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七年(公元246年)

1 春,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入寇柤中,杀死掳掠数千人而去。

2 幽州刺史毋丘俭因为高句丽王位宫数次侵叛,督诸军征讨。位宫败走,毋丘俭进入高句丽首都丸都,斩首数以千计。高句丽臣子得来曾经数次谏止位宫,位宫都不听,得来叹息说:“不久将见此地生满蓬蒿!”于是绝食而死。毋丘俭下令诸军,不要毁坏得来的坟墓,不要砍伐他墓园的树木,如果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都给予释放。位宫独自带着他的妻儿逃窜,毋丘俭撤兵,不久,又卷土重来。位宫于是逃向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欣继续追杀,过沃沮一千余里,一直到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返。王欣前后诛杀及纳降者,八千余人。论功受赏,封侯者一百余人。

3 秋,九月,吴主孙权任命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分荆州为二部:以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督右部,自武昌以西至蒲圻;任命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督左部,代陆逊镇守武昌。

4 蜀汉大赦。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当众责备费祎说:“大赦是不公平的事情(有罪的人得以免罪,而受害者被压抑而不能伸展,所以是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是圣明世道应该有的事。在衰敝穷极之世,实在不得已,才可以权且行之。如今主上仁贤,百官称职,有什么紧急之事,需要施行这非常之恩,让奸恶之人受益呢!”费祎只是表示感谢他的意见,表现得恭敬小心而已。

当初,诸葛亮任丞相的时候,有人说他对大赦太过谨慎,诸葛亮回答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所以匡衡、吴汉都不愿意搞大赦。先帝也曾说:‘我与陈纪、郑玄交往,常听他们启发,告诉我治乱之道,但他们从来没有提到过大赦的事。像刘表、刘琮父子那样,年年大赦,何益于治!’”

于是蜀人都称道诸葛亮之贤,知道费祎赶不上他。

【陈寿曰】

诸葛亮为政,不断有军事行动,但是从来不随意赦免罪犯,这岂不是他卓越之处吗?

【华杉讲透】

这里诸葛亮有一句话值得画重点:“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大德,是政策,是真正的政治安排,安邦定国,为万世开太平;小惠,是用糖果收买,是暂时的利益施舍,以惑下愚,权宜之计。

企业也一样,开年会,抽大奖,那都是小惠。整个薪资安排和人力资源政策,才是大德。

5 吴国觉得大钱使用不便,废除了。(青龙四年铸一当五百的大钱,景初二年铸一当一千的大钱,现在继续不下去了。)

6 汉主刘禅任命凉州刺史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并录尚书事。汶山郡平康县蛮夷造反,姜维将他们讨平。

汉主刘禅数次出宫游玩,越来越沉湎于声色犬马的娱乐,太子家令、巴西人谯周上疏进谏说:“当初王莽之败,豪杰并起以争帝位,才智之士希望找到自己可以追随的人,并不一定是看他势力之大小,而是看他品德的厚薄。当时更始帝、公孙述等已经有广大的地盘,但二人都快情纵欲,怠于为善。世祖刘秀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他说:‘应该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于是刘秀致力于平反冤狱,崇尚节俭,北州到处都为他歌功颂德,他的声名鹊起。于是邓禹从南阳去追随他,吴汉、寇恂与他素不相识,而举兵相助;其余望风慕德的,邳肜、耿纯、刘植等人,到什么程度呢?躺在病**,带着棺材,背着婴儿,赶来追随。这样的人,不可胜数。所以世祖才能以弱胜强而成帝业。

“称帝之后,刘秀在洛阳,曾经有一次想出宫,铫期进谏说微服出行,担心发生意外,世祖即刻掉头返回。后来颍川盗起,寇恂请世祖亲征,世祖闻言,即刻出发。所以,不是急务,就算出去溜一圈也不敢;而有了急务,本可以自安,也不肯去享受。想做一个好皇帝,就是如此!所以古书上说:‘百姓不是白白来归附你的。’就是说要以德为先。如今汉朝遭逢厄运,天下三分,正是雄哲之士思望明君之时,臣希望陛下也能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以实现人们对您的期望!况且承事宗庙,是率领人民,尊奉上天,如今四时祭祀陛下都不能亲自主持,而池苑游观之事倒时常见到陛下身影。以臣之愚滞,也感到心中不安。有责任在身的人,不敢尽情欢乐;先帝生前画下的蓝图,如今还没有架构,这实在不是尽乐之时。希望陛下裁减乐官、后宫,如果有什么增建工程,也仅限于修缮先帝留下的设施,为子孙做一个节俭的表率。”

刘禅不听。

【华杉讲透】

谯周所述,至理名言!“当行人所不能为者。”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就是你的领导力、感召力。别人不舍得给的,你舍得给;别人想要的,你可以不要;别人不能克制的,你能克制;别人想不到的,你能想到;别人不能坚持的,你能坚持。

天下人看你,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百姓不徒附”,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归附你。人和人的关系,也是相互“思望”,明主思望贤臣辅佐、百姓归附;贤臣、百姓思望有明主可以追随。思望之心,所托付出去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谁都不会轻易做出决策,都会仔细观察分析。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密切关注,深入分析。

刘秀才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致力于平反冤狱,展示了他要建立一个公平社会的志向,而不是享受权力私欲,这就是“近悦远来”的原理,“北州欢叹,声布四远”,近处的百姓喜悦了,欢欣,感叹,天下四方的百姓都听说,都思望刘将军。

以德服人,要知行合一,德是什么?不是你自以为有德,而是你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反过来,为什么你的“德”不能服人?就是因为有些事你做不到,甚至想不到要去做。

德者,行也;知行合一,也是德行合一。

八年(公元247年)

1 春,正月,吴国全琮去世。

2 二月,日食。

当时尚书何晏等朋党阿附曹爽,喜欢改变法度。太尉蒋济上疏说:“当初舜辅佐尧时,特别禁止官员们结成党羽;周公辅政成王时,也对朋党特别谨慎。对于国家法度,唯有当世最高水平的大才,才能制定纲纪,垂之于后世,岂是中下级官吏可以随意改动的呢?终究无益于治国,而适足以伤民。应该让文武之臣,各守其职,以清和平静为表率,则和气祥瑞可以感化而至。”

3 吴主孙权下诏拆迁武昌宫木材、砖瓦,用于修建建业宫。有司上奏说:“武昌宫已经二十八年,恐怕有些建材不堪使用了,应该通令全国,砍伐木材,运到建业。”孙权说:“大禹以宫室低矮为美。如今战争还未结束,百姓赋税还很重,如果在全国动员伐木,恐怕影响农业生产。拆迁武昌宫木材、砖瓦,也就够用了。”于是乎迁居南宫。三月,改建太初宫,令诸将及州郡官员都做义工,参加劳动。

4 大将军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将太后迁居永宁宫,于是曹爽专擅朝政,屡屡更改制度。太傅司马懿不能禁止,与曹爽有了矛盾。五月,司马懿称病回家,不再参与政事。

5 吴国丞相步骘去世。

6 皇帝喜欢亲近一群小人,游宴后园。秋,七月,尚书何晏上言:“从今往后,陛下前往式乾殿,以及游走后园,应该让大臣跟从,咨询谋划政事,讲论经义,为万世垂范。”

冬,十二月,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孔乂上言:“如今天下平静,陛下可以不需要在后园练习骑马,出宫一定乘坐御辇座车,这才是天下之福、臣子之愿。”

皇帝都不听。

7 吴主孙权大发部众,集结在建业,扬言要北伐。扬州刺史诸葛诞命安丰太守王基研判敌情。王基说:“如今陆逊等已死,孙权年老,内无贤能的嗣子,中无智谋之臣,如果孙权亲征,则担心内部发生事变,政治脓疮溃烂;如果派大将,则老将都死光了,新将还没有威信。所以,他不过是虚张声势,借此弥补内部裂痕,保护自己而已。”之后吴国果然没有出兵。

8 这一年,雍州、凉州的羌人、胡人叛变,投降蜀汉,蜀汉大将姜维将兵出陇西接应,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人酋长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投降姜维,姜维将他们迁徙入蜀。郭淮进击羌胡余党,全部平定。

九年(公元248年)

1 春,二月,中书令孙资;三十日中书监刘放辞职。三月一日,司徒卫臻辞职,三人以侯爵身份回家,加位为“特进”。

2 夏,四月,任命司空高柔为司徒,光禄大夫徐邈为司空。徐邈叹息说:“三公是论道之官,没有合格的人,就让它空缺,岂能以老病之人去充数呢!”于是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

3 五月,蜀汉费祎出屯汉中。从蒋琬到费祎,虽然身居于外,但朝廷的庆典、赏赐、刑罚,都先向他们咨询意见,由他们决断,然后朝廷执行。费祎雅性谦素,他掌权时的功勋与声名,大略和蒋琬相当。

4 秋,九月,任命车骑将军王凌为司空。

5 涪陵蛮夷造反,蜀汉车骑将军邓芝讨伐平定。

6 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相当。尚方(皇家御库房)的珍玩,都充斥在他家里,又将先帝的才人私自带到自己家中鼓舞作乐。建造地下室,四面墙都雕花,数次与何晏等纵酒其中。弟弟曹羲深为忧虑,多次涕泣进谏,曹爽不听。曹爽兄弟数次一起出游,司农、沛国人桓范对他说:“你们兄弟总理万机,又典掌禁兵,不宜同时外出,万一有人紧闭城门,你们还进得来吗?”曹爽说:“谁敢?”

当初,清河郡、平原郡发生边界纠纷,八年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示用宫廷所藏当初曹叡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来作为证据裁决。曹爽偏袒清河郡,拒绝提供地图。孙礼上疏自辩,言辞刚切。曹爽大怒,弹劾孙礼,说他心怀怨望,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但缓期执行。后来,又将孙礼调任并州刺史。孙礼前往进见太傅司马懿,满面怒容,不发一言。司马懿说:“你是嫌并州太小吗?还是在为分界的事情不平?”孙礼说:“先生此言差矣!我虽然没有什么品德,又岂会在乎自己的官位大小!本以为明公您能效法伊尹、姜太公,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如今社稷将危,天下汹汹,这才是孙礼不悦的地方!”于是涕泣横流。司马懿说:“不要哭,我们要能忍人所不能忍之事!”

冬,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马懿辞行。司马懿令两位婢女搀扶着,婢女递衣服给他,他没接住,衣服掉在地上,指着自己的嘴,说口渴。婢女拿来稀粥,司马懿并不用手端碗,而是自己伸嘴去喝,洒得到处都是,粥沾满胡须和胸前。李胜说:“众人都说先生风痹旧病发作,没想到您身体到了这个程度!”(确实是旧“病”发作,上一次发“病”,是曹操要他出来做官,他装病不出。)司马懿声气虚弱,说:“年纪老了,病得又重,死亡就在眼前。先生屈居并州,并州靠近匈奴,要好好防备!这辈子恐怕不会再相见了,我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您照顾啊!”李胜说:“我是到家乡本州——荆州任职,不是并州。”司马懿说:“您已经去过并州了?”李胜说:“我是被派到荆州。”司马懿说:“年纪大了,听不清您的话。如今您回到本州,以您的名望和盛德,一定能建立功勋!”李胜告退,向曹爽说:“司马懿已经是行尸走肉,形神已经分离,不足为虑。”另一天,他又对曹爽等流泪说:“太傅的病已经没救了,令人怆然!”曹爽等于是不再防备司马懿。

何晏听说平原人管辂精于占卜,请他相见。十二月二十八日,管辂前去见何晏,何晏与他谈论《易经》。当时邓飏在座,对管辂说:“您自称通晓《易经》,但是谈话内容,并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为什么呢?”管辂说:“通晓《易经》的人,并不谈论《易经》。”何晏笑道:“先生可谓是要言不烦!”于是问管辂:“您帮我算一卦,看我能位至三公不?”又问:“接连梦见数十只青蝇,聚集在我鼻子上,驱之不去,这是怎么回事?”管辂说:“当初八元、八凯辅佐舜,周公辅佐周,都是以和惠谦恭,享有多福,这都不是占卜能占出来的事。如今先生您位尊势重,但是感念您恩德的人很少,畏惧您威权的人很多,这不是小心求福之道。鼻子为‘天中’(唇以上为‘人中’),又有山像,称为‘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富贵’。如今青蝇臭恶,而聚集于其上,地位高峻就会倾倒,轻率豪奢就会覆亡,不能不深思啊!希望先生您能自我减损,不合礼义的事不要去做,然后自然可以位至三公,青蝇自然也就散去了。”邓飏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罢了。”管辂说:“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管辂回到家,把前后经过告诉他舅舅,舅舅责备他说话太尖刻。管辂说:“跟死人说话,担心什么!”舅舅大怒,认为管辂狂妄。

【华杉讲透】

老生常谈,就是最高智慧,几千年历史经验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世人不能对老生常谈知行合一,还轻视老生常谈,总想听点新鲜的,就是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为什么呢?因为每一句老生常谈背后,都有数以万计的案例,听的人只熟悉那句话,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没研究,没理解那些案例,所以他不能知行合一。

管辂说:“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这话很恶毒,意思是说:我是老生常谈,你是不生不谈——行尸走肉,死在眼前。

7 吴国交趾、九真夷人攻陷城邑,交州**。吴主孙权任命衡阳督军都尉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陆胤入境,喻以恩信,降者五万余家,州境重新清静。

8 太傅司马懿与儿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密谋诛杀曹爽。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

1 春,正月,皇帝拜谒高平陵(明帝陵),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跟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令的名义,关闭城门,勒兵占据武库,又派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大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大营。然后写奏书向皇帝弹劾曹爽说:

“臣当初从辽东回来,先帝下诏请陛下、秦王与臣同到御床前。先帝拉着臣的手臂,甚为忧虑,将后事托付给我。臣当时说:‘太祖、高祖也曾将后事托付给臣(曹丕曾将曹叡托付给司马懿,曹操并没有将曹丕托付给他,司马懿夸大其词),这都是陛下亲眼所见,不需要忧虑悲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顾命之托,败乱国典,内则僭越,外则专权,破坏军队,尽据禁兵。群官要职,都是他的亲信;殿中宿卫,全是他的私党;盘根错节,骄纵日甚。又任命黄门张当为都监,监视皇上,离间太后和皇上,伤害骨肉亲情。天下汹汹,人情危惧。陛下虽处于天子之位,也不过寄寓于曹爽屋檐之下而已,岂能久安!这不是先帝临终时在御床前对陛下与臣交代的本意!臣虽然老朽,岂敢忘记当年的话!太尉、臣、蒋济等,都认为曹爽有无君之心,曹氏兄弟,不宜再典兵宿卫。臣等已上奏太后批准,太后令臣等执行。臣已下令主事官员及黄门令:‘撤销曹爽、曹羲、曹训兵权,以侯爵身份回到自己家宅,不得逗留阻碍皇上车驾返宫。如果敢有羁留皇上车驾,便以军法从事!’臣则将兵屯驻洛水浮桥,以备非常!”

曹爽拿到司马懿奏书,不敢通报皇上,窘迫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留皇上车驾留宿在伊水之南。又伐木为鹿角防御工事,征发屯田士兵数千人为卫队。

司马懿派侍中、高阳人许允及尚书陈泰去游说曹爽,告诉他应该早点归降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跟曹爽说,就是免职而已,并以洛水为誓。陈泰,是陈群之子。

【华杉讲透】

贪图享乐的人,吃不了苦的人,就没有意志力,就会一厢情愿,就会上当受骗。曹爽就是这样的人,而司马懿是专业骗子,他看准了曹爽的所有弱点。

当初,曹爽认为桓范是家乡人,又是长辈,在九卿之中,对他特别礼敬,但是,也并不太亲密。等到司马懿起兵,以太后诏书名义召桓范,想让他代理中领军(禁军统领),桓范准备应命,他的儿子制止他说:“皇帝车驾在城外,不如出城。”桓范于是出城。到了平昌门,城门已闭。守门将领司蕃,是桓范举荐的官吏,桓范举着手中版牍晃一下说:“皇帝有诏书召我,赶紧开门!”司蕃要求看一眼诏书,桓范呵斥说:“你不是我的部下吗?怎敢如此!”司蕃于是开门。桓范出城,回头对司蕃说:“太傅谋反,你赶紧跟我走!”司蕃徒步跟随,赶不上,于是躲在道旁。

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去了!”蒋济说:“桓范确实是智囊,但是驽马恋栈豆,曹爽一定不会听他的。”

桓范到了皇帝行在,劝曹爽兄弟带天子到许昌,征发四方军队勤王。曹爽犹疑不决,桓范对曹羲说:“这事情十分明显,你们平时读那么多书都读到哪儿去了呢?以你们今天的门户地位,还能做一个平民百姓吗?况且匹夫手里扣得一个人质,他还要搏一搏,而你们有天子相随,号令天下,谁敢不应!”两人都不说话。桓范又对曹羲说:“你在城南还有一支部队,洛阳农垦部队的治所也在城外,征召他们十分方便。如今去许昌。许昌有兵器库,足以装备部队。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粮食,而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曹爽兄弟还是默然不语,从**一直到五更天,曹爽投刀于地,说:“不当官也没关系,我也不失为一个富家翁!”桓范哭道:“曹真一代英雄,生下你们两个如猪如牛的兄弟给人宰啊!想不到我今天要陪着你们一起被灭族!”

曹爽于是向皇帝汇报司马懿的事,请皇帝下诏将自己免官,奉帝还宫。曹爽兄弟回家,司马懿征发洛阳官兵将他们家宅包围,四角搭起高楼,令人在楼上察看曹爽兄弟举动。曹爽拿着弹弓到后花园,楼上便高喊:“前大将军向东南行!”曹爽愁闷,不知所谓。

正月十日,有司上奏:“黄门张当私自挑选宫中美女,送给曹爽,怀疑有奸情。”将张当逮捕,交付廷尉审讯,查实,供词说:“曹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阴谋反逆,计划三月中旬发动政变。”于是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下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一起,都灭三族。

当初,曹爽出城,司马鲁芝留守大将军府,听到政变消息,率所部骑兵砍开津门,投奔曹爽。等到曹爽解下印绶,将要出门时,主簿杨综制止他说:“你手中掌握天子,握有兵权,为什么要抛弃这些,走向刑场呢?”有司奏请逮捕鲁芝、杨综治罪,太傅司马懿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赦免!”不久,任命鲁芝为御史中丞,杨综为尚书郎。

鲁芝将要出城的时候,呼喊参军辛敞同去。辛敞,是辛毗之子,他姐姐是辛宪英、太常羊耽之妻。辛敞跟姐姐商议说:“天子在外,太傅关闭城门,有人说他将不利于国家,事情会是这样吗?”姐姐说:“在我看来,太傅此举,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能成功吗?”姐姐说:“怎么会不成功!曹爽的才干,不是太傅的对手!”辛敞说:“那我不出城行不?”姐姐说:“怎么能不去!职守,是人之大义。陌生人有难,我们还要出手相助,更何况你身为别人的部属,还不尽忠职守,那是不祥之至。不过,普通人做到尽职而已,私人亲信才会为他牺牲,你看看大家怎么做,从众而已。”辛敞于是出城。事定之后,辛敞叹息说:“我如果不是和姐姐商议,就有亏于大义了!”

之前,曹爽延聘王沈及泰山人羊祜,王沈劝羊祜应命。羊祜说:“委身去侍奉别人,谈何容易!”王沈就自己去了。等到曹爽败亡,王沈因为是他的人而被免职,对羊祜说:“我还记得当初您跟我说的话。”羊祜说:“今天这个结果可不是我所能想到的!”

曹爽的堂弟曹文叔的妻子夏侯令女,早寡而无子,她的父亲夏侯文宁要她改嫁,令女用刀割下自己两只耳朵,以明心志,平常依靠曹爽。曹爽被诛,夏侯家上书,与曹氏断绝婚姻关系,强迫接她回家,又要她改嫁,令女把自己关在寝室,引刀割下自己鼻子。家人惊骇痛惜,对她说:“人生在世,如同小草上的一粒微尘罢了,何至于这么自讨苦吃!况且夫家已被灭族,你为谁守寡呢?”令女说:“我听说仁者不以盛衰而改节,义者不以存亡而变心。曹氏之前兴盛之时,我尚且要守节;如今他衰亡,我何能忍心将他抛弃!这禽兽之行,我岂能为之!”司马懿听闻,敬佩她的贤德,不干涉她领养孩子,作为曹氏后裔。

何晏等得志用事的时候,自以为是当世才杰,谁也赶不上自己。何晏曾经品评当时名士,说:“思虑深远,就能了解天下大势,夏侯玄是这种人;洞察几微,就能总理天下事务,司马师是这样的人;至于说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神人,我还没有见到。”他的意思,自己就是那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神人了。

选部郎刘陶,是刘晔之子,少年时有辩才,邓飏之徒称他为当世伊尹、姜太公。刘陶曾经对傅玄说:“孔子也算不上什么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智者面对群愚,就像在手里玩泥巴一样容易,而孔子不能得天下,怎么能算圣人呢!”傅玄也不反驳他,只是说:“天下之变,变化无常,今天看来,你已经穷尽其变,无所不知了。”等到曹爽败亡,刘陶退隐里舍,为自己当初的狂言,深感羞愧。

管辂的舅舅对他说:“你之前怎么能预知何晏、邓飏之败?”管辂说:“邓飏走路,姿势松懈,筋束缚不住骨骼,脉把不住肉,无论起立倾倚,都像没有手脚一样,这种骨相,叫作‘鬼躁’。何晏看东西的时候,好像魂不在身上,面无血色,精神飘忽,面如槁木,这种面相,叫作‘鬼幽’。这两者,都不是有福之相。”

何晏性格自恋,粉白从不离手,随时涂脂抹粉,自恋到什么程度呢?走路都爱惜自己的影子!尤其喜欢老子、庄子的书,与夏侯玄、荀粲以及山阳人王弼之徒,竞相清谈,崇尚虚无,说六经是圣人糟粕。于是天下士大夫争相仰慕仿效,成为一种风气,无法制止了。

荀粲,是荀彧的儿子。

【华杉讲透】

曹爽的情况,已经接近一种心理疾患了,我称之为“等死综合征”,可能是现在说的“选择困难症”“决策困难症”与“拖延症”并发的一种严重症状。患了这种病后,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明知道行动才有生机,等待就是必死,但他也无法做出行动,因为意志力为零,宁愿等死,然后欺骗自己,完全逃避,硬说自己还能做一个富家翁。这种人这种情况,现在也能看到,有的人会自杀了断,曹爽呢,连自杀的勇气也没有。

何晏的情况,是富贵之后,骄傲自恋,又没有目标,没有志向,就崇尚老庄,打磨清谈艺术,这个现在更普遍了。不过有的人有这个条件,有的人没有。像何晏这样,天下未定,国政未顺,外有吴、蜀环伺,内有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他哪有资格自恋清谈!

2 正月十八日,大赦。

3 正月十九日,任命太傅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司马懿坚决推辞,不接受。

4 当初,右将军夏侯霸为曹爽所亲厚,因为他的父亲夏侯渊战死于蜀,时常切齿痛恨,有报仇之志,担任讨蜀护军,屯驻于陇西,在征西将军府统辖之下。征西将军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表弟。曹爽被诛,司马懿召夏侯玄到京师,以雍州刺史郭淮替换他的职位。夏侯霸一向与郭淮不和,认为大祸将至,十分恐惧,于是逃奔蜀汉。汉主刘禅对他说:“你的父亲是死在战场上,但并不是我父亲亲手杀了他。”刘禅对他厚待。姜维问夏侯霸:“司马懿夺得政权,有没有征伐之志?”夏侯霸说:“他正在巩固自己的权力,还顾不上对外。有一个人叫钟士季,年纪虽轻,但如果有朝一日他主掌朝政,将会是吴、蜀之大患。”士季,是钟繇之子,尚书郎钟会。

5 三月,吴国左大司马朱然去世。朱然身高不足七尺,神情态度爽朗,操守品行高洁,终日都在激励带动大家,就像在战场一样,遇到危急事情的时候,胆气镇定,远超他人。平时没有战事,他也照样早晚擂鼓,军营中的士兵,全都带着行装列队,以此迷惑敌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动,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防备。所以他一旦出动,就必有战功。朱然病重期间,孙权白天为他吃不下饭,晚上为他睡不着觉。派去送药送食物的宦官,络绎不绝,相望于道路。朱然每次派使者报告病情,孙权马上召见,亲自询问。赐给使者酒食,走的时候还赏赐布帛。等到朱然去世,孙权为之哀恸。

6 夏,四月八日,魏国改年号为嘉平。

7 曹爽在伊南的时候,昌陵景侯蒋济写信给他,说太傅的意思,不过是让他免职而已。等到曹爽被诛,蒋济进封为都乡侯。蒋济上书坚决推辞,朝廷不许。蒋济因为自己被司马懿利用,欺骗了曹爽,自责忧愤成疾,四月十九日,去世。

【华杉讲透】

《资治通鉴》原文说:“济病其言之失,遂发病。”总之是后悔帮助司马懿清除了曹爽。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蒋济是太尉,是司马懿的主要合作者,要说他真相信曹爽只是免官就行,鬼都不信!这种事的剧本都很简单,开始时指天发誓,解决之后,就会“发现新情况”,有人举报你的新罪行,前提就变了,承诺也就不算数了。比如曹爽是被指控黄门张当送给他宫中美女,那还能不是大罪?

这个剧本,曹爽是官二代,读书少,又没经历过风浪,他不知道。蒋济是四朝元老,是一路滚打出来的英雄,是魏国最有智慧的柱石之臣之一,他岂能不知!他自责惭恨的是什么呢?他自责惭恨的,是本以为自己跟司马懿合作,匡扶魏室,自己也和司马懿分享权力。结果发现控制不了司马懿,自己是参与断送了魏室,成了司马懿的臣子。这不是他的本心,他被司马懿利用了。这剧本第二幕,司马氏篡位,他本来也应该能想到,没想到的原因,还是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高估了自己。

剧本都是老剧本,有的人不读书,不知道;有的人读书,知道,但是总认为这回不一样,我和他们不一样。但实际上每回都一样。

8 秋,蜀汉卫将军姜维入寇雍州,靠着麹山,筑了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镇守,又将羌人、胡人家属聚集在城中为人质,驱使他们侵略周边郡县。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抵御。陈泰说:“麹城虽然坚固,但离蜀国道路险远,需要运粮。羌人被姜维劳役,未必肯依附于他。如今我们只须包围,就可兵不血刃而拔其城。他们就算是派救兵来,由于山道阻险,他们也施展不开。”郭淮于是派陈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兵包围麹城,截断其粮道及城外水源。句安等挑战,魏军拒不出战。城内将士困窘,将粮食仔细分配,又收集积雪为饮水,希望坚持更长时间,等待救援。姜维带兵援救,出牛头山,与陈泰对峙。陈泰说:“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只要抢占牛头山,断绝姜维退路,他就成为我们的俘虏了。”下令诸军坚壁高垒,严守不战,派使者告诉郭淮,要郭淮占据牛头山,截断姜维退路。郭淮听从,进军洮水。姜维惧怕,遁走。句安等孤绝无援,投降。郭淮西击诸羌。

邓艾说:“敌军撤走不远,可能还会打回来,应该分派部队,以防万一。”于是留邓艾屯驻白水北岸。三天之后,姜维果然派部将廖化从白水南岸而来。邓艾对诸将说:“姜维部队突然降临,我军人少,按理说他们应该渡河来攻才对,却不见他们建桥,这是姜维命廖化牵制我们,他自己一定率主力攻打洮城。”洮城在白水之北,距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连夜秘密行军抵达,姜维果然来攻。而邓艾已经先进城布防,得以不败。汉军于是撤退。

【华杉讲透】

钟会、邓艾,魏国新一代人才已经成长起来,而蜀国人才正在凋零。为什么呢?人口!人才是概率问题,概率都一样,人口多,人才就多。诸葛亮说,蜀汉的人才,不是益州一个州的人才,而是全国的人才,而第一代凋零之后,二代就只能是益州一州之才了。相反,魏国拥有全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就能人才辈出。

有了人才,就要创造“人才加速度”,以产生更多更好的人才。人才加速度,取决于相互学习的规模。人的进步,取决于与其他人相互学习,而相互学习的效率,取决于相互学习的人才的规模和相互学习的密度与强度。这就是人为什么要去大国生活,到大城市发展,因为在大国、大城市,才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才规模、人才密度,你才能获得进步的加速度。

华与华定了一个不设分公司的战略,核心是人才战略,就是要让所有人在一起工作,每周至少有一次全公司会议,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产生“人才加速度”。如果北上广各设一个办公室,就各自自生自灭了。在上海一个办公室里,也要“大房间主义”,高管没有单独办公室,全部在一个大厅办公,座位之间也没有隔断,全部连通,都是为了产生人才聚集效应。

9 兖州刺史令狐愚,是司空王凌的外甥,率军屯驻于平阿,甥舅二人,都统领重兵,掌握淮南军政大权。王凌与令狐愚密谋,认为皇帝暗弱,为强臣所制,听说楚王曹彪有智勇,想迎立曹彪为帝,定都于许昌。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县,向曹彪报告。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通知儿子王广。王广说:“凡举大事,要顺应人情。曹爽因为骄奢,失去民心。何晏虚华,没有实际能力。丁谧、毕轨、桓范、邓飏虽然都有名望,但都热衷于追名逐利,加上又随意改变朝廷典章制度,政令变来变去,他们虽然心存高远,但是不切实际。民众习惯于旧法,不愿意跟从他们。所以,虽然他们势倾四海,声震天下,但是,一天之内,全部被诛,天下名士,死了一半,而百姓安之若素,没有人为他们哀悼。这都是他们失去民心的缘故。如今,司马懿心里想什么,虽然难以猜测,但是,并没有显示出谋逆的迹象,而擢升贤能,任用大量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整理旧有法令,以副民望。曹爽当初所做的坏事,他没有一项不纠正的。从早到晚,兢兢业业,以体恤百姓为先。一家父子兄弟,都掌握兵权。要他败亡,并不容易!”王凌不听。

冬,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去晋见楚王。张式还未回来,令狐愚病故。

10 十二月九日,朝廷派使者到王凌大营,拜王凌为太尉。十二月十八日,任命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11 光禄大夫徐邈去世。徐邈以德行清节闻名。卢钦曾经撰文称颂徐邈说:“徐公志存高远,品行高洁,博学多才,气魄威猛。治理事务,要求严格,清廉无私,但并不狷介固执。徐公学识广博,但又能抓住要点;要求严厉,但又能宽以待人。圣人都认为‘清’是最难的,而徐公做起来却很容易。”

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时期,人们都认为他很通达。而做了凉州刺史之后,回到京师,人们又认为他狷介孤傲,这是为什么呢?”卢钦回答说:“武帝时期,毛玠、崔琰当权,崇尚清素之士,大家都故意穿着朴素,驾着破车,以图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所以众人说他通达。后来,天下奢靡,互相攀比富丽,而徐公还是原来的做派,不迎合风气的变化。所以之前的通达,就变成现在的狷介了。这是世人无常,而徐公有常。”

卢钦,是卢毓之子。

【华杉讲透】

这一段,谈到圣人以“清”为难,又大量讨论狷介与通达的问题,这是讲君子怎么做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孔子,《论语》:

子曰:“不得中行者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道的人来教他,那我至少也要找到狂者和狷者吧。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中行,是行中道者,中庸之道,资质又高,学习能力又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与,是传授的意思。孔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好苗子做学生。但是找不到啊!找不到完美材料,找什么人呢?如果找那谨慎厚道之人,他恐怕也振作提拔不起来!还不如找狂狷之人。

狂者,志向极高,奋发向上。如能因其志节,加以激励裁抑,便能成大器。

狂者得不到,狷者也行。狷,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特立独行,非礼之事,断然不为。如能多加引导,让他恢宏通达,也能成器。

《孟子》总结了四种圣人:伊尹是圣之任者,伯夷是圣之清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孔子是圣之时者。

圣之任者,是以天下为己任,非我莫属,只进不退,也是狂者。圣之清者,是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决不妥协,比如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拒绝接受周朝政权,以至于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圣之和者,是能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但也能在污泥里待着,不会退隐山林什么的,比如柳下惠。圣之时者,是无可无不可,可上可下,可进可退,比如孔子。孟子本人崇尚孔子,愿意做一个圣之时者。

卢钦说,最难的是做一个清者,那伯夷、叔齐跟人谈话,人家头上帽子没戴正,他都看不下去,接受不了。那谁也达不到你的标准,你跟谁都格格不入了。而徐邈的“清”呢,是凭着自己的良知、本心,不看别人怎么样,只管自己,前后一致,始终如一。所以他是清者自清,自清则易也。

1 夏,五月,任命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2 当初,吴主孙权宠爱会稽潘夫人,生下小儿子孙亮,孙权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全公主孙大虎与太子有矛盾,便想与孙亮结交,数次向孙权称赞孙亮,并将自己丈夫全琮的侄儿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孙权对孙霸结朋党陷害哥哥,心中十分厌恶,对侍中孙峻说:“兄弟不睦,臣下分为两党,袁氏之败,又将在东吴出现,成为天下笑柄!如果他兄弟当中一人得以即位,能不大乱吗!”于是有了废除孙和,立孙亮为太子之意,但是,又犹疑拖延数年。孙峻,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

秋,孙权下令幽禁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进谏说:“太子,是国家之根本,加上他一向雅性仁孝,天下归心。当初晋献公宠爱骊姬,除掉太子申生;汉武帝轻信江充,而戾太子刘据冤死。臣担心太子不堪其忧,如果发生什么意外,陛下就是像汉武帝一样盖一座思子宫,也悔之莫及啊!”孙权不听。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率领诸将吏,将泥土涂在头上,把自己捆绑,到宫门前为太子请愿。孙权登上白爵观,远远望见,非常厌恶,下书斥责朱据、屈晃说:“存疑!”无难营督军陈正、五营督军陈象也分别上书进谏,朱据、屈晃固谏不已,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灭族,又将朱据、屈晃牵到殿中,朱据、屈晃仍然当面进谏,口头流血,辞气不屈。孙权将二人各自杖打一百棍,贬朱据为新都郡丞,屈晃斥归田里。群臣因进谏而被诛杀、流放的有数十人之多。于是,废太子孙和为庶人,流放故鄣县,将鲁王孙霸赐死。杀杨竺,抛尸于江中,又诛杀全寄、吴安、孙奇,都是因为他们党附孙霸、陷害太子的缘故。

当初,杨竺年轻时就有声名,但陆逊就说他终将事败,劝杨竺的哥哥杨穆和他断绝关系,等到杨竺被处死,杨穆因为数次谏诫杨竺,得以免死。

朱据被流放,还未到任所,中书令孙弘以诏书追上,将朱据赐死。

【华杉讲透】

孙权这次大屠杀,确实是这些进谏的人搞出来的,他们的进谏,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结局。朱据有军政大权,又是孙权女婿,他“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在宫门前为太子请愿,这已经构成逼宫之势,所以孙权非常厌恶,如果不除掉他们,新君即位,他们就可能再发动政变,重新拥立太子。

至于陈正、陈象,相比朱据来说,他们不是皇亲国戚,立谁为太子本来不是他们该参与的事,但他们又是直接掌握左右无难营和五营兵权的军官,任何人要发动政变都少不了他们的份。所以他们仅仅是上书进谏,就遭到了灭族的严厉惩罚。

相反,如果他们赌赢了,孙权屈服,那太子即位之后,就全是他们当权了。

北方司马懿政变,杀了天下名士一半;南方孙权换太子,也屠杀了高级官员数十人。个人处于如此凶险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不参与任何朋党,守好自己本职本分,该怎样就怎样,如北方的鲁芝、杨综。如果家中亲属有热衷于政治权争的,早日和他隔离,如南方的杨穆。决策标准无非是趋利避害,但有人趋利不顾其害,有人避害不求其利。各人价值观不同,或风险偏好不同,选择就不一样。

3 冬,十月,庐江太守文钦,假装叛变,诱骗吴国偏将军朱异,要朱异带兵去接应他。朱异知道有诈,上表孙权,认为不能去接。孙权说:“北方尚未统一,文钦既然要起义,应该去接应。如果觉得他有诈,可以设下计策,布下重兵以防范。”于是派偏将军吕据率军二万,与朱异一起到北部边界。文钦果然不降。朱异,是朱桓之子。吕据,是吕范之子。

4 大利景侯孙礼去世。

5 吴主孙权立子孙亮为太子。

6 吴主孙权派十万大军到堂邑县,堵塞滁河,形成塘堰,淹没北方道路。

【胡三省注】

孙权已老,良将多死,没有北伐的雄心壮志了,这般规划,只求为子孙自保而已。

7 十二月二十七日,东海定王曹霖去世。

8 征南将军王昶上言:“孙权流放良臣,嫡庶纷争,可乘机击吴。”朝廷听从,派新城太守、南阳人州泰攻打巫县、秭归,荆州刺史王基攻打夷陵,王昶攻打江陵。王昶用竹篾编成绳索,架起桥梁,渡河进攻。吴国大将施绩连夜遁入江陵。王昶想将吴军引诱到平地决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顺着大路撤退,让吴军望见而高兴。又派人披着缴获的铠甲,骑着缴获的战马,马上挂着斩获的首级,环城奔驰炫耀,激怒敌人,再设伏兵以待之。施绩果然来追,王昶伏兵出击,大破施绩,斩其将钟离茂、许旻。

9 蜀汉姜维入寇西平,未能攻克。

三年(公元251年)

1 春,正月,王基、州泰袭击吴军,皆取胜,受降数千人。

2 二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3 夏,四月九日,任命王昶为征南大将军。

4 四月十七日,大赦。

5 太尉王凌听说吴国堵塞滁水,想借此发兵,于是动员诸军,上表请求讨贼,朝廷下诏书,不许。王凌派将军杨弘把废黜皇帝、拥立楚王的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和杨弘联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率中军从水道南下讨伐王凌,先以皇帝诏书赦免王凌罪行,又以私人名义写信安抚,转眼之间,大军已到百尺堰。王凌自知势穷,于是单独乘船出来见司马懿,派手下掾王彧谢罪,送还印绶、节钺。王凌当面自缚于水边,司马懿承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

司马懿进入寿春,张式等都自首。司马懿严酷地处理此事,凡是牵连到的,全部夷灭三族。又挖开王凌、令狐愚坟墓,剖开棺材,将尸体拖出,在附近街市暴尸三日,烧掉他们的印绶、衣服,再将裸尸埋葬。

当初,令狐愚还是布衣百姓的时候,就常有大志,众人都说令狐愚一定能让家族兴盛。其堂叔、弘农太守令狐卲唯独认为:“令狐愚性格倜傥,不修品德,而志向远大,一定会覆灭我们宗族。”令狐愚听说,心中不平。后来令狐卲为虎贲中郎将,而令狐愚也已进入仕途,多所历练,所任之处,都有声名。令狐愚从容对令狐卲说:“之前大人您认为我不成器,现在怎么说?”令狐卲盯着他看,不做回答,私下里对妻子说:“令狐愚的性情,还是老样子,在我看来终将败灭,只是不知道我会不会被牵连进去,你们是躲不掉了。”令狐卲死后十余年,令狐氏被族灭。

令狐愚在兖州时,延聘山阳人单固为别驾,与治中杨康并为心腹。令狐愚死后,杨康接受司徒府延聘,到洛阳任职,泄露了令狐愚的密谋,令狐愚因此而败。司马懿到寿春,见到单固,问道:“令狐愚有没有谋反?”单固说:“没有。”杨康所报告的令狐愚阴谋,牵连到单固,于是逮捕单固及家属,都关押在廷尉监狱,查实数十条,单固还是一口咬定:“没有!”司马懿召杨康与单固对质,单固词穷,骂杨康说:“老奴!你既辜负令狐使君,又害我灭族,你以为你能活命吗?”杨康开始时自以为能有功封侯,后来他的口供前后矛盾,和单固对质,又对出一些他的事来,结果也被斩首。临刑之时,与单固一起被牵出,单固又骂他说:“老奴!你死是活该!如果死者有知,你在阴曹地府,有何面目见人!”

朝廷下诏,任命扬州刺史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华杉讲透】

人性的弱点,就是对自己怎么伤害别人心里没数,自欺欺人,认为自己也没干啥坏事。王凌身为太尉,贵为三公,密谋除掉司马懿,废黜皇帝,事情败露之后,他居然相信皇帝会赦免他,而且认为司马懿会惦念他们之前是同僚老友的旧情!正像那歌中唱的:“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6 吴主孙权立潘夫人为皇后,大赦,改年号为太元。

7 六月,将楚王曹彪赐死。下令所有亲王,集中居住在邺城,令有司严密监视,不得与人交往。

8 秋,七月十九日,皇后甄氏去世。

9 七月二十八日,任命司马孚为太尉。

10 八月五日,舞阳宣文侯司马懿去世。皇帝下诏,任命其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11 当初,南匈奴自认为他们的祖先本是汉朝外甥,于是冒姓刘氏。太祖曹操留单于呼厨泉于邺城,分其部众为五部,居住在并州境内。左贤王刘豹,是单于於扶罗之子,为左部帅,部族最强。城阳太守邓艾上书说:“单于居住在内地,羌人、胡人都没有统帅,他们会合或离散都没人管理。如今南单于居住于邺城,虽有尊名,但是与部落民众疏远。左贤王豹居于塞外,威名日重,这不能不加以防备。听说刘豹的部众有一部分叛变,可以乘势将他们分为两国,削弱他们的势力。去卑之前侍卫汉献帝东归,有功于前朝,他的儿子不争气,遂告衰弱,可以给他的儿子加封尊号,让他居住在雁门。如此,让敌国分裂,寇匪削弱,再追录旧功,扶持新贵,这是防御边疆的长远之计。”

又陈述说:“羌人、胡人与汉人杂居,应该将他们迁出,居于塞外,以崇尚廉耻教化,堵塞奸邪之路。”

司马师都采纳。

12 吴国立节中郎将陆抗屯驻柴桑,回建业治病,病愈之后,当返回任所,吴主孙权与他涕泣告别,说:“我之前听信谗言,和你父亲(陆逊)的情义,不能善始善终,这是有负于你啊,我前后责问的那些书信,希望你一把火把它们都烧了,不要再让人看见。”

当时,孙权已颇醒悟太子孙和无罪,冬,十一月,孙权举行完南郊祭祀回宫,突然中风,想召孙和回来,全公主孙大虎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极力阻止,于是停止。

孙权认为太子孙亮年幼(本年仅九岁),讨论给他设立辅政大臣,孙峻推荐说,大将军诸葛恪可以托付大事。孙权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臣之才,没有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召诸葛恪于武昌。诸葛恪将要出发,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如今正是多难之秋,先生每事一定要十思!”诸葛恪说:“当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想两次就行了。’如今您让我十思,是说我愚劣吗!”吕岱无言以对,当时的人都认为吕岱失言。

【虞喜(东晋大臣、学者)论曰】

君王把天下托付给自己,这是最大的责任了;以人臣身份,行使主上的威权,更是最难的事;二者兼于一身,掌管天下,能胜任的人就太少了。吕岱,是国家元老,度量宽宏,深谋远虑,以十思来提醒,诸葛恪就抢白他,说你是不是说我愚劣,这就是诸葛恪志大才疏,应事待人没有头脑之处。如果能就着吕岱十思的劝诫,广泛地请教咨询当世之务,闻善则行,从谏如流,岂会落得后来殒命殿堂、死于凶逆的下场!世人钦佩他的辩才,嘲笑吕岱无言以对,认为吕岱粗陋,说不过他。这是不懂得国家安危之机、善始善终之道,只知道欣赏春草之繁华,而忘记了秋实之香甜。

之前听到长宁评论费祎,现在又看到诸葛恪顶撞吕岱,这两件事,道理相同,皆可以为世人之警诫!

【胡三省注】

这两处提到的长宁,不知道是什么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论语》里孔子的话。

13 诸葛恪到了建业,进入孙权卧室晋见,受诏于床下,以大将军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孙弘任少傅。孙权下诏,命有司诸事一统于诸葛恪,生杀大事,也先处理之后再汇报孙权知道就可以。又制定群官百司向诸葛恪参拜的礼仪,各有等级。任命会稽太守、北海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是孙权的女婿。

【华杉讲透】

诸葛恪本来就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盛气凌人。孙权还帮他制定百官参拜的礼仪,那他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孙权本来有成年的儿子太子孙和,但是,他把太子废了,立一个九岁的小孩,又再给他找一个辅政大臣,让诸葛恪成了二皇帝。这都是低级错误,最低级的错误,天大英雄,都犯最低级的错误,因为错误本身就没什么高级的。

那错是怎么犯下的呢?都是一步错,步步错,越错越低级,走向深渊。《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予,就是我。罟,渔网;攫,机栏,都是抓鱼的。陷阱,抓野兽的。人人都说“我知道!”但你把他往那坑里带,他也不知道避。孙权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那是谁把孙权带到坑里去的呢?是他的女儿全公主孙大虎。孙大虎怎么就能控制他呢?一个解释是没法解释,这叫一物降一物,孙大虎就能降住她。第二个解释是生理学,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射原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刺激信号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离得近的人,刺激信号就强,离得远的人,释放不出信号。所以天大英雄,都容易被身边人控制。孙权想召回孙和,孙大虎等人强烈反对,他就妥协了。而孙和呢,他离得远,根本发不出信号。远方的臣子想得到君王的召见,而君王身边一个人一句话,就足以让你失去机会。而想得到机会的人,就会去找君王的某一个身边人递一句话。所以,皇帝身边的人,往往比皇帝权力还大,这都是生理学问题,巴甫洛夫说:哪有什么心智!都是生理反应,都是肌肉和腺体的反射。

15 蜀汉费祎回到成都。有望气的风水师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于是又北归,屯驻汉寿。

16 这一年,蜀汉尚书吕乂去世,任命侍中陈祗代理尚书令。

四年(公元252年)

1 春,正月二日,任命司马师为大将军。

2 吴主孙权立前太子孙和为南阳王,居住在长沙;仲姬的儿子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王夫人的儿子孙休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

3 二月,魏国立皇后张氏,大赦。皇后是前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太守张缉的女儿。召张缉,拜为光禄大夫。

4 吴国改年号为神凤,大赦。

5 吴国潘皇后性情刚强暴戾,孙权病重,潘后派人问孙弘吕后称制的历史故事。左右受不了她的虐待,乘她昏睡时,将她缢杀,托词说是暴病而死。后来事情泄露,诛杀六七人。

【胡三省注】

这事是吴国权臣干的吧。潘后欲求称制,左右小人正好跟着飞黄腾达,岂有不胜其虐而缢杀她之理!吴国史书这么写,后人也跟着抄而已。

【华杉讲透】

如果真是谋杀皇后,不知道多少家要灭族,岂有仅仅诛杀六七人之理。这六七人,替死鬼而已。

孙权病危,召诸葛恪、孙弘、滕胤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入卧内,嘱咐后事。夏,四月,孙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孙弘一向与诸葛恪不和,担心诸葛恪当权会对自己不利,于是秘不发丧,准备矫诏诛杀诸葛恪。孙峻向诸葛恪告密。诸葛恪请孙弘议事,就在座位上将孙弘斩杀,于是发丧,拟孙权谥号为大皇帝,太子孙亮即位,大赦,改元建兴。

闰四月,任命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诸葛恪下令撤销孙权所设置的负责监视百官的特务系统,免除拖欠赋税,取消货运关税,崇尚恩泽惠民,民众无不喜悦。诸葛恪每次出入,百姓都沿街围观,伸长脖子想看看他的模样。

诸葛恪不希望诸亲王处于沿江军事要地,于是将齐王孙奋迁徙到豫章,琅邪王孙休迁徙到丹阳。孙奋不肯迁走,诸葛恪写信给他说:

“帝王之尊,与天同位,所以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仇人有善行,也不得不举荐他为官;亲戚犯罪,也不得不诛杀。承奉上天,治理万物,先国后家,这是圣人立下的制度,万世不易之道。汉朝初兴之时,刘姓子弟封王很多,以至于诸侯强大,图谋不轨,上则几乎倾覆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都被惩戒。从此亲王势力强大,成为国家的大忌讳。

“光武中兴以来,对诸亲王都有制度,亲王只能在自己王宫中自娱自乐,不得治理百姓,不得干预政事,不得交通宾客,这些都严厉禁止,于是亲王们才能保全生命和富贵,这都是总结前世得失,而得到的宝贵经验。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患于未萌,远虑于千载,所以在病重之时,分遣诸亲王各回各国,诏书不断颁下,规定十分严峻,无所不至。这都是为了上安定国家,下保全诸王,让他们各自早日回到自己封国,世世相传,不要做出危及社稷,也害了自家的事。

“俗话说:‘明镜可以照出人的样子,从古事可以知道今事。’大王应该吸取鲁王的教训,改变自己的行为,战战兢兢,礼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如果辜负先帝遗诏,怀有轻慢之心,我宁愿辜负大王您,也不敢辜负先帝遗诏!我宁愿大王您怨恨我,也一定要尊崇主上之威,绝不能让天子诏书竟然不能在藩臣王宫得到执行!假如鲁王当初能够采纳忠直之言,能够心怀惊惧之虑,他也能享受福祚于无穷,岂会有覆亡之祸呢!良药苦口,唯有生病的人觉得它香甜;忠言逆耳,唯有通达的人能够接受。如今我等恭恭敬敬,想为大王您除危殆于萌芽,广开福庆之根基和源泉,所以不知不觉,言语激切,请大王三思!”

孙奋收到这封信,害怕了,于是迁移到南昌。

6 当初,孙权修筑东兴堤以遏阻巢湖,其后入寇淮南,反而被曹魏湖内水师击败,于是放弃东兴堤。这年冬天,十月,太傅诸葛恪集合大军于东兴,再次修筑大堤,左右依傍山势,修筑两座城池,各留一千人驻守,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诸葛恪然后引军而还。

镇东将军诸葛诞对大将军司马师说:“如今乘着吴国内侵,我们派王昶进逼江陵,毋丘俭兵向武昌,牵制上游吴军,然后以精兵攻打这两座新城,等他们救兵赶到,我们已经大获全胜了。”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都各自献上征讨吴国的计策。朝廷因为三位将军的计策不一样,咨询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在这些计策中,有的人主张出动舰队,横渡长江;有的人主张四道并进,攻其城垒;有的人主张在边界扩大屯田规模,以观其变;这些,都是常规计策。然而,自从战事重开以来,已经三年,都是正规军作战,不是偶尔奇袭。而贼军为寇,也已经差不多六十年了。他们君臣一心,吉凶与共,又刚刚遭遇国丧,上下忧危,假如他们列战船于渡口,设守备于坚城,我们要横渡长江,恐怕也难以成功。至于四道并进,攻其城垒之计,如今边境守卫,与贼军相距甚远,贼军的烽火台、瞭望哨,又非常密集,间谍派不过去,没有消息耳目。而军队没有情报,敌情不明,就举大军以临巨险,想侥幸成功,这是先战而后求胜,不是保全军队的好计策!唯有屯田之计,最为可靠,可以下诏给王昶、胡遵等人,选择险要地形,筹备设施,然后让三位将军的部队,同时进驻。如此,有七项利益:夺取吴国肥沃土地,把他们逼到贫瘠之地,这是一利;军队在边境居民外围保护,敌人不能进犯抢掠,这是二利;招怀附近地区,归附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三利;岗哨向前推进,敌人暗探无法进入,这是四利;敌人退后,纵深变浅,可以开垦更多耕田,这是五利;坐食积粮,军队不需要粮食运输,这是六利;边境冲突能及时反应,速战速决,这是七利。这七条,都是军事急务,我们不先占据,就成了敌人的资源;我们先占据了,就对国家有利,不能不仔细考察!一旦开始屯垦,堡垒连绵交错,形势就已达成,智勇可以施展,巧拙得以运用,军事策划,可以掌握计策的得失;与敌人接触,可以知道双方力量差异;敌情真伪,都逃不过我们的掌握!反之,如果以小敌大,则徭役繁兴,而民力枯竭;以贫敌富,则赋敛沉重,而财物匮乏。所以,《孙子兵法》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敌人安逸,能调动他疲劳;敌人饱食,能调动他饥饿。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月十九日,吴国太傅诸葛恪将兵四万,昼夜兼行,救援东兴。胡遵等下令诸军建浮桥渡水,列阵于大堤之上,又分兵攻打两城。城在高峻之处,一时难以攻下。诸葛恪派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先锋,沿山西而上。

丁奉对诸将说:“如今诸军行动迟缓,如果敌人先占了有利地形,则难以争锋,我先行一步!”于是请其他部队让开航道,丁奉率领麾下三千人先行。当时刮北风,丁奉扬帆直进,两天就到了东关,立即进驻徐塘。当时下雪,天寒,胡遵等正置酒高会。丁奉见其前部兵少,对手下说:“取得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于是命士卒脱下铠甲,扔掉枪矛,只是戴着头盔,拿着刀盾,**沿堤而上。魏军望见,都大笑,没有立即戒备。吴兵上堤,即刻鼓噪攻击,砍杀击破魏军前营。吕据等紧随而上,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浮桥毁坏断裂,魏军掉入水中,又相互踩踏。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都战死,死者数万。韩综是吴国叛将,多次危害于吴,孙权恨之入骨。诸葛恪将韩综首级送到孙权祭庙祭奠。缴获车辆、牛马、骡子、驴各以千计。辎重武器,堆积如山,大胜而归。

7 当初,蜀汉姜维入寇西平,俘虏中郎将郭循。蜀汉任命他为左将军。郭循想刺杀汉主刘禅,却不能靠近。每次利用庆典酒宴,跪拜敬酒,且拜且前,但是每次都被汉主左右侍卫阻挡,无法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