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初,尚书令王晏为世祖萧赜所宠任,后来,萧鸾密谋废黜萧昭业,王晏即刻欣然响应,推奉萧鸾为谋主。萧昭业被废后,萧鸾与王晏在东府欢宴,谈及时事,王晏拍掌说:“您经常说王晏胆小,现在看怎么样?”

萧鸾即位之后,王晏自认为是新朝开国功臣,经常轻慢世祖萧鸾时期的政事。既居于朝臣的高位,很多事情都自己专断,内外要职,都用自己的亲信,还经常与萧鸾争论用人之事。萧鸾虽然在举事之际需要王晏支持,但内心厌恶他。萧鸾曾经整理世祖萧赜时期的诏令,发现与王晏的手诏三百余张,都是谈论国家大事,又发现王晏启奏劝谏,说不可让萧鸾兼管选拔官员的事,萧鸾由此更加猜忌和鄙薄王晏的人格。

始安王萧遥光劝萧鸾诛杀王晏,萧鸾说:“王晏于我有功,况且并没有罪。”萧遥光说:“王晏尚且不能为武帝效忠,还能为陛下吗?”萧鸾默然。萧鸾派心腹左右陈世范等出入街巷,采听流言。王晏轻率浅薄,不知道保护自己,还期待着能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多次召相面的术士给自己看相,术士们都说他将要大富大贵。王晏与宾客谈话,又喜欢屏退左右密谈。萧鸾听闻,怀疑王晏要谋反,于是有诛杀王晏之意。

奉朝请鲜于文粲探测到皇帝的心思,于是告发说王晏有异志。陈世范又启奏说:“王晏密谋在今年南郊祭祀时,与世祖旧将于半途发动兵变。”正巧有老虎进入郊坛,皇帝更加惧怕。在郊祀前一天,下诏取消行程,先通报王晏及徐孝嗣。徐孝嗣奉旨,然而王晏上奏说:“郊祀事大,陛下一定要亲自去。”萧鸾于是更加相信陈世范的话。

正月二十八日,萧鸾召王晏于华林省,诛杀,同时处死北中郎司马萧毅、台队主刘明达,以及王晏的儿子王德元、王德和。萧鸾下诏,说:“王晏与萧毅、刘明达利用河东王萧铉见识浅薄、性格懦弱,密谋奉他为帝,挂个空名。”

王晏的弟弟王诩为广州刺史,萧鸾派南中郎司马萧季敞将他袭杀。萧季敞,是萧鸾同一个祖父的堂弟。萧毅生活奢豪,喜好弓马,萧鸾猜忌他,所以利用这件事把他卷进去,陷害他。河东王萧铉之前因为年纪还小,才能又弱,所以没有被萧鸾杀死。萧铉每次朝见,都不敢站直了,总是佝偻着身体,不敢平行直视。现在,他年龄稍长,因王晏一案被免官,还被禁止与外人交通往来。

萧昭业要被废时,王晏的堂弟、御史中丞王思远对王晏说:“兄长蒙受世祖厚恩,如今一旦帮萧鸾做出如此忘恩负义之事,他或许因为权宜之计回报你,但不知道你将来何以自立!如果现在自己自杀了断,还能保全门户,不失身后之名。”王晏说:“我正在喝粥,没时间考虑这事。”等到他被拜为骠骑将军,便集会子弟,对王思远的哥哥王思征说:“隆昌末年(公元494年),思远劝我自杀,如果听了他的,岂有今日?”王思征即刻回应说:“思远的意见是对的,你现在自杀也不晚!”

王思远知道皇帝表面上厚待王晏,但内心已经猜疑,找到机会对王晏说:“事情已经起了变化,兄长察觉到没有?凡人多拙于自谋,而巧于谋人。”王晏不回应。王思远退下后,王晏叹息说:“世上真有劝人死的!”十天之后,王晏事败。萧鸾听闻王思远的话,所以不加罪于他,仍升任为侍中。

王晏的表弟、尉氏人阮孝绪也知道王晏必败,王晏屡次到他家,他都逃匿不见。阮孝绪曾经吃肉酱,味道鲜美,一问得知是王晏家送来的,马上吐出来,把剩余的倒掉。等到王晏事败,人们都为他感到惧怕,阮孝绪说:“亲而不党,何惧之有?”最后也没有受牵连。

【华杉讲透】

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做清的当局者

王思远的话:“凡人多拙于自谋,而巧于谋人。”看别人、替别人谋划,都搞得清楚得很;对自己呢,就看不清。这种情况很典型,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个哲学问题,是人性的弱点,就是一厢情愿,贪巧求速,只被正向的信息激励,而自动屏蔽负面信息。王晏被相面的江湖术士们吹捧着,一心等着受封开府仪同三司,那些江湖术士,才是他的知己。而王思远、王思征兄弟俩整天劝他自杀,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去。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败,就他自己不知道。他也知道所有人都认为他要败,于是他更加要大胜一场,来给所有人看看!并且,他身边也不缺乏鼓舞他的人,于是,就向着失败的深渊前进!

看到王晏这样,我们也别只当是别人的故事,多想一想自己也可能会这样。这才是读史的意义。

5 二月五日,北魏主元宏抵达太原。

6 二月七日,南齐任命左仆射徐孝嗣为尚书令(替代王晏),征虏将军萧季敞为广州刺史(替代王晏的弟弟王诩)。

7 二月十六日,北魏主元宏抵达平城,引见穆泰、陆睿的党羽,审问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冤枉。时人都佩服任城王元澄的明察。穆泰及其亲党全部伏诛;赐陆睿死于监狱,赦免了他妻子儿女,流放到辽西为平民。

当初,元宏迁都,变易旧俗,并州刺史、新兴公元丕对所有措施都不乐意;元宏因为他是皇室元老,也不逼迫,只是给他讲道理,让他不要公开反对而已。后来,朝臣都改变衣冠,满座都是红色衣服,唯独元丕穿着鲜卑服装,杂于其间,十分突出,后来,才稍微戴上冠帽,系上腰带,但也不修饰仪容,元宏也不勉强。

太子元恂从平城将迁洛阳之时,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住元恂,举兵截断关卡,占领陉岭以北地区。元丕在并州,元隆等把计划告诉他。元丕担心事情不成,嘴上虽然反对,心里却十分赞同。后来事情败露,元丕跟从元宏到平城,元宏每次审问穆泰等人,常令元丕坐在一旁观看。有司上奏,元业、元隆、元超罪当灭族,元丕应当连坐。元宏因为元丕当年受不死之诏,有免死金牌(事见公元476年记载),赦免元丕一死,只贬黜为平民,又赦免他的继妻及两个儿子,仍允许他们居住在太原,杀元隆、元超及同一个娘亲所生的弟弟元乙升,其他儿子全部流放敦煌。

当初,元丕、陆睿与仆射李冲、领军于烈都得到不死之诏,有免死金牌。陆睿被诛杀后,元宏赐诏给李冲、于烈说:“陆睿谋反叛逆,自负神明;违背誓约的是他,不关朕的事。谋反叛逆,和其他罪不一样,就算我想宽恕他,又如何能够?但是,我仍然不忘之前的誓言,允许他在别的地方自杀,免于屠戮。元丕的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带头叛乱,连坐应死,特别宽恕,贬黜为民。朕本期望能够善始善终,但是他们自己弃绝于朕,他们的违心乖戾,何其可悲!所以特别向你们说明,想必你们也不会见怪。除了谋反之外,我们之间的誓言,仍然皎如白日。”李冲、于烈都上表致谢。

【司马光说】

爵禄废置,生杀予夺,是人君驾驭臣下的权柄。所以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一旦有罪,都不能直接赦免,一定要在槐树荆棘之下,进行审理,可赦则赦,可宥则宥,可刑则刑,可杀则杀。视案情轻重,作为量刑标准;依当时局势,决定判决宽严。所以,人君得以施恩,也不失其威严,臣子得以免罪,而不敢自以为有所仗恃。到了北魏时期则不然,勋贵之臣,往往预先许之以不死,让他骄纵而触罪,犯罪之后,又把他杀了。这不是以不能守信的诏令,来诱使他犯罪,把他陷于死地吗?刑政之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华杉讲透】

世间没有“免死金牌”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爵禄废置,生杀予夺,是《周礼》制定的,君王驾驭群臣的八项权柄,这个“柄”,就是刀把子。

君王可以让你贵极人臣,也可以随时废黜你;可以让你富可敌国,也可以随时抄你的家;可以给你,可以夺走;可以让你生,可以让你死。所以,臣下就必须对君王绝对服从,因为没有君王的欢心,他的一切生命财产和全家人的性命,就没有任何保障。这就是王思征、王思远兄弟劝王晏自杀的原因。因为皇帝要杀他,一定会给他一个谋反的罪名,而谋反的依法判决,就是灭族。他如果自杀了,皇帝就没有必要再对付他。他的儿子还能继承他的爵位,平安无事。这“爵禄废置,生杀予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君王有了无条件的生杀大权,“免死金牌”就成了比任何爵禄都贵重的最高赏赐。但是,免死金牌的颁发,只代表君王在颁发那一刻对亲信的感情和情绪,并不能保证你不死。

更何况,就是君王自己,也没有“免死金牌”,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需要自己小心谨慎,不断获取,每一天都是自己挣来的。

8 当时,代地的鲜卑家族,多与穆泰等连谋,唯独于烈一族,一点儿都没有沾染,元宏于是更加敬重他。元宏因为北方酋长及派到他们皇宫当人质的儿子们畏惧南方暑热,允许他们在秋天到洛阳朝见,第二年春天回自己部落,时人称之为“雁臣”。

9 三月二十二日,北魏主元宏从平城南下,抵达离石。叛变的吐京胡人请降,元宏下诏允许,宽恕了他们。

夏,四月四日,元宏抵达龙门,遣使祭祀夏禹。四月七日,抵达蒲阪,祭祀虞舜。四月十五日,抵达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