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音乐专指在中世纪及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音乐相对应的音乐。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从拉丁歌曲开始发展,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也相继发展,与宗教音乐只重视声乐不同,世俗音乐对器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拉丁歌曲是以拉丁语诗歌作为歌词的歌曲,其代表是圣母院乐派,他们采用的音乐形式旋律自由,不依附圣咏曲调,遂逐渐与宗教仪式失去联系,成为供人自由创作的体裁。

早期演唱世俗歌曲的歌手,虽然也属于流浪艺人,却以职业乐师的身份出现,卖艺谋生并自发组织了乐师行会,提供专业训练,作用和现代的音乐学院相当。

另一个音乐创作的重要群体,是中世纪时期的骑士阶层。他们作战时是能征善战的勇士,到了和平时期就过上了漂泊的生活。这些骑士大都受过教育,比较喜欢吟唱诗歌,因此他们经常把自己漂泊生活中的感触写进诗歌中。这些骑士创作的音乐大多采用单声部的方式,而且会有乐器伴奏。人们称他们为“游吟骑士”或者“游吟诗人”。游吟诗人音乐在法国最为繁荣,以至于法国游吟诗人成为世俗音乐的代表。

14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种叫“猎歌”的标题性多声部音乐,与教会音乐在形式上有着很大差别。这种音乐体裁采用的是多声部轮唱的方式,以旋律来模拟日常生活中狩猎或者集市的场景,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猎歌由于活泼欢快的特性,一经出现,立即风靡法国。

这个时候,法国的宫廷势力不断增强,贵族纷纷在自己的家里设置私人的小教堂。为此,宫廷需要大量的音乐家为贵族服务,那些贵族开始和教皇争夺优秀的音乐家。在这些音乐家中尤为突出的是纪尧姆·德·马肖。

14世纪的欧洲音乐被称为“新艺术”时期。这个时期王权逐渐超过了教会的力量,世俗音乐开始与宗教音乐平分秋色。

马肖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兼诗人,他提倡用心灵去创作,在音乐方面他进行了很多创新,例如把游吟诗人采用的单声部音乐同复调创作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多声部世俗音乐。这类音乐为二声部或者三声部,人声和乐器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旋律的变化也非常丰富。马肖一生创作了很多歌曲,涉及很多题材,其中以四声部的《圣母弥撒曲》最为著名。他曾请人誊抄了自己的所有作品,送给宫廷的贵族们,因此而成为西方第一个将自己所有作品都保留下来的人。

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时代过渡的标志是来自英国的勃艮第乐派。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最大不同就是对协和音与不完全协和音的认识。中世纪音乐家只重视数字和理性,却忽略了声音。英国音乐因为地理因素,一直与欧洲大陆的音乐有显著的不同,更加注重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倾向主调风格,而最鲜明的特点是对三度、六度音程的自由运用,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世纪乐器

世俗音乐的大力发展,使不被宗教音乐重视的器乐在民间广为流传。中世纪的乐器种类比古希腊罗马时期要多很多,主要分为弦乐器和管乐器两大类。

这个时期的弦乐器已经分拨弦和弓弦两种。拨弦乐器有竖琴、鲁特琴、索尔特里琴和吉他。鲁特琴起源于阿拉伯,在文艺复兴时期最为繁盛。索尔特里琴是一种琴身有角,在扁平音箱上拉弦进行弹拨的乐器。弓弦乐器主要是绞弦琴,它由钢琴式键盘、可以转动的木轮和一组琴弦构成。木轮转动起来能使琴弦振动,起到弓弦的作用。演奏者在表演时一手转动手柄,另一只手则在键盘上弹奏。绞弦琴在中世纪初期被称为轮擦提琴,是现代小提琴等的雏形。中世纪的管乐器有笛类的横笛和竖笛,还有双簧管类的肖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