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音乐非常繁荣,而与之相关的音乐理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记谱法不断地演进,宫调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唐代有多种记谱法,譬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管色谱、舞谱等。

文字谱是一种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记谱法,所使用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文字谱的记谱方式繁复难懂,除了少数专业的音乐人,普通人很难看懂,因此在传播和普及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份古琴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原谱为唐人手抄,之后由六朝梁代的丘明传谱。

减字谱是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古琴记谱法,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相传发明者是唐末的古琴演奏家曹柔。这种记谱方法选取文字谱指法、术语中较有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只记录其中的音高和演奏法,因此得名“减字谱”。和文字谱相比,减字谱的记谱方式要简便许多,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张右衮在他的《琴经》一书中曾有“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的评价。通过减字谱记谱而得以传世的琴曲有很多,其中最早的一首是姜夔创作的《古怨》。

工尺谱又名“半字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流传广泛的记谱法,和很多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有紧密的联系。工尺谱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通常将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对于同音名的不同音高,工尺谱采用在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向下撇的方式予以区分,或者是加偏旁“亻”的方式。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管色谱是燕乐半字谱中的一种,主要用于为笛子、笙等乐器记谱,同时为宋代俗字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李谟笛》中曾有“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的描述,其中的“曲谱”,指的就是管色谱。

舞谱是一种记录舞蹈动作和队形的记谱法,在唐代时期已经出现。敦煌石窟中曾经发现两卷唐五代时期的舞谱残卷,其中含有八支舞蹈的舞谱,其中主要用“据”“摇”“送”“舞”等词记录舞蹈的动作,发展到宋代,则多使用“雁翅儿”“龟背儿”“海眼”“回头”等术语来记录舞蹈时的动作。

唐乐

隋唐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近三百年时间里,日本先后二十二次派来遣隋使和遣唐使。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回国时曾带回《乐书要录》十卷,以及律管、方响等各种乐器,学问僧最澄、义空回日本时也带回多种唐代乐器。在今天日本的奈良东大寺内,还保存着中国传过去的许多艺术珍品,包括音乐书籍、乐器和乐曲,并且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唐代传去日本的乐曲当中,有许多成为日本当时雅乐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左方乐”。

为了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也派遣了许多人去日本,皇甫东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天平二年,皇甫东朝和一同被派往日本的女儿皇甫升女在日本表演“唐乐”,引起了巨大反响。后来由于交通困难不能回国,皇甫东朝和女儿定居在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