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也被称为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建筑宏伟壮观,浮雕精美丰富,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柬埔寨的国旗上有吴哥窟的标志,可见它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12世纪中期,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在吴哥定都,因为他信奉毗湿奴,所以希望能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既作为寺庙,又作为都城。后来婆罗门主祭司诃罗为他设计了这座建筑,并经过几十年的修建,最终建成。建成之初,吴哥窟被称为“毗湿奴的神殿”。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随着国王改信佛教,吴哥窟成了一座佛寺。

1431年,吴哥王朝因为暹罗入侵随之灭亡,后来迁都到了金边,吴哥窟被遗弃。吴哥窟逐渐被森林淹没,除了少数当地人,外界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1586年,一位西方旅行家偶然游历到了吴哥窟,但他的发现在西方没有引起重视。1857年,一位法国神父把吴哥窟写进了自己的游记中,同样没有引人注意。直到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偶然发现了这座古城遗址,震惊不已,他在著作中夸赞这里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留下的遗迹更让人震撼,这才引起外界的关注。随着世人目光不断投递到这里,这座被堙没了半个世纪的古城重新焕发光彩。

从布局上看,吴哥窟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外面围有护城河,护城河里有围墙,围墙之内葱葱郁郁,中心是一座金字塔式的祭坛。

吴哥窟的护城河围绕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13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矮围墙,砂岩砌成。护城河在正东和正西各有一道堤,通往城池的东门和西门。护城河距离城池有30米,城外是一道长围墙。这道围墙东西长1025米,南北长802米,高4.5米。围墙正中有230米长的柱廊,柱廊中央开有三座塔门,其中中间的塔门是正门。这些塔门十分宽阔,能通行大象,所以也被称为象门。塔门的顶部原先有装饰物,但已经残缺不全。除正面的塔门之外,围墙的其他三面也开有塔门,但都比较窄小,少有人走。

围墙之内是一个大广场,面积有82公顷,主体建筑寺庙位于广场中心。这片广场并非真正的广场,而是当初皇宫和其他建筑的遗址所在地。当初这座城既是一座寺庙,也是国家都城,如今仅有寺庙保存下来,其他建筑大都消失殆尽,成了现在广场的一部分。

从西边的正门进城之后,有一条大道通往城中央的寺庙。这条大道长350米,宽9.5米,高出地面1.5米。这条大道南北各有一个七头眼镜蛇保护神,各有一座藏经阁,还各有一座水池。

大道尽头是金字塔式的寺庙。寺庙共有三层,越往上面积越小,每一层都设有回廊。有人认为三层须弥台分别象征着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而三层须弥台组成的这座金字塔式的寺庙则象征着古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那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城外的护城河又被认为象征须弥山外的咸海。上面两层须弥台的位置并不是位于下一层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东边一侧,这主要是考虑到朝向的问题,东边的台阶会比西边的陡一些。在金字塔式寺庙的顶层,矗立着五座宝塔,象征着须弥山上的五座山峰。这五座宝塔呈梅花点状分布,中间的宝塔最大,各塔之间距离开阔,有游廊连接。

吴哥窟的布局严格遵守对称的美学要求。首先是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南北对称,无论是护城河、围墙、塔门、通往寺庙的大道,还是大道两侧的守护神、藏经阁、水池,以及金字塔状寺庙,都十分对称;再就是难度更高的旋转对称,从东、南、西、北四面看去,整座建筑是对称的,从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角看去,整座建筑还是一样的。

吴哥窟将古代建筑技艺发挥到了极致,用传统的宝塔、回廊、祭坛等和谐统一地组合到了一起,并且规模宏大、布局对称、细节精美,是柬埔寨高棉建筑艺术的巅峰。

柬埔寨国旗

柬埔寨的国旗主体颜色为红色和蓝色,其红色宽面中间绘有白色镶金边的吴哥庙,吴哥庙象征柬埔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吴哥窟所属的吴哥古迹与中国的长城、印度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吴哥古迹的精髓在大、小吴哥,如今所说的吴哥窟其实是小吴哥,也是所有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庙宇。吴哥窟曾被这样赞誉:“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