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在白话小说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文言小说,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原本家境殷实,后来经历改朝换代,家道中落,生活艰难。蒲松龄从小就对民间文学很感兴趣,30多岁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他广泛搜集民间有关神仙鬼怪的奇闻异事,并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耗时30多年才完成这部著作。“聊斋志异”这个书名初看很难理解,其实“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就是记述,“异”就是奇异的故事,连起来就是“在聊斋中记述的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近500篇,大多数篇章讲的都是神仙鬼怪的故事,表面看来与现实并无多大关联,实际却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批判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

《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全书塑造了大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常用外界环境来烘托人物性格,比如《婴宁》一篇,写婴宁的住所幽静、整洁,充满鸟语花香,正合了她天真烂漫的性格;有时也会加入很多心理描写,从而更加深入、细致地表现人物性格,比如《促织》一篇,在刻画主角成名时就借助心理描写将他内心的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表现在情节方面,各篇小说情节上的差异导致《聊斋志异》呈现出多样化特色。《聊斋志异》中有很多篇章篇幅较长,情节丰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比如《聂小倩》《西湖主》《画皮》等。不过,也有不少篇章篇幅很短,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可言,比如《婴宁》一篇,主要讲述了婴宁美好的性格,《王子安》一篇则讲述了王子安以为自己在乡试中高中的短暂幻觉,长短参差的布局结构启发了后世的小说创作,并使小说的类型与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第三表现在语言方面,《聊斋志异》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语言比一般的文言文要通俗得多,并融合了口语特色,很容易读懂,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各具特色——书生文人之类语言文雅,市井小民的语言则充满生活气息。另外,小说中还加入了一些诗句,不少篇章的语言有诗化倾向,某些叙事语言也带有诗歌特色,显得十分含蓄,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聊斋志异》于康熙年间问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百姓争相传阅,文人也纷纷效仿,掀起了文言小说创作的热潮,出现了袁枚的《子不语》、纪昀也就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佳作。日本有些著名的作家如芥川龙之介等,甚至都曾模仿《聊斋志异》创作类似的志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