情意就带有不确定性,是宽泛的,具有多义性。

诗歌意象还具有独创性特点,这也是由诗歌意象的产生过程决定的。事物对人直接触发,使人瞬间产生某种感受和情感,在这种灵感下创造出审美意象。诗人受到感发产生审美意象的过程是不可重复的,因而蕴含着某种情感的诗歌意象也是不可重复的,具有独创性。

诗歌意象还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一首诗中的意象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血脉流通的整体。王夫之认为,贯穿诗歌意象的“血脉”是一种自然的连接,并不是靠词语和意义按照逻辑推理、刻意的安排连接在一起,而是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动,心中的情感随客观事物的影响而变化、流动,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意象的组合。只有反复涵泳,想象诗中的景象,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诗中意象变化与承接的关系,就能感受到诗歌意象的整体性。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因为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思想、相同的伟大成就,以及同样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他们都属于士大夫阶层,亲身经历了明朝的腐败与灭亡,也亲身经历了抗击清军、挽救晚明残局的军事斗争。在他们看来,明清易代正是他们的亡国之痛!因此,他们的思想之旅是从反思明朝灭亡教训开始的。

首先,他们都认识到过度的君主专制是导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根源,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主张应该设法限制和制约君权,并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其次,他们也深刻认识到宋明理学导致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的学风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学问要切合实际,要研究和学习对国家、社会有用的学问,而不是空谈性命之理。而顾炎武更是身体力行,一生走遍祖国山川,实地考察地理,完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经世之学”的皇皇巨著。最后,在对现实世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成为唯物论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对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几乎所有的命题都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代表着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