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乐又称清商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并在当时的各类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在融合旧有相和歌以及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魏书·乐志》记载,魏孝文帝征讨淮汉地区,之后魏宣武帝定都寿春,随即收集了从中原地区传来的《明君》《圣主》《鞞舞曲》《公莫》《巾舞曲》《白鸠》及《拂舞曲》等旧曲,加上江南的吴歌以及荆楚西声,统称为清商乐。文中提到的《明君》《圣主》等乐曲,均是旧有的相和歌,因此清商乐可以视为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清商乐中虽然包含一定数量的相和歌,但其主要组成部分首推南方民歌,又以江南的吴歌以及荆楚西声为主体。

吴歌也叫作“吴声歌”,指的是江南一带的民歌。晋室东渡对吴歌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吴歌的最初演唱形式以“徒歌”为主,也就是清唱,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吴歌开始传入上层社会,并在演唱时配以乐器伴奏。这一时期的吴歌已经和最初形态的吴歌出现明显的差别。

吴歌反映的内容,有很多与爱情等情感生活有关,《子夜歌》《西洲曲》《欢闻歌》《前溪》《阿子歌》等便是这一类的歌曲。如《子夜歌》共包括二十四首乐曲,相传由晋代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写的全部都是男女恋情,其中一首歌词写道:“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深刻表达了一个痴心的凡俗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及对婚姻失败的感叹。此外吴歌也有反映民间祭祀的乐曲,例如《神弦歌》,以及反映宫廷生活的《春江花月夜》等。

荆楚西声也叫“西曲”“西曲歌”,主要指以江陵地区为中心,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周围地区流行的南朝民歌。荆楚西声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倚歌”和“舞曲”。倚歌的伴奏有鼓吹之乐但没有弦乐,通常短小精悍,歌词大都为五言四句的短诗,《清商曲辞·西曲歌》收录的《青阳度》《女儿子》《来罗》以及《夜黄》等乐曲,均属于倚歌。西曲中的舞曲大都为大型的歌舞,在南朝初期,进行西曲歌舞曲表演的舞者为十六人,舞曲的歌词由多首五言四句的短诗构成。倚歌和舞曲有所区别,但也存在交叉表演的情况,例如西曲中的《孟珠》一曲,一共可以分为十节,其中前两节属于倚歌,后八节则属于舞曲。西曲现存一百四十二首,内容多描述别离之情、商人妇的相思之苦以及劳动者的爱情生活等,主要作品包括《江南弄》《三洲歌》《莫愁乐》《乌夜啼》《江岸上云乐》等。

清商乐大都柔婉清丽,富有清新自然之美,抒情性强,主要用于宫廷宴飨、娱乐等活动,受到宫廷的重视和喜爱。伴奏乐器上,西曲多由箜篌、琵琶、筝、铃鼓等乐器伴奏,如《乐府诗集》里记有:“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其中就有关于所用乐器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