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文学繁荣发展,大家不断涌现,苏轼堪称其中最优秀的一个,他的词、散文、诗歌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才华横溢,既是散文家、词人、诗人,又是书画家、美食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识修养颇高。21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担任主考官的欧阳修对他非常欣赏,将他收为门生。苏轼进入官场后不久,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和老师欧阳修都是保守派,与王安石等改革派存在巨大分歧。眼见保守派接连遭到贬黜,苏轼主动请求调到外地,很快被调到杭州做通判。之后,苏轼又先后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官。苏轼在湖州为官期间,发生了“乌台诗案”。

当时,改革派的李定等人对苏轼的诗断章取义,诬蔑他讽刺宋神宗。苏轼被抓入狱中,险些被处死,幸而宋太祖曾规定不杀士大夫,又有很多大臣帮他求情,苏轼才逃过一劫,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45岁。到了晚年,苏轼更是接连遭到贬黜,甚至被贬到偏僻无比的海南。可正是这种坎坷的遭遇成就了文学大家苏轼。被贬到黄州的那4年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诗歌《寒食雨二首》都写于那段时期。

继柳永之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步就是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在苏轼看来,诗和词具有相同的本源和表现功能,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他致力于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此前,词多表现女性化的柔情,苏轼将其拓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此前,词多表现男女爱情,苏轼将其拓展为表现个人性情。这样的拓展使得词也可以像诗一样全面展现作者的个性。宋词有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对词的改革,引领了豪放派。

为了使词真正拥有诗的功能和地位,苏轼特意将诗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词中,最典型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加入题序,二是加入典故。

在苏轼之前,张先已开始在词中加入题序,但并没有普及。而苏轼在写词时,也像写诗一般大量采用标题加小序的形式,将题序和词变成了统一的整体。另外,不同于张先的题序,苏轼的题序拥有更多的功能,有的是为说明词的创作缘由,有的则是用来补充正文。

苏轼是第一个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的词人,这样既能做到用尽可能短的文字叙事,又能做到用曲折婉转的方式抒情,被后世很多词人沿用。

在散文创作方面,苏轼倡导多样化文风,他的散文因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苏轼长于写议论文,史论、政论、杂说、书札、序跋等都写得十分出色,代表作有《日喻》《平王论》《留侯论》等。苏轼的叙事文中也多夹杂议论,夹叙夹议,同时兼顾抒情。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这是一篇叙事记游散文。同类型散文通常是先记游,再议论,这篇散文却先议论,再由议论引出记游,最终又以议论结尾,叙事与议论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成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此外,苏轼在辞赋创作方面也成就颇高。《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他的辞赋名篇,前者以说理为主,展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后者以叙事写景为主,颇具诗情画意,总体而言,后者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要逊色于前者。

苏轼的诗歌同样成就不俗,现存2700多首,其中很多以社会现实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他一生坎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阅历丰富,因此善于从平常事物中总结客观规律,这在他的诗歌中亦有所体现,比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借助鲜明生动的意向,将自然现象提升到哲理高度,这便是理趣诗。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也是同类型的佳作。

苏轼文学成就非凡,对当时和后世的文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宋有名的文人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他的学生,直接受其影响。而后世文人也纷纷借鉴他的作品,南宋辛派词人、明代公安派、清代袁枚及陈维崧等人都受他的作品影响颇深。

发明家苏轼

现代人对自来水早已司空见惯,但早在宋代时,中国就有了自来水系统,它的设计者就是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惠州时,好友王敏仲正巧是广州太守。苏轼听说广州城里的穷人喝的水又咸又苦,到了春夏两季,因饮水不干净导致传染病高发,死伤者众。于是他写信给王敏仲,建议王敏仲将离广州城二十里远的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城中。他还在信中写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一步,在滴水岩下开凿一个用于盛水的大石槽;第二步,砍一些粗竹子,打通竹节后首尾相连,并在连接处用麻绳、漆密封好,以此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引入城中;第三步,在城内也设置一个大水槽,储存引入的山泉水;第四步,再用竹管将水分引到设置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小水槽。

王敏仲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广州城建立起了自来水系统,从此,广州人就喝上了干净的山泉水,最重要的是,这个自来水供水系统只花了数百贯钱!而广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