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常同志在《陈永福投闯抗清事迹评述》[2]一文里,对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将领陈永福做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位在抗清斗争中“壮烈牺牲”的“农民军英雄”的注意,在历史上予以肯定。
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比较新颖,但论点能不能站住脚,关键在于陈永福的末路究竟如何。假使陈永福确实在农民军的抗清斗争中以身殉职,即便他的一生主要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度过的,我也赞成给以必要的肯定评价。可是,从一些记载来看,陈永福并不像张守常同志所做的推论那样是在保卫太原的战斗中牺牲于清兵的屠刀之下,而是以投降清朝为结局的。为了避免由于张文的发表在读者中造成混乱,下面就个人所见到的材料,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张文立论的基础,是确信陈永福这位明朝总兵投降大顺农民军以后,政治立场有了根本的转变,最后以固守太原抗击清兵而光荣牺牲。作者引用了《鹿樵纪闻》《清史列传·祖泽洪传》和《清鉴》的记载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然而,只要用一些比较原始的材料加以检验,就可以发现上面三种史籍说陈永福在太原同清兵作战而死是不可靠的。如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记载:“九月十三日,皇清兵围太原,陈永福率贼将拒守。十月,城破,贼奔。城外伏兵四起,杀贼尸横野如二月城破时。永福从东门南逃,不知所终。”(见卷三十《杂志》)太原府的附郭县阳曲县县志记清军攻破太原之役说:“顺治元年九月十三日,王师至太原,永福遣贼四出搜野,为固守计。时西洋神炮未至,始息士马以待。十月初三日炮至,齐集西北角攻打。永福勒马城头指挥守御。不移时城垣立毁十余丈,王师拥上,贼众奔逃。城外伏兵四起,杀贼盈野,略如二月城破时,间有逸者亦被四乡居民擒斩之,城中搜捕无遗。永福先乘乱夺东门南逃,不知所往。”下文又说:“及大兵破城,永福逃遁。”[3]这就告诉我们,清初当地的记载是说陈永福在太原城破时乘乱向南逃跑了。再看当事人的记载。清恭顺侯吴惟华在攻占太原以后给清廷的题本中说:“当阵杀死逆贼一千有余,夺获马骡五十四匹头、盔甲十五顶副、刀十三口。”[4]清军主将叶臣的奏报也只说:“陈永福窃据太原,我军以红衣炮攻之,克其城。”[5]这两个当事人的报告不仅没有提到陈永福被擒或被杀,而且在吴惟华的题本里连夺获为数不多的马骡、盔甲、刀的具体数目都一一向清廷列报,守城的主将要是被擒、被杀或自尽,不可能反而绝口不提。难道陈永福的重要性还比不上一匹马或一把刀吗?可见,陈永福在太原战役中被清兵所杀虽然有此一说,但这种说法同《平寇志》记载陈永福早在崇祯十六年就为李自成起义军所杀一样都属于传闻之误。[6]
那么,陈永福的结局究竟如何呢?这里引用两段《清实录》中的记载。
顺治元年十月丁卯(十三日),“平定山西固山额真叶臣等自军中奏报:臣等出固关,进平三晋,所至迎降。有伪伯陈有福窃据太原,我军以红衣炮攻击之,克其城,安抚居民,五州二十县皆降”[7]。
请读者注意,在《清实录》的某些记载里陈永福是写作“陈有福”的。下面再看同书顺治五年八月壬寅(初十日)的一条记载:“授投诚唐通、左梦庚、郑芝龙、董学礼、许定国子尔安为一等精奇尼哈番。”下文按禄位高低排列的名单中陈有福、左光先、白广恩、牛成虎等人均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8]
这就证明陈永福在太原战役四年之后依然活着,而且投降了清朝,接受了清廷的封号。
在《清实录》中陈永福为什么写作“陈有福”呢,这是因为清初满洲贵族不谙汉文,军中的许多文书是用满文写的,后来根据满文档案翻译成汉文时,人名就不免常常出现错误。比如,刘宗敏写成“刘宗闵”(见顺治实录,卷一八);巫山伯马世耀写成“吴山伯马世尧”(同上,卷二五);蕲侯谷英作“齐侯顾英”(同上,卷十八);张鼐写成“姜耐”或“张耐”(同上,卷八、卷二五);李友写作“李佑”(同上,卷二五)。这类例子是很多的。直到康熙中后期,康熙皇帝还一再指示要特别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如康熙四十五年十月谕大学士等:“翻译之事,大有关系。向年纂修实录所译朝鲜文、满、汉文意皆不相符。……作史之事,殊为重大,一字不可轻易增减也。”[9]康熙五十年三月和五十一年三月又两次发出类似指示,并且指定通晓满、汉文的和素、徐元梦负责这项工作。[10]
陈永福降清以后的情况,一般史籍上都没有什么记载。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那一大批原系明朝将领后来投降了农民军、起义遭到挫折时又转而叛投清朝的人物,清廷是心怀疑虑的,一般只给个空名加以“恩养”,不授予兵权。例如唐通降清时曾以山西保德一带地方作为进见礼,算是“有功之臣”,但不久就“解其兵柄,隶之旗下。居久之,思出镇不得,意郁郁不乐卒”[11]。其他如左光先、白广恩、牛成虎等人也莫不如此。只有董学礼等少数几个人属于例外。由于董学礼降清后不仅为清朝镇压农民起义打了几次硬仗,而且他的家属在西宁被大顺政权全部处死,因而对农民革命怀有刻骨的仇恨,清廷自然认为此人可算忠诚之人,始终加以重用,直到康熙初年还任之为提督,让他领兵参加围剿据守茅麓山的李来亨部起义军。这些情况说明,陈永福降清之后,只是因为没有任何值得记叙的“业绩”,清史中才没法给他立传。而按照明史馆的纂修体例,他由于曾经降顺、降清,又不能在钦定《明史》中单独列传。张守常同志一再指责清代正史和私史“硬是”不再提他,是“有意”埋没这位“抗清英雄”,未必合适。
如前所述,陈永福一生的主要活动是镇压农民革命,后来因为走投无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投靠了农民军,不久又投降清朝。张守常同志文章的题目是《陈永福投闯抗清事迹评述》,可是却超出题目的范围为陈永福立传,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来描述陈永福如何为明王朝镇压农民起义,这就在客观上起了不好的效果。此外,张文中说左光先“多半也是牺牲了”;写陈永福之子陈德时只说他“转到农民军这方面来了”,而没有指出陈德很快就投降,长期任清朝总兵;叙述陈永福投闯以后的功绩也未免夸大其词;这些都是同历史事实有很大距离的,就不再一一商榷了。
(原载于《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3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6—490页)
[1] 文章署名为“文平”(顾诚先生笔名)。——编者注
[2] 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
[3] 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卷一三《丛纪》。
[4] 《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山西大同督抚恭顺侯吴惟华题本》。
[5] 王先谦:《顺治东华录》卷三。
[6] 《平寇志》卷之七。
[7]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〇。
[8]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
[9]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二七。
[10]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五、卷二四九。
[11] 戴名世:《南山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