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克劳德·德彪西,在他那个年代,各行业都出现了印象主义的代表,印象主义诗人在写作上追求辞藻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如马奈、莫奈注重景色的瞬间变化,这都为德彪西在音乐上形成印象主义特征带来影响。

德彪西于1862年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莱,10岁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8岁学习作曲,之后便走上音乐之路。

在音乐学院期间,德彪西就有离经叛道的倾向,他忽视精确线条和曲式的重要性,在听觉和音效效果上敢于大胆创新,不光令老师们头疼,还引起不少人的注意。1884年,康塔塔(即清唱套曲)《浪子》一举获得罗马大奖,说明他的颠覆性创作还是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德彪西的创作趋于成熟,作品体裁也日渐丰富,如合唱、歌剧、钢琴曲、歌曲、室内乐等。

《夜曲》是德彪西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那时他的生活正处于困难时期,和女友结束了多年的感情,微薄的出版费又让他无法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夜曲》成为德彪西众多作品中最具“印象主义”特征的一部。《版画》是一部钢琴曲作品,与《夜曲》同一时期创作。该作品包括三首乐曲:《宝塔》带有东方特色;《格拉那达之夜》是伤感的西班牙舞曲;《雨中花园》则具有法国特色,旋律流畅优美,触人心弦。

1905年,德彪西从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所绘的《波涛汹涌的卡那加瓦》中获得了灵感,用音乐绘制了一幅描绘大海的蓝图,起名为《大海》,之后还创作了两部钢琴套曲《意象集》和《儿童乐园》。《意象集》包括《春天舞曲》《伊贝利亚》《吉格舞曲》,这3首乐曲创作于不同年代,《伊贝利亚》是西班牙风情的写照,里边加入西班牙民间舞蹈塞规迪亚的节奏与旋律,再以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南国夜色,使人们笼罩在朦胧的黎明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圣诞节》和《英雄摇篮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曲家为纪念战争中牺牲的朋友而创作的,倾诉了自己的反战思想。

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在德军的轰炸中死去,他本来想创作一组有6首奏鸣曲的套曲,在临死前只完成了其中3首。他的奏鸣曲在出版时只有一行简短的标题:“克劳德·德彪西——法兰西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