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选,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陕西吴堡县人,原名白可撰,号毓公。他的祖父白云滋是明朝的廪生,父亲白锦的生平未见记载。白文选在18岁时参加了张献忠部农民军,这以后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逐渐被提升为大西军的高级将领。顺治元年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正式建国时,白文选被任为前军都督。

顺治三年底(1647年初)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县境牺牲以后,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下急速南撤,经重庆、遵义、贵阳于顺治四年三月间进入云南。在平定蒙自土司沙定洲叛乱和南明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中,白文选立下了战功。当时,孙可望虽然居大西军领导人之首,但无论在名义上或是在实权上都未能确立真正的领袖地位。顺治五年,孙可望借教场升旗事件下令杖责李定国。定国不服,在白文选的劝说下,才勉强受责。从此孙可望成为国主,取得了驾驭权。这在当时对于保证大西军和它所建立的政权的统一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顺治七年,大西军出滇抗清。孙可望派白文选领军进入贵州,击败南明匡国公皮熊,收编了他的军队。不久,孙可望留下李定国守云南,自己来到贵阳,命白文选进攻遵义,南明忠国公王祥兵败自杀。八年,刘文秀统率的大西军也由建昌攻入四川,八月占领荣经、嘉定,活捉袁韬,招降武大定,南明总督李乾德赴水自杀。接着,刘文秀派部将卢名臣东下涪州,击败李占春、于大海部,二人顺江逃入湖广,于大海投降了清朝。这样,大西军占领的贵州和四川南部就连成一片。十二月,孙可望命刘文秀回云南整顿兵马,由白文选代守四川嘉定。九年夏秋之间,刘文秀再度出川。白文选奉命率军五万取道贵州铜仁攻入湖南。这年十一月,克辰州府(府治在今沅陵县),杀清辰常总兵徐勇、辰常分守道刘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15]负责湖南军务的清续顺公沈永忠在大西军的凌厉攻势下,“一筹莫展,望风宵遁”[16],逃回长沙,被清廷削爵为民[17]。这以后,由于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的激化,错过了湖广战场上的有利时机。顺治十年三月,孙可望亲自统率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等部近十万之众同清军战于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岔路口[18],因孙可望指挥失宜,被清军击败。孙可望返回贵阳,留白文选镇守辰州地区。

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李定国进攻广东新会失败后,决定引兵前往贵州安龙迎出永历帝。孙可望得到消息,除了命令在安龙的亲信尽快押送永历帝来贵阳之外,又担心当地的偏裨末将对付不了李定国,特派白文选赶赴安龙。白文选虽然被孙可望视为亲信大将,但他对于孙可望的骄横跋扈,企图取永历帝而代之,以及压制李定国、刘文秀,造成大西军内部的不和,内心颇不以为然。因此,他到达安龙之后,不仅没有按照孙可望的意图行事,反而故意拖延搬迁永历帝往贵阳的行期。顺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国统军到达安龙,面见永历帝,同白文选一道决定护送永历帝朱由榔前往云南昆明。这一决策得到了当时留守云南的刘文秀的支持,三月间朱由榔到达昆明。六月,白文选以护驾有功被封为巩国公。[19]

这样,以大西军为骨干的永历政权就分裂成了两个隐然对立的集团;一个是在云南的以李定国、刘文秀等人拥戴的永历朝廷;一个是以贵阳为中心的从属于“国主”孙可望的政权。由于孙可望名义上仍奉永历年号,朱由榔从大局出发,派白文选持诏谕前往贵阳慰问孙可望,劝以秦晋和好,共赴国难。孙可望不仅不听,反而认为白文选背叛了自己,收缴了白文选的巩国公印,解除其兵权,留置于营中。在一些文武官员的怂恿下,孙可望认为自己掌握的实力远过于李定国等人,悍然决定举兵内向,彻底扫平永历朝廷。他没有料到部下许多将领并不赞成这种兄弟阋墙、互为敌国的错误行动。大将马进忠、马惟兴、马宝同白文选关系非常密切[20],他们经过秘密策划,决定向孙可望推荐白文选为大将,理由是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在指挥能力上其他将领都不能同白文选相比。孙可望不知是计,任命白文选为“征逆招讨大将军”,负前线总指挥之责。顺治十四年八月,孙可望亲统大军十四万从贵阳出发。九月十四日,前锋在云南交水同李定国、刘文秀军相遇。当时,李、刘所部兵力只有三万,处于明显的劣势。正当李定国、刘文秀忐忑不安时,白文选以巡视为名轻骑潜入营中[21],把孙可望军中将士的情绪和预先商定的计划告诉了定国和文秀,并且建议他们坚定信心,抓紧时机,迅速决战。孙可望获悉白文选私自投向李、刘,感到情况不妙,打算撤回贵阳。马宝等人唯恐原定计划不能实现,装出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大骂白文选,坚持按预定的部署进攻。十九日,两军交锋,马惟兴不战而退,军中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几万“讨逆”大军顿时瓦解。孙可望见大势已去,带着残兵败卒马不停蹄地奔回贵阳。李定国大获全胜之后,因云南尚有孙可望安插的党羽,决定自己带领部分军队返回昆明,把追击孙可望的任务交给刘文秀和白文选。孙可望逃到贵阳后,守将冯双礼不仅不帮助他稳定贵州局势,反而以追兵将至相恫吓。曾经不可一世的孙可望陷入了四面楚歌声中,带着一百多名将卒保护着家属逃到湖南,向清政府投降。平定孙可望叛乱以后,永历帝论功行赏,加封白文选为巩昌王。

顺治十五年,清廷利用永历朝廷内乱,决策三路进兵平定西南。李定国命白文选守贵州七星关(在今毕节市西),阻止吴三桂部清军由遵义向云南推进。不料,吴三桂在当地土司带领下经水西、乌撒境绕道七星关之后。白文选见险势已失,被迫放弃七星关撤回沾益(今云南沾益区),贵州一省遂落入清军之手。顺治十六年正月,李定国因三路防守均告失败,不得不保护着永历帝撤离昆明,清军未经战斗即占领该城。西撤途中,李定国命白文选断后,扼守玉龙关(在今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二月,文选部被清军击败,象、马、赐伞、赐印都被清军缴获。与此同时,李定国在磨盘山(今高黎贡山)设伏,欲痛惩追击而来的吴三桂部清军,因叛徒告密,未能实现。形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永历帝朱由榔和沐天波等人逃入缅甸;李定国率余部撤往孟定(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白文选部撤往木邦(今缅甸境内),永历朝廷实际上陷于瓦解。白文选认为永历帝寄居外邦,不利于号召国内的抗清势力,决定凭借武力迎回朱由榔。因地形不熟,加以兵力单薄,兵败后撤至孟艮。

顺治十七年,永历帝在缅甸赭硁。李定国、白文选会兵攻入缅甸,先后在瑞羊岳、洞泊击败缅兵,要求缅方送出永历帝。由于缅甸方面对中国的大势已有所了解,又接到清政府索取永历君臣的函件,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拒绝李定国、白文选的要求。顺治十八年八月,李定国在缅境失利,同白文选一道撤退。这时,白文选感到前途无望了,在部下将校鼓动下准备投降清朝。李定国见他不告而别,派自己的儿子李嗣兴跟随前进,观察白文选部的动向。白文选的部将张国用、赵得胜见李军紧随不舍,乃据险地黑门坎阻击。李嗣兴大怒,正准备勒兵交战,李定国赶到加以阻止,说:“吾昔同事者数十人,今皆尽矣!存者我与文选耳,何忍更相残?且彼既他出,欲自为计,念已绝矣!吾所以使尔随之者,冀其生悔心,或为并力。今大谊已乖,任彼所之,吾自尽吾事耳!”[22]这年十一月,吴三桂派遣降将马宝、马惟兴、祁三升等统兵追至猛养,白文选终于投降了清朝。次年,白文选被送到北京,清廷封他为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康熙七年,加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衔。康熙十四年病死,子白绘降袭一等子。白绘死,停袭。

(原载于《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4—3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