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浪漫之都”“小巴黎”的蒙特利尔,坐落在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交汇处的蒙特利尔岛上。皇家山位于岛的中心部位,城市依山临水而建。

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亚为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来到这里。他把岛上最高的山峰命名为“皇家山”,法文是“Mont Royal”。后来他请意大利制图师绘制地图,意大利绘图师把两个词变成意大利文合写在一起,成了“Montreal”。这个词就成了城市的名字。“Montreal”的中文译名也有一点儿“浪漫”,竟然有三个——普通话叫“蒙特利尔”,台湾大概是按闽南话译成“蒙特娄”,而香港则是按广东话音译,叫做“满地可”。

5月初的皇家山,野草已经转绿,树也开始发芽,山坡带点灰蒙蒙的绿色。山上到处都是游人:缓缓散步的老人,推婴儿车的妇女,在路旁用核桃、饼干喂松鼠的小姑娘,不时从身旁穿过的练长跑的男女老少——一对中年夫妻看来已经跑了不短时间,只穿着短袖衫、骑自行车沿专用车道飞驰而过的穿运动衣戴安全头盔的男人和小孩,背上背着包、手里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到处拍照摄像的游客……是啊,虽然天气还有点儿冷,但是在室内“关”了一个冬天的蒙特利尔人已经按捺不住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都说皇家山最美丽的季节是秋天。9月,蓝天白云下,翠绿的枫叶像变魔术似的一下子改变了颜色。满山覆盖着绿色、明黄色、橙色、紫色、洋红色、橘红色和粉红色的枫叶,层层叠叠,微风吹过,像五彩缤纷的波浪**漾。爱美的小姑娘会俯身拾起一片落叶,做成书签,留下一片美丽的记忆。

从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蒙特利尔市尽收眼底。南面山下,东部是老市区,西部则现代化高楼林立。市区南边,波光粼粼的圣·劳伦斯河奔腾而过。东部可以看到远处的工厂,民居,还有像一只引颈远望的白天鹅的197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场馆。在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圣·约瑟夫教堂高高的台阶上,可以一览城市北部的风光。在那里,树木多过房屋,到夏天能看见的可能只是一片森林。

魁北克曾是法国殖民地,至今居民仍然以法裔为多,通用语言是法语。蒙特利尔街道上的路标、广告、商店的招牌都以法文为主。处处散发出法兰西的气息。在一些老街道上,都是两层或三层的住宅,楼梯是直接从人行道通往二楼,而不是从室内上去。一家接一家,一长串楼梯斜架在街道两旁。这使我很是不解。从一楼到二楼或从二楼到一楼难道还要先到街上?如果在家里穿着睡衣呢?据说这是从法国带来的建筑方式。当然这里也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这里有拉丁区、意大利区、唐人街等其他族裔比较集中的聚居区,你能看到法国式、英国式、罗马式、希腊式、巴洛克式,还有尖顶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和古老的城堡。

蒙特利尔是一个以教堂闻名的城市。在皇家山上,不论向哪个方向看,你都会看到那无处不在的教堂高高的尖塔。我数了一下,光是东南角就有几十座教堂。据说全城有教堂450多座。然而,它的闻名还不只是教堂的数量多,也因教堂的大和美。

圣·约瑟夫教堂是北美最高的教堂。它建在皇家山西头的小山坡上,很远就能看见它那气势恢宏的圆顶。大门口,一尊耶稣基督怀抱婴儿的雕像,教徒们在前面默默敬拜。然后沿一条长长的通道和陡峭的石梯进入教堂。今天是礼拜日,虽然才9点多钟,教堂内已经有不少人了。他们在静静地低头默思,有人跪拜在耶稣受难像前,管风琴发出雄浑悠扬的乐曲。

蒙特利尔另一座有名的大教堂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也有人称其为蒙特利尔圣母院。从其正对面的兵器广场看去,外观也与巴黎圣母院相似。不过一进入教堂就感觉到它与巴黎圣母院不一样——它更大,更美,更豪华!

这时,正好一个旅游团在参观,我们紧随其后听着导游的介绍。蒙特利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始建于1672年。152年后,1824年重新设计建设,1829年建成,成为当时北美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和巴黎圣母院有所区别,它的新哥特风格更多表现在装饰效果而非建筑结构上。大教堂内的多层圆弧形尖顶、拱廊、玫瑰窗和钟楼尖顶都是吸收了新哥特式建筑元素的杰作。

抬头望去,高高的深蓝色的拱顶上镶嵌着数以千计的金箔制成的星星,看上去像秋天晴朗的夜空。玻璃窗上绘有彩色的圣经故事和350多年的教区历史,以胡桃木和金叶装饰的墙壁上有精致的彩色雕刻和绘画,整个教堂内部主要以深蓝、天蓝、红、银和金色的色调装饰。

大教堂能同时容纳3500人,左右两侧墙前面,或安置着精雕细刻的雕像,或隔成了小型祈祷室。成排的红蜡烛在圣像前发出幽幽的光亮。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放轻了脚步,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油然而生。

正面牧师布道的祭坛,像一个无比豪华的大舞台。正面七个高耸的尖塔仿佛是又一个城堡。弧形的墙壁上布满了美轮美奂的宗教人物雕像,从墙根向上一直延伸到穹顶最高处。幽暗的灯光下,金碧辉煌,庄严而神秘。

正看着,祭坛上灯光渐渐明亮起来。从左边门内出来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七八岁的小天使一样的女孩,随后是几个十七八岁金发披肩着白色长裙体态轻盈的姑娘,簇拥着一个披婚纱的年轻女人。在她们后面,一群衣冠楚楚的男男女女鱼贯而入。瞬时,台上聚集了好几十人。哇!是在这里举行结婚典礼啊!后来我们听说,每年都有好几百对新人在这里举行结婚仪式。加拿大著名的美女歌星,电影《坦泰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永恒”的演唱者——席琳·迪翁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教堂正门背面的墙上,安装着用5772根管子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这里每年都定期举办音乐会,夏季的莫扎特音乐会尤其著名。大教堂里还有博物馆,展示宗教艺术、祭祀服装以及精致的银器等。可惜我们来不及参观了。

走出大教堂,回头望着那高高的双塔楼,管风琴的声音从塔楼传出来,塔楼上北美最大的铜钟敲响,悠扬的乐曲和钟声飘**在蓝水绿山间的古城上空——那声音仿佛来自天籁。

在我们进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游览时,街对面的花园里的蒙特利尔城市建设纪念碑旁集聚了一大群人,隐约能看出其中一些人穿戴着拿破仑式的军装军帽。待我们出了教堂,那伙人早已没了踪影。我们沿街向东,往老城广场走去。街道两边大多是古董店、手工艺品店。

还没到广场,就听见那边厢鼓乐齐鸣,夹杂着高声的呼喊,黑压压挤满了人。我们加快脚步过去,人群却向两边散开。只见几个鼓乐手,身穿不知哪个朝代的衣服,扎着头巾,吹吹打打向河岸方向走去。其中敲小鼓的是一个身材苗条的年轻女郎,却披着一顶深褐色的长长的斗篷。他们后面,几个身材矮胖的士兵——就是在教堂前看见过的——黑色军帽横戴在头上,扛着老式火药长枪,腆着大肚皮,威风凛凛,列队而过,给人一个“好兵帅克”的感觉。军队后面是两个穿黑衣、戴黑色扁礼帽的瘦高个男人,他们高声向路边的观众呼喊着演说者,不断挥动手臂。他们说法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看那个神态,看来是在宣讲他们的主张,号召人们加入他们的队伍。后面,四个人抬着一顶用两根长杆一把椅子做的简易轿子,上面坐着一个男人。跟着还有几个扛枪的,但服装没前面队伍整齐,走得也随随便便。有人把枪夹在腋下,估计是民兵之类。再后面是群众队伍了,全是妇女,头戴无沿软帽身穿裙子着披肩,有的手提菜篮,多是胖厨娘模样,也有几个年轻妇女,说说笑笑,招摇而过。

“军民大游行”渐渐远去,广场平静下来。这是一个长方形广场,从北向南有缓缓的下行坡度。北端,一座高高的石头纪念碑。南端,一条横穿而过的马路上,装饰华丽的敞篷马车载着左顾右盼的游人慢慢前行。马路南边是大片空地和草坪,再向南,是一顶顶白色的大帐篷,听说是游乐场。继续向南,就是圣·劳伦斯河了。

广场东西两边都是一家接一家的咖啡馆和酒吧,每一家门外都有露天座位。在春天的阳光下,人们悠闲地坐在那里,喝着咖啡或品尝着葡萄酒,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听着远处飘来的阵阵乐曲,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广场中间,摆放着许多鲜艳的花。花盆旁的长椅上,坐着在享受阳光的老人。几个小售货亭,出售画片、明信片等纪念品,也出售可口可乐。

北端纪念碑下,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风衣的男子,双手弯曲向前,一动不动,像一个僵硬的木偶——这是人体雕塑。当游人过去与他合影拍照时,他会主动配合,摆好姿势。拍完,他又缓缓伸直身体、伸出双臂,然后,像木偶一样,不动了。广场南部也有那么一位。他是全身金色,不仅衣帽鞋袜,连他的面孔和**的手都是黄金“铸就”。“黄金人 ”坐在一张高凳子上,手上捧着一串不知什么材料做的项链。一个男子走过去伸直脖子看项链,他就套了一条到那男子脖子上。那男人一愣,赶快说声谢谢,打算走开,“黄金人”指指面前的纸盒子——对不起,交钱吧,哥儿们!

一位青年妇女支起架子,挂上刚画完的风景画出售。然后又拿起画笔开始画一幅新作。

乐声响起来,三男一女弹着吉他,敲着鼓,乐声嘹亮,节奏欢快,人们不由驻足欣赏。一个小伙子跟着音乐扭动起来。

突然“啪”一声刺耳的尖响,转头一看,广场中部一个黑衣人挥动着一条长鞭,口里还吆喝着,招徕观众。一会儿,他从箱子里拿出一块钉有几十颗钉子的木板,“咵嗒”一声扔到地上——原来是江湖卖艺的!50年前中国乡村赶集时经常见到的情景,今天居然在地球背面又见到了。真是想象不到啊!

时间已是下午4点,我们还要赶回550公里外的多伦多,只得匆匆驶上归程。

再见,蒙特利尔!

我还会再来的,来游览你那17公里长的地下城市,到郊区参观古老的枫叶糖作坊,品尝甘甜的糖浆;到圣·劳伦斯河上泛舟,骑自行车跑遍岛上几百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欣赏“国际爵士音乐节”的演奏,听“嬉笑节”的笑声,看“焰火节”的花炮和电影明星;在夜里爬上皇家山,欣赏流光溢彩的万家灯火;更要再来这老城,在夜幕中的小酒吧里品尝一杯红酒,看广场上漫步的窈窕淑女和翩翩君子,听引亢高唱的流浪歌手火热的歌声……

(2006-2012年)