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诗人中,能与李白齐名的,只有杜甫一人。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工部、杜少陵。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20岁时开始在外游历。35岁时,杜甫来到长安,一心想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此他再次参加了科举,结果还是名落孙山。此后,他在长安逗留了10年,看尽民间疾苦,历尽辛酸,由此也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创作了很多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与此同时,他不断向玄宗、贵族献诗,希望能得到入仕的机会,可最终只做了个芝麻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获,押解到长安。其后,不断有官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杜甫满心悲愤,写下了《春望》《月夜》《哀江头》等名篇。后来,他听说唐肃宗在灵武登基,赶去投奔,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很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去华州期间,杜甫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这便是传世名作“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因为它们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并赋予历史事件以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都以单个人、单个家庭为切入点,以他们悲惨的经历展现战乱带给全体百姓的痛苦。而将强烈的抒情融入叙事中,恰是杜甫诗歌的普遍特色。这种诗歌表现手法此前从未出现过,使得杜甫的诗歌迥异于盛唐其他诗人。

尽管杜甫在古体诗创作方面成就显赫,不过,他在律诗方面的成就却更高。他拓展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仅用律诗写宴饮、旅行、山水,用律诗咏怀,还用律诗写社会现实。另外,他还创作了很多律诗组诗,组诗能更好地提升律诗的表现力。杜甫的律诗组诗代表作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杜甫的律诗精于炼字炼句,他曾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一旦完成,别人往往连一个字都不能改动。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说他的感情悲慨、博大、深厚,顿挫是说他的表达起伏波**、低回往复。另外,他还有很多别的艺术风格,比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写得淡雅从容,十分飘逸,这和他在那段时期闲适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过,这样的时光非常短暂,杜甫的人生大半都在坎坷波折、颠沛流离中度过,因而他的作品也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

格律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它起于南北朝,成型于唐代。格律诗按行数多寡,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四行,律诗通常为八行。在律诗中,两句为一“联”。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按每行字数多寡,又可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格律诗,尤其是律诗,在平仄、用韵、对仗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第一,平仄就是声调。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音调分为一、二、三、四声,而在古代,音调指的是“平”“上”“入”“去”四声。除“平”以外,“上”“入”“去”都为仄。在格律诗中,必须做到平仄相对。第二,用韵。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绝句的押韵规则是第二句、第四句要押韵,第一句可韵可不韵,第三句不韵。在律诗中,押韵的规则是偶数句必韵,第一句可韵可不韵,奇数句不韵。第三,对仗。绝句不要求用对仗。但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