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萧萧,落叶飘飘,正如韩信此时的心境一般,他已然失望、寂寥到了极点。

天道轮回,当初秦国得势的时候,东方六国诸侯中官吏、士卒、屯戍役夫甚至刑徒,凡到过关中的,无一不曾遭受沿途秦国官吏士卒的欺侮、迫害乃至摧残,这也是韩信耳闻目睹甚至感同身受过的,加之刻薄寡恩又是法家的一大特色,所以关东人民为此积怨极深。

因此当风水轮转过来六国诸侯重新得势时,他们自然就会向秦人施加报复,其中有些人还会变本加厉。报仇本来就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游侠的大量涌现就与当时人们重视“结交报仇”思想有莫大关联。

在项羽的大军中,诸侯的官吏士卒为泄私愤,都把秦军吏卒当作俘虏随意役使和欺辱,因此这些秦军士卒都对率领部队投降的主将心怀怨恨。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得知秦朝灭亡的消息,私下便议论开了:“章邯将军欺骗我们降了六国诸侯,现在能进关中灭秦最好,假如不能,诸侯再把我们俘虏到关东去,秦朝又杀尽我们的亲人,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好呢?”因此秦军士卒的情绪就开始反常。

韩信虽然也恨透了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秦人,当年也恨不得把秦人全部杀个精光,为死去的亲人、爱人报仇雪恨。可是如今的他不愿也不能这样想了,秦人终究杀不光、灭不完,而如果山东诸侯继续对秦人大开杀戒,那么彼此之间就会种下更深的仇恨,无穷无尽。因此,为整个天下的平安计,不如大度些化干戈为玉帛,这样才能安定长久。然而其他人不会这样想,他们关注的只是眼下的局势。因此,当有人将秦军士卒暗中议论的危险言论告知项羽时,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屠杀便开始紧张酝酿了。

起初,项羽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把英布和蒲将军等主要将领召集到一处,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他并未通知其他诸侯,因为他们毕竟是外人,不能真正信任。

由于英布本人就是秦王朝暴政的直接受害者,他的意见举足轻重。经过一番秘密会商,大家的意见达成了一致:秦军官吏士兵人数很多,不便于将来有效地控制,况且他们心有怨气,到了关内不听命令的话肯定会出危险,索性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把他们都杀掉算了,免得夜长梦多。只留下将功补过的主帅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秦军将领一同进入关中,以获灭秦全功。韩信恰巧在场,当他听闻这个惊天的结论后,赶忙向项羽建议道:“属下斗胆禀明上将军,秦军士卒二十余万众,不能轻杀!再说他们已经投降了,杀之无名,一旦把他们都杀了,将来秦人一定会像我们今天仇恨他们一样恨我们,届时子子孙孙将永无宁日,望上将军三思!”

项羽不以为然地说道:“亏你还是个山东人!想当初,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次就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结果呢?赵人仇恨秦人又怎么样,最终不还是让人家骑到头上了?再说秦人有何面目要把仇恨都计算到我们头上,血债血偿,这就是报应你懂吗?当年白起杀赵人不是一样师出无名吗?”

“可是上将军,此一时彼一时。昔日天下未定,秦赵互为仇雠,秦人坑杀四十万赵军,多半出于无奈!白起到死不还在为此悔恨不已吗?今日天下已定,若我们再怀着私愤而大批坑杀秦人,天下将永无宁日!今日我们对秦人怀莫大仇恨已经是对秦人的报应了啊!若我们还报,则有朝一日彼亦还报……望上将军三思、三思!”这次韩信双膝跪地,苦苦哀求。大约虞氏那天的一番话的确起了些作用吧,他已经顾不得尊严了。

一旁的龙且突然不耐烦地开口了:“上将军,别听这小子胡叨叨,这小子就是胆怯如鼠,我龙且不信凭咱们东方六国的力量偏偏制服不了一个秦国,单凭咱们上将军的威名,秦人不得吓尿裤子,哈哈……”

“龙将军,前车之鉴,东方六国先时不正亡于一秦国吗?”韩信反诘道,一时令龙且无话可说。

已经成为将军的钟离眜自然也少不得在旁,他一向军务繁忙,和韩信来往不多,但他到底还是心向韩信,插口道:“不如这样,咱们入关时先不许秦人进入,再把他们的武器都给收缴了,等到咱们的目的都达到了,再把他们一并给放回去。”

“不可!秦人诡计多端、阴狠险诈,而且反复无常,咱们此去关中,少不得就会给秦人些颜色看看,来日他们必定还会为此与我们作对,不如永绝后患的好……再说,即使他们没有反心,也难保来日不会被其他诸侯利用!”这次说话的是英布,虽然大家都晓得他最仇秦,可是他讲出的话却句句在理,不失名将风采。

“启禀上将军,武力不可轻恃,冤仇不易轻结,杀人者终被杀!即使侥幸躲过,也会报应于后人,望上将军三思!”说话的人叫陈平,韩信忍不住看了他一眼,他庆幸还有人同自己观点一致。

陈平是阳武户牖乡人,距离此地并不远;当项羽部略地至河上郡时,他才新来投奔。陈平并不晓畅军事,却善出谋划策,最后成了大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剩下的人中说话有些分量的就是范增,不过这个老家伙看重的并非杀不杀人,而是应该杀之有名:“籍儿,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是在战场上杀人,所以应该杀之有名。师出有名才能够服人。依老夫看,不如这样吧,人既然留不得,不如公布秦军造反的罪名,使天下人尽知我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项羽又为此犹豫了好一会儿,他终究是位快意情仇的意气之士,眼里揉不进一丁点沙子。这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命运。知趣的韩信不再开口。

这天深夜里,项羽向楚军及诸侯各军秘密下达了坑杀秦军的将令,且在第二天二更时分一起动手。当时,他们所处的位置是新安[4]城南。

为了尽量争取时间,韩信第二天一大早就设法找到了黄毛丫头,让她把写好的一封信交给虞夫人。

等到下午时,韩信如约在一处密林旁边再次见到了她,不过看她的样子很是愁闷幽怨,韩信觉出一定是她没能让自己的夫君回心转意。两个人默然以对,她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韩信劝慰道:“夫人莫要悲伤,您的话上将军一点都听不进去吗?”

她拿出帕子擦拭了下眼睛,惋惜道:“那还不至于,上将军只是说军令既已下达,则无从更改,否则就无信可立了。”

韩信知道这是项羽的推诿之辞。以项羽的自负,断然不会在此等大事上听凭一个女人的臆断,这一点韩信早应该想到,只是他到底还是扭不过心底的那份冲动,始终怀有一丝热切的希望。

事已至此,回天无力的韩信也便不再多说什么,他也不忍心难为这位绝世佳人。也就是从这一天起,韩信才真正意识到项羽绝不会是那个最后拥有天下的人,也许有朝一日取项羽性命的人就是自己。从感情上,项羽待他也还算厚道,不重用也不轻视,然而他的超世之才却因项羽的刚愎自用被埋没,他太想成就一番不凡的功业以扬名后世、跻身显贵了,可是项羽到底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更没有给他这个希望,在绝望之余,他开始有些痛恨项羽了。

眼前这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属于项羽一个人,凭什么他韩信就只能眼睁睁地在一旁暗自心伤?难道他一辈子就要这样在项羽的阴影下苟活吗?难道他就真的不能轰轰烈烈一回吗?即使成功不是他的宿命,但大丈夫只有奋斗过才无悔,更无愧……韩信看着虞姬离去的背景,暗自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得到她。

在这一天晚上,血腥、惨烈的大屠杀开始了。想当初,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时候,还留下了二百四十个活口,他们都是些孩子。

楚军的准备非常充分,保密工作也做得相当细致,秦军已被相对集中、有效地监视起来。诸侯各军响应的热情甚高,出乎项羽的意料,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二更一到,大屠杀开始的号角声如黑云覆野一般响彻四周。

瞬时,整个新安城南的四围只听到一片紧连一片的惨叫声、哀号声、喊杀声,伴着四起的恐怖火光,这让在一旁发愣的韩信发出了“人间地狱”的慨叹。那些秦军士兵虽然已处于绝对劣势的境地——先是被搜走了武器,接着又被禁食,后来又被分派到诸侯联军中圈管起来,可是求生的本能到底让他们开始拼死反抗,结果遭到了更猛烈的扑杀……

秦人的反抗终究是徒劳的,联军已经将他们严严实实地围了好几重。这样残暴的场面,韩信实在是看不下去也听不下去,他干脆一个人躲到远处的山顶,向苍天大号了几声,然后趴伏在地上抽泣起来。

当韩信忍不住再次向四下张望时,耳目所及使他终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一夕之间取二十多万人的性命是多么骇人的一件事!这令他想起当年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时,又该是怎样一种森然恐怖的场景,恐怕那血能够最终汇流成奔腾的大河吧……

仅仅用了上半夜,秦军就已经差不多被楚联军杀光了。为了掩人耳目,在下半夜的时候他们便开始掩埋尸首。联军借地势连夜挖好几百个大坑埋葬这些可怜的秦人的尸骨,所以等到第二天尚不知情的新安百姓一觉醒来时,他们肯定会纳闷:怎么突然之间城南那块儿就多了那么多土山包,最高的竟达数丈,这是动用了很多工程器械才完成的……

第二天大军临出发时,项羽检查过昨晚的屠杀现场之后不尽唏嘘,他有了些许悔意。

想当年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时秦主将为王陵,结果秦军初战失利,而白起因为深知形势不利不愿领兵继续攻赵。接着,秦王使王龁代王陵为将继续围攻邯郸,但仍然不能攻破此城。这时,楚国派出春申君以及魏国公子无忌共领各路援军数十万救赵,秦军最终兵败而退。显然诸侯义无反顾出兵援赵不仅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也是怀着对秦人极大的不满。后来白起的不得善终自然令这种不满得以缓解。

其实,韩信应该让虞姬告诉项羽,白起死的时候说过“我固当死”,唯有一死才能稍稍平息赵人乃至天下诸侯的怨怒。白起的下场必定也会是项羽的下场。

可是他没有说,韩信知道——从这一天起,一切都不再似从前那般,一切都已开始改变。

[1] 其中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

[2] 这是儒家的理论,见《孟子·公孙丑下》。

[3] 像标枪之类的东西,在西方古代战争中比较常见,可能是因为中国弓弩的先进逐渐淘汰了标枪吧。

[4] 今河南省新安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