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诗坛一度盛行西昆体。西昆体大多在内容上毫无可取之处,只是一味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很少抒发真情实感,只是为作诗而作诗。只有诗人林逋的诗比较清新。比如他写的《山园小梅》,其中就有被传唱千古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但林逋一人无法改变西昆体走向没落的命运。因为宋代的文人日益反对浮靡文风,倡导以写作“传道明心”,乃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

宋仁宗统治时期,诗文革新运动进入**,代表人物皆为北宋文坛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曾巩等,而欧阳修被视为其中的关键人物。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在北宋政坛享有很高声望,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如梅尧臣、苏舜钦等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洵受过他的引荐,苏轼、苏辙和曾巩更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因此由他担当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军人物,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在文风革新方面,欧阳修以韩愈为典范,但并不完全迷信韩愈。韩愈曾提出“文以载道”,说文章是为说明道理存在的,在其中道理才是最主要的。欧阳修对此非常赞同,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文和道的关系。欧阳修强调,文只是表现方式,道才是真正的内涵,文取决于道。他同时指出文具有独立性,要做到文道并重,这一观点将文学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使文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欧阳修是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叙事言之有物,议论慷慨激昂,抒情淋漓尽致,而且他的散文形式也多种多样,古文、辞赋、四六都是他擅长的文体。另外,他不求对偶工整,成语故事的使用频率也较低,从而使得四六这种古老的文体重新焕发出生机。

在诗风变革上,欧阳修主张诗歌创作要重视现实生活,主张在诗歌中运用散文创作手法,并加入议论,他的诗歌往往能将叙事、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既引人深思,又富有趣味。

欧阳修的成功法宝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与其素养密切相关。一是在于他能严格要求自己。据说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必会把它贴在墙上,以便一边朗读,一边修改。结果通篇下来,可能改得一个字也不剩,也可能二三百字的叙述最后凝练到用几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所以读欧阳修的文章,往往给人“增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之感。

二是欧阳修做学问极其勤奋,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他的法宝就是“三上”和“三余”。所谓“三上”,就是“马上”、“厕上”和“枕上”,“三余”就是一日之余(傍晚)、一年之余(冬天)和雨天。

三是活到老学到老。传说欧阳修退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点灯苦读。他的妻子打趣道:“你还怕老师骂你吗?”欧阳修却说:“我是怕将来的年轻人骂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