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学者们已达成的共识,要定义“文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针对本书所需要的方向,拉里·萨莫瓦尔(Larry Samovar)和他的同事为“文化”提供了一个清楚且全面的定义:“我们共享和学习的语言、价值、信仰、传统和习俗。”

这个定义表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感知和定义的问题。当你将自己定位为某种文化的一员时,你必然会认可自己和他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并将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人视为不同类别的成员。例如,至少在某种情况下,眼睛的颜色似乎不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重要因素,但肤色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难想象,也会有一个社会,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请参考艾略特著名的“蓝眼睛棕眼睛”实验[1])。社会科学家用“内团体”(in-groups)来形容我们认同的团体,并用“外团体”(outgroups)来描述我们认为和自己不同的团体。文化归属有助于每个人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基于群体成员身份的一部分自我概念。你对“你是谁?”的回答,就可能包含了种族和国籍等社会类别。

社会科学家用“共文化”一词来形容群体内成员的身份认同,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文化包容。在北美社会中的共文化所涵盖的类别如下。

·年龄(如青少年、老年人)

·种族/族裔(如非裔美国人、拉丁裔)

·性取向(如异性恋、性少数群体[2])

·国籍(如来自特定国家的移民或外籍人士)

·地理区域(如南方人、中西部人)

·身体障碍(如轮椅使用者、盲人)

·宗教(如穆斯林、摩门教)

·运动(如摩托车手、游戏玩家)[3]

电影电视 拥抱传统与改变:《佩多先生要出嫁》

29岁的佩多需要结婚了,至少他的父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在《佩多先生要出嫁》中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部火爆全网的纪录片由佩多的妹妹格塔负责拍摄,记录了佩多为了取悦他的父母和家族,为自己寻找印度新娘的过程。

佩多有充分的理由去追随父母的脚步。因为他们的婚姻已经幸福地持续了30多年,而包办的印度婚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佩多已经和一位非印度裔的女性约会了两年。结束这段关系后,他承诺在12个月内遵循印度传统的相亲方式。他的行程包括参观自己家族在印度的家乡,以及一次旋风般的北美约会之旅。他的父母全程参与,提出建议,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讲,并审查佩多的候选伴侣。

在寻找灵魂伴侣的过程中,佩多在21世纪的美国过着“千禧一代”2的生活,但他需要努力拥抱自己家族的传统。因为健康向上的幽默感、家庭成员间的爱和相互间的尊重,他的旅程变得更容易忍受。

共文化的成员发展出独特的交流和联系模式。聋人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共同的失聪经历可以帮助大家建立牢固的关系,手语则成为共同交流的语言。聋人学校、聋人比赛(如世界聋人小姐选举)、聋人表演艺术(如聋人喜剧演员)和其他组织把听障人士聚集在一起。当然,这种共文化成员在与群体之外的人交流时可能会出现挑战,例如听障人士和他们听力正常的父母之间的沟通。

区域型的共文化也有其独特的沟通模式,研究人员发现了美国各州之间的显著差异。

整个美国可以拆分成三个宏观区域:在新英格兰地区和中大西洋地区,研究人员称这两个地区为“喜怒无常和豪放不羁”,南部和中西部带有“友善和保守”的标志,在西海岸、落基山脉和阳光地带则被形容是“轻松自在且富有创造力”。

正如这些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来自纽约的人通常比来自中西部的人更自信。考虑到这些差异,来自爱荷华州[4]的大一学生可能会认为来自“大苹果”[5]的新室友咄咄逼人、难以捉摸,而来自美国东北地区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来自中西部的室友太过温和、缺乏冒险精神。

共文化的成员身份通常是满足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但在认同一个群体和融入整个文化之间往往会出现紧张关系。例如,一项焦点小组的研究显示,当非裔美国学生就读以白人为主的大学时,他们在为自己的非洲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又要努力适应“白人学校”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希望与白人学生分享文化见解,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引起他们对自己的关注。

此外,一些共文化群体的成员面临着与这种身份相关的排斥和歧视。例如帕特里斯·布扎内尔(Patrice Buzzanell)教授发现在由主流文化制定规则的就业面试中,群体代表性不足的成员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一项对牙买加儿童和拉丁美洲儿童的研究表明,肤色会影响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在其他情况下,共文化群体自愿将自己与整个社会区分开来——例如青少年创造了只有他们的群体才能理解的俚语。有些学者甚至将男性和女性归类为不同的共文化,因为他们的交流方式不同。当你阅读本章时,你可能会注意到,当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互动时,不同文化的成员之间会出现许多沟通方面的挑战。

在当下全球互联的环境中,不同文化和共文化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很普遍的。你经历过哪些跨文化交流?这样的相遇带来了什么挑战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