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652年)。相传当年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从印度带回了许多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用来供奉和珍藏这些宝物。不过到现在也没人知道,玄奘珍藏的那些宝物在大雁塔的哪里。

大雁塔是一座砖仿木结构的塔,采用楼阁形式,整体为方锥形,平面为正方形。塔通高约64米,共分七层,各层都由青砖砌成。整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许多地方都在模仿唐代建筑,显得严整大方。塔内各层都有楼板,设置扶梯,可以直通塔顶,塔上珍藏着舍利子、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文物。

大雁塔塔基有4米多高,四面都开有石门,门楣上有十分精致的线刻佛像,其中西门的线刻线条流畅,雕刻技法精妙,刻的是《阿弥陀佛说法图》,据说出自唐代画家阎立本之手。在南门的门洞两侧嵌有两块石碑,分别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西侧,由右向左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位于东侧,由左向右书写。两块碑均由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两碑规格相同,都是下宽上窄,碑座为方形,上面刻有图案,后人称两碑是“二圣三绝碑”。

塔基上面是七层塔身。第一层有通天明柱,上面有四幅长联,描写了唐代的人物故事。楼梯处放有一块“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描写的是玄奘西天取经的传说。这一层的洞壁两侧还有许多题名碑,当时的文人名士有“雁塔题名”的风俗,因此这里留下了很多文人的手迹。另外这里还有叙述玄奘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和“玄奘译经图碑”。

在第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大雁塔的“定塔之宝”——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在两侧的塔壁上,有很多名人留下的书法手迹,多半是唐代诗人在塔上即兴所写,另外还有两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

第三层塔室中存放有珍贵的佛舍利,相传是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舍利放在一个木座上。

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

第五层有一块释迦如来的足迹碑,该碑是一块复制品,原碑为玄奘法师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碑上佛教内容丰富,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的说法。

第六层中悬挂有五首五言长诗,分别为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所作。752年晚秋时节,五人相约同登大雁塔,每人即兴作了一首诗,流传至今。

站在大雁塔第七层,可尽赏西安古城风景。在塔顶中央,刻有一朵大莲花,莲花分两层,共28个花瓣,其中内层的14个花瓣上分别刻有一个字,可连成两句诗,而且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法,其中一种读法为:“人赞唐僧取经还,须游西天拜佛前。”

都料

在汉、唐时期,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人发展成一个工种——“都料”。这些人的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进行建筑设计与现场指挥,这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首先会按照自己的规划,在墙上画上图线,然后指挥工人按照这些图线进行施工。在房屋建成以后,他们通常会在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一直到元代,人们仍在使用“都料”这个称呼。“都料”这一工种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